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宋辽古驿道北方与中原交流的见证

2019-04-12 01:55杨润忠王玉华王建国
城市地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辽国契丹

文+杨润忠 图+王玉华 王建国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个部落后,称帝建国。918年,他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是为辽上京。946年,为了纪念契丹的发源地辽河,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攻灭后晋后,确定国号为“大辽”,直到1125年为金朝所灭为止,国祚共210年。

辽国全盛时期的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抵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南临河北南部的白沟镇。他们广泛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建立了独特的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卓有成效地促进了辽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宋两国之间缔结了“澶渊之盟”,双方开始了正常的交往,互派使者频繁往来。由于大辽国南有深山峡谷,北有大漠戈壁,路途艰险而遥远,为了方便使者来往,双方专门修建了驿道。一百余年里,宋、辽先后派出1600多名正式使者相互往来,构成了承德独特的宋辽古驿道文化。

马盂山:契丹人的祖源地

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由此向东,在相距不足100公里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势帝国——契丹(辽国)的发源地——平泉。

契丹人在唐朝末年开始兴盛建国,直到北宋末年被金国灭掉,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建立了亚洲最有势力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北宋,曾长期俯首在他们之下。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

马盂山,就是现在平泉境内的光头山,是七老图山的主峰,海拔1738米,现有原始森林60多平方公里。这里冬季白雪皑皑,夏季鲜花烂漫、绿草如茵,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七老图山的高山流水,汇聚成河,便是史料里提到的土河,现在叫“老哈河”,是辽河的正源。

由于契丹人信奉死后灵魂要回归故土,而马盂山又被他们奉为神山和祖先发源地,因此虽然大长公主、萧公等人分别薨于河北龙化、长春州等地,但他们都不远千里,回葬在马盂山脚下。

如今,平泉境内发现各种契丹遗址、墓葬二十多处,除大长公主墓外,还有耶律加乙里墓、石羊石虎古墓、八王沟辽墓群、小吉沟辽墓等等。

大长公主是辽代第五帝辽景宗和萧皇后之女,身世显赫,享年76岁,她生活的年代正处于辽代国力的鼎盛时期,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因此其墓地的规模也十分宏大。

2011年春利用质不育两型系891AB的可育株S(Rfrf)作父本,与常规品系5771R(隐性核不育的恢复系)为母本杂交,F1大量自交,2013年春调查所有F2均无不育株分离(说明5771R是可育胞质),故选择38个F2单株自交,同时与891AB的不育株成对测交, 2014年春出现5个不育性彻底的全不育测交组合,4个有微量花粉的全不育组合,7个有50%左右不育株的组合,22个组合全可育,继续利用全不育组合与对应的自交单株连续回交,于2015年育成了育性稳定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71A及对应的保持系9171B。选育过程见图1。

后来,从大长公主墓中出土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墓志铭,确凿地证实了马盂山的地理位置:“权窆于马盂山先王莹垣之丘堂”“启先王之墓合焉”,说明平泉马盂山是契丹族的发源地,也是神话中契丹之父的诞生地。

左右页图:马盂山,又名“光头山”,位于承德平泉市西北部,因山顶形状酷似马盂(古代的一种圆口器皿)而得名,是方圆几百里内最高的山峰,也是传说中契丹始祖奇首可汗的诞生地,被古时的契丹人视为精神故乡。

逐渐繁盛的平泉

辽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其政治体制为融合契丹体制和唐宋体制而形成的南北院制。南北院制分为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样既保护了契丹固有文化和政治体制,又能很好地吸收中原的先进文明。

1976年夏天,平泉黄土梁子的农民从玉米地里耪出一块带有图案的金属片,后来被专家认定为辽国制作钱币模具的母范,老百姓俗称它为“钱姥姥”。

类似的文物还有很多,而这些文物都足以证明,在一千年前,辽国通过学习、借鉴中原文化,已经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系。可以说,这些体系的建立,无不是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而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辽国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的手段来“掠夺文明”:唐朝末年,各个节度使不断坐大,形成割据势力。913年,卢龙节度使刘守光僭称“大燕皇帝”,晋王出兵讨伐,刘守光派参军韩延徽向契丹求救,辽国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借机将其扣留下来作为谋主,所有的事情都去请教他。

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和卢文进等汉人官员,教契丹人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等,还模仿汉地的制度来管理在战争中俘虏的大量汉人。从此,辽国开始有了一个正式国家的样子。

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称皇帝,即为辽太祖。同年,他宣布长子耶律倍为继承人,从制度上否定了过去的选举制,吸收了中原文化的世袭继承制。918年,耶律阿保机又命令修建都城,名曰皇都,后来改为“上京”。

辽国仿照宋朝,设立五京制度,主要是为控制因战争而获得的土地,或是因为争夺一地而设置的前进基地。这些先后成立的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因控制奚人领地而设置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因渤海遗民而设置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因燕云十六州而设置控制汉地的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与监视西夏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五京中,只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

然而,在澶渊之盟后,位于现在内蒙古宁城的辽中京的政治作用加强,地位直逼上京的首都地位。

平泉是中京京郊,距中京仅60公里。现在的平泉市境主要属辽之中京道大定府泽州,东北角属榆州和众县。泽州是辽国的一个刺史州,最初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抚慰州民“立寨居之”,直到圣宗开泰年间(1012—1021年)才开始置州。泽州管辖的县有两个,即神山县和滦河县。泽州治所和神山县治所均在今平泉市南会州城,滦河县治所在今迁西县滦阳乡。此外,神山县境约北起石子岭(今平泉北五虎马梁),南至松亭关,神山即今天平泉市小寺沟镇、党坝镇之大黑山。

