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忠 刘敏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增强政治定力的政治要求,以防止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在利益和矛盾面前的异化现象。从政治心理过程而言,政治定力需要经过情感认同、信仰导向、制度自律三个心理阶段,才能生成和内化为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政治定力作为领导干部的心理动机,影响着政治行为和政策范式,因而必然要在领导干部的政治实践中将其转化为战略定力。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的要求,通过学习理论筑牢政治定力,通过群众路线检验政治定力,通过建设实践锤炼政治定力,自觉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领导干部;政治定力;战略定力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S1(2019)01-0055-07
一、政治定力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主体性政治人格
政治人格是一个政治心理学术语。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人的心理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政治人常常会将私人的心理需求以理性化的形式投射到公共事务中。[1]因此,政治人格是渗透于人内心的稳定的主体倾向J卩对利益、权力、荣誊和成就的心理需求,表现为后天形成的有意识的政治取向,包括政治人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特定政治环境中的稳定的意见、态度和气质。在政治实践中,政治精英高尚的政治人格折射出其政治行为的感染力和领导力,并影响其政党的形象和地位,因而是政治精英们都非常重视和认真培育的政治心理素质。
我国领导干部与公民的政治人格发展具有同步性,并在新时期表现出特殊性。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过程,是政治人的主体倾向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政治人格从依附性向主体性的转变。在传统的“家国同构”社会中,封建官员形成了专制权力主导下的依附性政治人格,表现为缺乏理性、被动性和从众性,并扩散、渗透进整个社会文化之中。现代社会政治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公民主体性的充分呈现,正如马克思所言,“主观性是主体的规定,人格是人的规定。”[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进步和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形成主体性政治人格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形成主体性政治拓展了政治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为公民形成主体性政治人格营造了政治文化和心理氛围。这一切变化推动我国公民的政治人格逐渐从依附性向主体性转变,公民已经逐渐具备了以“政治主体意识、政治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3]为梭心的主体性政治人格。
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在已经具备了这些普通公民的主体性政治人格之外,还必须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价值取向,坚定执政党的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形成强烈的主体性政治人格。但是,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利益分化与矛盾纠葛,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冲突带来的权力博弈与价值多元,使部分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产生了异化现象,表现为党的宗旨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干事心态浮躁、执行意志摇摆,等等,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中缺乏政治定力。正是因为领导干部面对决胜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习近平适时提出了增强政治定力的政治要求,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建设。因此,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正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主体性政治人格的特殊性所在。
在心理学上,“定力”是指由人内在心理的清净无欲而升华为外在行为固守的理念和意志,是一种成熟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指向,是必须经过特定修炼才能达到的一种持续、稳定、积极的心理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为了将全党意志统一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上来,他将“定力”一词引入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求领导干部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不懈的政治毅力,从而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增强政治定力的政治要求。从此,政治定力就成为党X才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话语。这个政治话语是在新时期党的宗旨和使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理念所构成的政治环境中产生的,是对领导干部特殊的政治人格要求。所以,习近平提出政治定力要求,着重于对领导干部进行政治心理建设,意在通过培育领导干部正确的政治认知,形成正确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以政治定力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认知,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能够审慎地面对新常态下的各种优劣环境,形成对党的执政环境和奋斗目标的正确认识、评价和理解。从党建学说而言,“政治定力”是领导干部坚定政治信仰、保持政治立場、笃定政治行为、严守政治纪律的能力素质。具体地说,具有较高政治定力的领导干部,在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中,具有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维护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素质。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锤炼自身的政治定力,才能在思想上培育敏锐地把握形势的超凡睿智,在实践中达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超凡境界。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领导干部的政治人格教育,以培养其维护党的意志和执行党的决策的政治定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对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要求和表述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根据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的发展变化,党的身份和地位即将发生的变化,用“两个务必”[4]强化了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奋斗意识,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执政考验的政治定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宣传[5],巩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定力。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对领导干部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题的党性党风教育,提高了领导干部适应形势变化和坚定党的战略目标的政治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增强党的凝聚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战斗力的任务更加艰巨。所以,中央在党的十八大后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对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具体要求和明确指向。
