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惠琴 图+王渡 李惠琴
苏州有平江路,杭州有河坊街,上海有田子坊,青岛有劈柴院,成都有宽窄巷子,北京有南锣古巷……纵观全国,每个地方似乎都有一条古街老巷,以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为名片,用不计其数的客栈、酒吧、纪念品商店,打造出游客的“天堂”。
在丽江,这个地方就叫四方街,它是丽江古城的魂,是纳西古乐下飞扬的东巴象形文字,传承着纳西文化包容万象、四方通达的精神。
丽江古城里,最著名的地方就是四方街,它处在古城的中心地带,保存着原汁原味的纳西族古风神韵。它曾是民族集市贸易中心,如今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同丽江古城一道著称于世。岁月过往间,丽江古城围绕着四方街这个圆心一圈圈地建起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边缘走向前沿,不断向着四面八方延伸。
左右页图:历史上,四方街是丽江古城民族集市贸易的中心,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不断交融。因此,四方街上的建筑不仅融入了汉、白、彝、藏等多民族的特色,还兼具纳西族的独特风采。在这里,随处可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最妙的则是那檐顶的曲线,既柔化了平直的墙面,更以灵动的姿态呼应着古城里的潺潺流水。
丽江古城,依山而修,傍水而建,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头上顶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两大响亮的名头,其中心便是著名的四方街。
那么,四方街究竟是如何成为丽江古城的集市贸易中心的呢?这还要从木氏土司的那段往事说起。
左右页图: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登高远眺,丽江古城的全貌尽收眼底。白天的青砖绿树,有几分雅致;晚上的万家灯火,则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
明清时期,木氏土司是云南三大土司之一的纳西族木氏封建领主,丽江古城曾是木氏土司的领地,城里的百姓大都没有田地,城中的贸易不成气候,更没有一块真正的集市贸易之地。那时的四方街叫“巩本知”(纳西语中的“巩本”意为仓廪,“知”为集市),是城中心一片不如现在宽阔的空地。据说,巩本知原址为木氏土司神圣不可侵犯的莲花池,其上方是玉水西河,得益于玉泉水的养育,池内叶肥花艳。随着纳西族的发展,木氏土司为了解决臣民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只得忍痛割爱,把心爱的莲花池“活埋”了,辟出了一个像样的集市,满足人们互通有无的需要,也为后来的四方街奠定了基础。
清雍正元年(1723年),清王朝对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巩本知迎来了新变革。当地百姓响应号召,圈地盘,铺石路,你一块我一块地铺出了一个大约五、六亩的四方形的石板地。场地宽敞了,生意人再也不用为摊位你争我夺,晴天不再尘土飞扬,雨天也不再泥泞不堪。与此同时,马帮驮来了皮毛、山货、酥油、土碱、大米等货物;藏族、白族、傈僳族、普米族、汉族等各族商人来这里做起了茶叶、布匹、药材、银器等生意。街上人山人海,身着长衫的男人,披着羊皮的女人,还有欢蹦乱跳的孩子们,眼中满是惊奇与神往。嘈杂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充斥着四方街,真是人声鼎沸,热闹异常,构成了一幅西南边陲民族商品交易的生动的风情长卷。
就这样,扩大后的巩本知被叫做了“四方街”,因为它是一块四方形的场地,地处中心又通向古城的四面八方,而且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商贾和英才……
1996年初,一场大地震让丽江古城打了个趔趄,遭受了巨大的损伤,四方街周围很多房子都倒塌了。大地震发生时,正值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之际,震后第十八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遣专家团队,冒着余震的危险,飞到丽江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发现,丽江古城虽被破坏得相当严重,但整体格局、水系风貌、人文景观依然完好,特别是四方街依旧保持着原貌。而在世界文化遗产里,尚没有一个能代表平民文化的民居或古城遗产,丽江古城恰好能填补这项空白。于是,西南边陲的美丽“凤凰”在大地震后涅槃重生,丽江古城、“三江并流”景观、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接连收获“世界遗产”的头衔。
