巩雨畅
摘要:中国古代宮廷制度等级森严。作为古代权利的中心所在,宫廷内部的车马礼仪制度自然是以天子为中心。进入清代以来,天子车马礼仪制度不断演变,特别是到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其发展已相当完备。天子车马礼仪制度作为古代皇帝出行的交通工具,相对于普通世家来说,更加注重皇权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车马礼仪制度来说,其更加具有复杂性。本文根据清代史料,简述了清朝车马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关键词:清朝;天子车马礼仪;制度探析
通俗来说,车马礼仪类似于天子出行的“仪仗队”(卤簿),但与“仪仗队”不同的是,其围绕车舆为中心,更加注重出行方面的车驾方面的制度,不同的出行目的往往需要遵循既定的车驾及车驾制度。而“仪仗队”形式上则侧重于天子出行的仪卫及依仗等。相对来说,车马礼仪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的的帝王特性,在普通百姓中传播的深度较低,因而近些年的研究中往往相对较少。在等级森严的皇权制度下,车马礼仪复杂,关于皇帝、皇后及各妃子的车马制度也不一致。本文将针对天子车马礼仪制度做进一步的探析。
一、清朝天子的车舆及具体形式
进入清代以来,车舆制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清代从康熙皇帝开始,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组成了车辂中五辂,这也是天子车辂中所必备的。
清朝时期玉辂被视为最为高贵。其因在重要部位将玉作为主要装饰,故叫做玉辂。在车舆组成上,主要有车舆辂座、辂亭及圆盘组成。自上而下来看,玉辂顶部为金黄色的圆盘,金黄色的圆盘上垂下镂金垂云。辂亭则由三层青色丝缎制成,每层上都绣有皇家代表性的金云龙。在辂座的设置上,天子宝座四周被朱兰围绕,多以金饰、金彩进行装饰,更显皇家气质。金辂则主要是作为天子出席宾宴时所乘,在天子外出狩猎、外出游玩返京、饮宴等场合应用也较多。其在五辂中居于第二,足见其在皇家车舆中的地位。在色彩装饰上,其主要也以明黄色为主要色调,金辂的圆盘顶部镶有金板,与玉辂不同,其辂亭主要是用黄色绸缎包裹。象辂主要是在明代的大马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主色为红色,象辂的圆盘顶部镶有四块圆版形式的象牙,与金辂一样,其宝座的四周同样环有朱兰,在辂亭上,以三层红色绸缎作为车帷。相比金辂、玉辂、象辂来说,革辂以皮革装饰为主,因此被称为木辂,车架上主要以你灰色为主,车帷主要由白色绸缎为主。其主要用作天子巡守、征战时所用。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木辂主要为明初朱元璋所用,那时为提倡节俭,用木辂代替玉辂,随着明代发展,木辂逐渐被取消。在清朝乾隆年间得以重新恢复,其主色为黑色装饰。
在车辂的五辂中,玉辂处于无辂的中间,最视为珍贵。在行驾的过程中,以象引车前行。金辂仅次于玉辂,在清朝中,以一象驾之。象辂在五辂之中,居于玉辂之右,以马为驾,中间共设4匹,两边各设3匹。革辂作为天子巡查、征战所用,因而驾驶上由三匹常马及一匹服马组成。木辂则由中间两匹马、两边两匹马组成。相对于五辂规模宏大、规格更高、出行更隆重来讲,辇舆则相对规模较小。玉辇在装饰上与玉辂具有较大相似性,不同处在于其装饰及车驾上。礼于、步舆在出行上与玉辇相同,都是由人来台。鉴于本文篇幅有限,故不再做详细介绍。
二、清朝天子的卤簿仪驾制度
以上便是天子车马的重要组成形式,其本身是天子车马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外还有关于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天子出行中的车马制度相匹配的仪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车马礼仪制度的记载屡见不鲜。蔡邕书中曾记载:"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舆驾行幸,羽仪导从谓之卤簿,自秦汉以来始有其名”。由此可见,车马礼仪制度由来已久。通常,在天子关于车马礼仪制度上,皇帝用于临性、游览等的车马礼仪最为盛大。