由上可以看出,在党的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党中央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地对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提出针对性的要求。这些以增强政治定力为梭心的党建思想虽各有侧重,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是其目标指向都是为了培养领导干部健康的政治人格。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心理生成
政治定力是党在新时期培育领导干部政治人格的政治理念,而任何成熟的政治理念都有其生成和内化的心理逻辑。政治理念属于人的主观意识领域,人是政治理念的主体,因而政治理念的生成和内化与人的主体性紧密相关。对于政治理念的生成和内化来说,正是人的主体性使得人们能够根据社会和政治的发展需要,选择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正如列宁所说,“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把握经济进化(社会存在的进化)这个客观逻辑的一切主要之点,以便使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阶级的意识尽可能清楚地、明确地、批判地与它相适应。”[6]在经济新常态的客观环境中,如何发挥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从而取得决胜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首先就需要建设一支同心同向的领导干部队伍。党中央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增强政治定力的要求,所以,政治定力理念生成于客观环境,还必须内化为领导干部的政治心理,并凝结为领导干部在新时期的政治环境中持续稳定的政治人格。政治定力是一种心理素养,而政治人格是这种心理素养的固化。
“政治人格理论关注的是政治人的政治行为所表现出的规律性背后的内在动力。”[7]26在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领导干部面临各种国内外矛盾交织形成的复杂政治生态,如果他们能够笃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政治行为中表现出稳定的政治素质和高超的政治能力,那么,支配他们形成这样的规律性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就是政治定力。“政治人格是在遗传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双重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包括行为模式、情感体验方式、思维方式、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等,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外在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7]26对于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而言,以政治定力为内梭表现出来的政治人格,主要包括他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态度、理想信念和行为模式,这些心理特征构成了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从政治心理过程而言,上述三大心理特征又表现为情感认同、信仰导向、制度自律三个心理阶段,这就是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生成和内化的心理过程。
(一)政治定力的情感认同过程
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受自我实现和社会尊重的价值观影响,这种价值观构成其政治情感的内在基础。而领导干部又必须把实现党和国家的政治目标作为自己政治行为的努力方向,这又是其政治情感的外在表现。这些政治情感构成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心理基础。领导干部在政治活动中,其政治情感需要经历从情感体验到情感认同的逻辑过程,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政治定力。
1,情感体验为领导干部培育积极的政治情感
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受其情感影响,而政治定力就是考量这种情感是否持续稳定的基本理念。因此,从领导干部的政治情感出发才能厘清其政治定力的心理基础。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从社会需求欲望层面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它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而“政治的首要和基本问题是合法性问题,合法性意味着对现政权的‘认同,就此而论,权力本身即是一种情感问题。”[7]83因此,在政治活动中,领导干部的政治情感就是从情感体验到情感认同的生发过程。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认为,“情感具有动力性,它组织并驱动认知与行为,为认知与行为提供活动线索。”[8]尤其是荣誊感、幸福感等积极情感更具有引起人们激动、兴奋、愉快的情绪体验的动力功能,所以,培育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就需要引导他们在政治活动中参与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求领导干部对党、国家和人民怀着深厚的政治情感,在执政与施政中去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去感受曰新月异的进步与变化,去溶炼干事创业的愿望与激情,这些情感体验容易激发领导干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动力。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又为领导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情感认同打下了心理基础。
2,情感认同为领导干部的政治情感指明归宿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与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9]这种共同意识就是对集体的情感认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他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体验中,把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纳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体系,把个人的政治情感纳入党和国家的精神文化体系,才能在这同化的过程中产生情感认同。因此,领导干部要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爱党护党,增强“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自觉地投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惟有如此,领导干部才能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高度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保持政治定力。
(二)政治定力的信仰导向过程
政治定力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其根本特征在于持续稳定。因为信息技术使当代政治环境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这对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给予了无形的压力。怎样化解领导干部的心理压力,甚至变压力为动力,从而始终保持持续稳定的政治定力呢?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内在的精神力量,即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是促使政治人保持稳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科学的政治信仰则对政治人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起着定向和聚力的作用。正如乔恩埃尔斯特所说/‘人类具有深刻的需求,要为他们所做之事寻找充分的理由,对于不能在理性上给出明确答案的情形,他们常常需要一种信仰。”[10]这说明,信仰是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尤其在对人的理性进行引导方面发挥着导向作用。在新时期,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只有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来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导向,才能在压力面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矢志不移。