当时,辽代著名的奚车契丹马在平泉均有养殖,酿酒业、烧炭业和冶银业亦很发达,供应京都及相关州县,这些不仅反映了当时平泉发达的手工业,也反映出平泉拥有丰富的粮食、林木、矿产等资源。

左右页图:发源于马盂山的老哈河(在契丹语中,“老哈”一词意为“铁”)是辽河源头。由契丹族建立的辽国陪都——中京,曾在老哈河畔迎接过许多个日出与日落。

从“儿皇帝”到澶渊之盟

契丹人在不断增强国力,中原人却都在梦想做皇帝。前面是卢龙节度使刘守光,这次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936年,后唐发生内乱,石敬瑭想称帝,请求契丹出兵帮助攻打后唐,出兵的报酬是割让燕云十六州。听说此事,辽太宗耶律德光大喜过望,立刻亲率骑兵5万人,帮助石敬瑭打到洛阳,助其正式登基成了皇帝,即历史上的后晋高祖。

为了表达感谢之情,石敬瑭在表文上称契丹皇帝为“父皇帝”,自称为臣,并且听从契丹皇帝的号令,改称自己为“儿皇帝”,每年还输送缣帛三十万匹,吉凶庆吊,岁时礼物,以及珍奇玩好等等,可谓络绎不绝。但即便如此,契丹皇帝稍有不满,就派使者来申斥,石敬瑭对此无不卑词谢罪。

契丹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即控制了进入中原地区的两条咽喉要道。947年,辽太宗攻占了开封,抓获了不肯向契丹称臣的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连同其家人、嫔妃、太监、匠人等175人,均被流放到上京。

这些匠人,连同他们的聪明才智,都成了辽国社会全方面进步的动力。现在发掘出土的铁制农业工具、炊具、马具、手工工具都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而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制品,皆采用唐、宋的打制和镀金技术。至于辽瓷,在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其造型分为中原式和契丹式两种,其中的辽三彩更是技艺高超。

1004年,中原已是北宋王朝的天下,辽圣宗举兵攻打北宋。宋真宗在寇准的提议下御驾亲征,最终达成了澶渊之盟。根据双方的约定,北宋每年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议定名义上的宋是南朝,为兄;辽是北朝,为弟,宋真宗还称萧太后为叔母,双方各自退兵。从此,辽、宋两国进入了120多年的和平时期,辽国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宋辽古驿道的那些往事

辽中京处在五京之中,到了辽中期以后,辽国几乎都是在中京接待北宋使臣,而地处中京京郊的平泉则是辽、宋两国往来的必经之地。

辽国南部有燕山山脉的深山峡谷,北有大漠戈壁,路途艰险而遥远。为了方便双方使者来往,宋、辽双方专门修建了驿道,每隔一段路程就建有驿馆,以便为使者提供食宿。当时,从宋、辽界河白沟,经古北口,到达辽南京(今北京)、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镇),再到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共建驿道1800多里,沿途修筑驿馆32座。

平泉是从南京至中京的走廊。当时,越境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古北路,经古北口过滦平,经滦平、隆化,过承德,走七沟祥云岭进入平泉,平泉境内有铁匠馆、石子岭、富谷馆至中京;另一条道路是松亭路,经北京,过通县、三河、蓟县、石门、遵化、松亭关,再过宽城进入平泉,最后经过铁匠馆至中京。

平泉地处两条路的交汇处,境内的驿馆多达6个。

左右页图:辽国熔铸了中原文化,留下了壁画、辽三彩等众多珍贵的文物,展现了辽国与中原之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开始建立互派使者的制度:每年互派“贺正旦使”,向双方君主拜年;互派“贺生辰使”,在对方太后和皇帝生日前赶到送上丰厚的寿礼;一方有大事,比如皇帝驾崩、新君登位,要遣使报信,双方则回派使者。如遇双方发生争端,随时派出使者谈判解决。辽、宋之间保持和平的120年间,吕端、欧阳修、王安石、包拯、苏辙、曾巩、苏颂、沈括、刘敞、蔡京、高俅、童贯等名人都出使过辽国,从平泉经过时,有的还留下了诗篇,成为承德古驿道文化的重要部分,比如1089年苏辙被派出使契丹,路途遥远,使命凶险。临行前,哥哥苏轼写诗《送子由使契丹》相寄:“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据统计,在这120年里,双方全部聘使达1600多人,有的还出使不止一次,有的还是父子。为了显示国家实力,出使者多是政治素质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员,他们在出使过程中也得到很大的锻炼,许多人回来后多有重用,最后荣膺相位的就有数十人之多,比如宋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的富弼等人。

宋辽古驿道的建立和繁荣,使平泉成为连接内蒙、辽宁与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在以后的金、元、明、清各个朝代,这里成为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南粮北货的贸易场所,获得了“拉不败的哈达(赤峰),填不满的八沟(平泉)”之美誉。

猜你喜欢
辽国契丹
宋辽之间的“软战争”
金朝崛起于白山黑水间
宋朝版暗度陈仓
宋朝官员:公费出国也不去
宋朝官员为什么不喜欢出国
寻找契丹族遗迹
北汉来使 酒宴上“殉职”
王安石为何不愿出国
契丹喝死外交官
公务员醉死酒桌,一千年前的官场就很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