(一)康熙、雍正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清朝入关后,为巩固统治,车马礼仪制度上仍然沿用以往名朝的制度。随着统治上的稳定,黄太极逐步规定了御仗的数目及依仗。在车马礼仪制度下,天子的卤簿主要有大驾卤簿、行驾依仗及临幸依仗。车舆上由前文所提到的五辂及行辇组成。除了五辂之外,清朝天子的出行方式还有凉步辇、车轿、明轿、折合明轿等。随着清朝的进一步发展,康熙时的卤簿及车驾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据《万寿盛典初集》记载,在康熙60大寿时就用到了大驾卤簿,郊游还宫时乘坐乘凉步辇。在次序设置上,“大驾卤簿先开路.象四分列道左右。次宝瓶象五,绣搬金鞍,上负宝瓶道,左右备一,中道一。又左一碧辂,“以祭社稷,享诸先帝,大贞于龟,食三老五右各一。次大马辇、小马辇一乘。次玉辂一乘.全列道左。大辂一乘,制同玉辂。引以象一,列道右……以上俱校尉执之。红花衣步行。次方天戟二对。拉三十四员,俱穿寿字袍,乘马。次豹尾枪十对。次弓矢”二十副。次大刀二十柄。次大号一对。次小号一对。次唢呐一对……从这段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康熙帝的出行中的车舆主要有玉辂、马辇。其次序设置更是遵循一定的礼仪制度。
在康熙及雍正时期,车马礼仪制度更多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明朝时期大马辇“四周木雕沉香色,描金云板十二片”,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马辇“四周红髹条环板”,由此可见两者的差别并不是很大。随着统治者的逐步稳定,天子车马仪式结合本朝的礼仪制度,有了较大的创新及改变。在针对大驾卤簿中的旗帜设置上,清朝雍正及康熙年间在旗帜依仗中增加了满文,例如清朝时期沿用明朝的依仗旗帜“白泽旗”、“门旗”,但在其中加入了“满汉”等字,这就使得其更加具有清王朝的特殊性。
(二)乾隆时期的鼎盛及衰落
随着乾隆时期国力及经济发展走上鼎盛时期,天子的车马礼仪制度逐渐走向顶峰。乾隆年间继承了康熙及雍正年间的车马礼仪制度,经过继续的完善与发展,车马礼仪制度已相当成熟。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744年,乾隆“定大祀亲诣行礼,均乘舆出宫,至太和门乘辇。祀毕还宫,仍备舆”。“均乘舆出宫”,可见当时的车舆对于宫廷人员的巨大作用。公元1745年,“改大辂为金辂,大马辇为象辂,小马辇为革辂,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不变,是为五辂,由銮仪卫掌管,遇大朝会,则陈于午门外”。从中可以看出,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五辂已成为定制。其实际效用也得到了巨大发挥及应用。“大阅时诣行宫,礼成还宫,亦用之”,后“凡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这些礼仪制度随着乾隆年间的推广及应用变得更加详备,毫无疑问,车马礼仪制度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车马礼仪制度仍然沿用乾隆年间礼仪,基本没有更大的创新。“自时厥后,上下相承,率蹈前规,尚无侈改”,这是对乾隆后期嘉庆年间的基本概括。到了晚清,随着宫廷的衰败及新兴文化的兴起,天子车马礼仪制度被视为封建旧制,逐渐走向灭亡。
三、结论
清朝天子车马制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经历的时间久远,发展也相对完善,其更加见证了整个清朝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因而也更有研究价值。不论怎样,天子车马制度从根本上都是作为统治阶级内部维护其自身稳定的工具,在清朝的整个发展中具体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小梅.清朝天子车马礼仪制度初探[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 (04):79-83.
[2]刘立勇.清宫帝后卤簿仪仗文物[J].文物天地,2017 (06):86-92.
[3]束霞平.浅谈清代皇帝卤簿仪象、兵仗及其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 (0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