对于经过党多年培养和教育,并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的领导干部,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必须聚焦在塑造政治信仰的机制上,这是由政治环境、政治动机、政治行为相互联结的一个心理过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实现这一理想的關键在于激发全体国民尤其是领导干部为之奋斗的内在动机,因而塑造这种理想的机制就是以政治定力来坚定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为此,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信仰定力,即领导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社会转型矛盾突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党员队伍面临“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的关键阶段,实现党的事业需要无数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因此,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11]15。检验一名干部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主要看其在重大政治考验面前有没有政治定力。所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环境中,领导干部在干事创业中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然后才能有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并在对理想信念的固守中坚定政治定力。
保持信仰定力的根本是锤炼领导干部的党性,即领导干部要有崇高的党性修养。党性修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领导干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境界和意志品质,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责任担当。可以这样认为,坚强的党性,是成为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
(三)政治定力的制度自律过程
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是一种具有相对持久的、已确立的社会性设施(establishment)。”[12]任何政党都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制度并重视制度建设,以规范和约束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以使成员在实现政党目标的过程中做到心理定向和行动协调。这一要求的心理基础是政党成员对政党目标和政策所持有的政治定力,而制度对政治定力的形成和延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以政治纲领为梭心的政治文化,而政治文化在党组织的接续传承中又形成了党员的普遍的共识的政治心理,成为他们理解政党宗旨、执行政党决策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基础。由于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受个人主观意识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其行为指向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只有推动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制度化,并以制度规范来强化领导干部的政治心理,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政治定力。美国学者斯齐兹认为,“社会知识一旦被制度化,就会作为一种事实、一种客观实在的一部分而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直接传播开来。如果一个人要另一个人实施那些已经被高度制度化的行为,那么只需由前者简单地告诉后者如何去做就足够了,而没有必要告诉后者为什么要那样做。在高度制度化的情况下,每一个体都有遵从的动机,因为如果不如此,该个体的行为与同一系统中其他个体的行为之意义就得不到理解。”[1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行为实现了高度制度化以后,制度就成为干部与组织进行思想交流和开展工作的规范化机制。如果所有领导干部都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制度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领导干部就具有了较为稳定的自律定力,这就是当下党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的纪律意识。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定力要求,就是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要求领导干部将党的制度和纪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操守,使之成为自己无私奉献的品格与创业奋斗的力量。具有政治定力的领导干部能够在干事创业中高度自律,在利益面前具有免疫力,在规矩面前具有自制力。习近平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11]395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敬畏和服从制度规则。有了这样的自律定力,领导干部才能正确处理事业权力和个人名利的辩证关系,处理好工作圈与生活圈、尊重领导与服务群众的辩证关系,成为一名具有坚定政治定力的好党员、好干部。
三、新时期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实践转化
领导干部要适应和改造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就需要将自我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整合起来形成合适的行动,而行动结果的好坏有赖于领导干部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作为人类自我参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自我的一种现象学特征,它是一种复杂的、多重性质统一的心理现象。”[14]对领导干部而言,政治定力是领导干部自我效能的心理现象,必然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政治实践。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效能信念是人类动因的基础”,“可能起着指导和激发作用的任何其他因素,都根植于人们相信其有能力使行为产生预期效果的梭心信念。”[15]那么,政治定力作为领导干部的心理动机,影响着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策范式,因而必然在领导干部的政治实践中转化为新的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新时期党所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在对领导干部提出增强政治定力的基础上,又要求领导干部在执政施政中保持战略定力。战略定力就是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实践转化。习近平在党的各级会议和地方考察中,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和保持战略定力。比如,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时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11]247;“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迸取精神”[16];“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在改革和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11]105。由此可见,“战略定力”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梭心话语,其使用语境主要包括我国的外交战略、发展目标、国家治理、地方发展和企业发展等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领域。从语意上说,战略定力要求党员干部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提高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的研判决策能力。