世代居住在四方街的纳西族原住民,尤其珍爱祖宅,震后重建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按照原本的格局和风貌来重建。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四方街古风依旧,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城中随处可见大片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它们就这样矗立在那里,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纳西族人走过如梭的岁月,见证着丽江古城那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傍晚,走过四方街,人们都收摊了,街上清静极了,扫街的人将那条从街道上方流过的玉水西河用木板一闸,清澈的河水漫过河堤,哗哗地淌进街面,顺着瓦形的坡度,漫过整个广场,把一天的尘埃冲洗得干干净净,污水则流入东河,灌溉千顷良田。五彩石铺砌的四方街,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四周店铺客栈环绕,6条街道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四方街这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一旦置身其中,就让人恍若步入了江南水乡的光影岁月。
有人说,吃分三等:上等会吃,中等能吃,下等好吃。而在丽江这个不以美食著称的地方,很多人只能发下等愿,享上等福。
大石桥旁,宽窄巷口的墙角下有个不起眼的小摊位,对于丽江人来说再熟悉不过。摊位前的阿姨边招呼着客人,边吆喝着“丽江特色,冰粉凉虾,清凉爽口”。冰粉是丽江的著名小吃——冰粉籽(学名为“石花籽”)在凉水里揉出粉桨,点入稀石灰后凝结成的半透明晶体,色如琥珀,香甜可口。凉虾是用米粉做的,米粉熬成米浆,再用特定的斗笠漏出小小的颗粒,活像一条条米白色的小虾。两种东西搁在碗里,舀几勺精心熬制的红糖水,点几滴生津解燥的酸梅汁,撒几撮提香增味的芝麻粒就成了,热天里吃上一碗便能感到一阵凉爽。
从大石桥往前走就到了五一街,街上有家店叫“88号小吃店”,它家的鸡豆凉粉比较正宗。鸡豆凉粉的颜色看起来有点灰黑,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黑凉粉”。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丽江府志略》中,曾把这种小吃称作“食黑豆腐”。鸡豆凉粉以丽江特产的颗粒扁小的鸡豆为原料,泡水后磨成豆浆,在锅里加以文火熬制,所谓慢工出细活,好不好吃全在这用勺子搅拌的耐心里。食客可以趁热吃,佐以香油、大麻籽、花椒、辣椒面等,叫“热凉粉”。凉了以后即成块,切成粉条,加上煮过的韭菜、菠菜、绿豆芽、生姜、葛笋丝等配料,是炎热仲夏的凉拌吃法。若是寒冷严冬,可在锅里煎成两面金黄,同样津津有味。丽江勤劳能干的纳西族妇女还会把凉粉切成块状,在冬天经霜扎后,晒干成半成品储存,吃的时候,过油炸香,加葱花、芜荽、辣椒面凉拌,也是一道美食。
你如果觉得鸡豆凉粉口味辛辣刺激,有点受不了,那就再吃个可甜可咸的丽江粑粑,消除你不习惯的辣味。丽江粑粑不是人人都能制作的,独特的工艺和保密的配方,使它成为少数匠人的专利品。制作时,需用丽江上好的麦粉,面团要和得适度,微稀为好。擀面卷油是难度最大的一步,在大理石石板上抹上植物油,擀成一块块薄片,再抹上化油,中间包入芝麻、核桃等佐料,撒上火腿末或白糖后卷成圆筒状,两头搭拢按扁,最后以平底锅煎成金黄色,酥脆香口。
左右页图:华灯初上,在宛如“江南水乡”的四方街上,寻到著名的“88号小吃店”,点一份金灿灿的丽江粑粑或是辛辣鲜香的鸡豆凉粉,便是一顿可口的晚餐。
如今的丽江古城,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外地游客蜂涌而入,作为纳西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的象征,四方街成了纳西族的会客厅,成了游客的观光地。每到晚上,沿着河岸那数不清的咖啡馆、酒吧、餐馆、客栈门前高挂的红灯笼散散步,只见灯笼的倒影随河水飘荡,整个四方街都笼罩在温暖、祥和的氛围中。广场中央,人们升起篝火,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手拉手地围成一圈,跳起锅庄,唱起阿丽哩,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