从培养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的角度来看,“战略定力”是“政治定力”的实践转化,是中央对领导干部的“定力”要求从政治心理向政治实践的转化。“政治定力”是领导干部素质的心理基础,它反映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和执政理念,是对领导干部的党性要求,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想建党”的时代继承。增强政治定力的目的是防止领导干部在困难和使命面前随波逐流,防止在风險和诱惑面前误入歧途。“战略定力”是领导干部优良政治定力的实践转化,要求领导干部要有把握大势的宽阔视野,专注大事的行动能力。它反映领导干部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具体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增强战略定力的目的,是防止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犹豫不决,在行动时患得患失。这两个方面将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执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说,领导干部政治定力的高低是通过战略定力来体现的,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在新時期,领导干部的战略定力主要有四种表现形态。
首先,战略定力表现为领导干部要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发展道路,历史与现实证明了这条道路的正确性。习近平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有很强大的战略定力,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17]。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主张,习近平用鞋子是否合脚的常识来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力的重要性。因此,这条经过无数共产党人奋斗和无数成功与失败检验过的发展道路,汇聚和承载着中华民族走向倖大复兴的“前进定力”[11]29。
其次,战略定力表现为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责任定力。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中始终贯穿着责任意识。习近平上任伊始就以“责任”为主题向中外记者宣讲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执政理念,党中央对民族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1]4,才人民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11]4,对党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1]4 5,这三个“责任”彰显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定力。随后,习近平将党中央的责任和使命具体化为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明确宣示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11]102。同时,他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敢于担当”的责任要求。他指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11]415。因此,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才具有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责任定力,这应该成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价值尺度。
再次,战略定力表现为领导干部要有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决策的执行定力。“为政之要,贵在力行。”在最接近中华民族讳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必须保证上下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实现中央决策与地方政策的无缝对接,才能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因此,每一位领导干部要树立“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意识,专注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力图使中央的顶层设计能够落地生根、地方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11]386,从而既能保证中央的决策部署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又能锻炼基层整合和利用组织资源的协调能力。
最后,战略定力表现为领导干部要有统筹发展大局、坚定发展方向的发展定力。这一定力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谋大势,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又对国内经济文化环境的复杂化和利益诉求多样化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动中把准改革发展的脉搏,并以此为突破口顺藤摸瓜地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因此,领导干部要具有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定力。国内大局的核心是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求进的定力,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18],其实质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深化改革、着眼长远挖掘经济发展潜力的战略定力。国际大局的梭心是“加强战略思维”[11]247,灵活应对国际矛盾,在“主权、安全、发展”[11]267等方面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增强战略定力”[11]247,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11]247。
这四个方面的战略定力形态构成了完整的選辑关系。领导干部具有了坚定的道路定力,才能具有肩负崇高使命的责任定力,才能对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增强执行定力,并在推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夯实发展定力。这样的领导干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加强战略思维,提高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1]Alexander L, George and Juliette L George,Woodrow Wilson and Colonel House:A Personality Study[M ]. New York;J, Day Co, 1956: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
[3]顾成敏,当代中国公民主体性政治人格的生成与建构[J],前沿,2011(16):27—29,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6]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2,
[7]尹继武,刘训练.政治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孔维民,情感心理学新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95,
[9]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42,
[10]乔恩.埃尔斯特,政治心理学[M],长春: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1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土,2014,
[12 ]Hughes ,Everett C. The Ecological Aspect of Institution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36(1)
[13 ]Scliuti.,Alfred, 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ed :Collected Papers I[C]. Maurice Natanson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962.
[14]郭本禹,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59,
[15 ]Bandura.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an agentic perspective[J]. Annual Reviews of Psychology ,2001 (52).
[16]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