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2019-04-10 07:01王远航
科技资讯 2019年36期
关键词:高层次人才雄安新区激励机制

王远航

摘  要:雄安位于河北之内、间于京津之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三地联动背景下不仅可以有效消除长期以来河北省落后于京津的缺陷,且基于科学的定位也能够减轻京津“大城市病”的压力,还能促进各项产业合理布局、高效协同。相对而言,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生儿”,在京津冀协同的宏观战略下需要大量“输血”,尤其“人才”是最紧俏的资源。但从高层次人才角度出发,北京、天津明显有更强劲的吸引力,如何创新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以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系到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  雄安新区  高层次人才  激励机制  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c)-0219-02

根据《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展纲要》提出的“一核、双城、三轴”布局,河北省相对于北京、天津仍处在从属地位,这也应对了雄安新区承担北京“非首都”疏解功能的定位。基于三地区域分工优化、构造全球最大“首都圈”的需要,雄安新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源自于河北省长期以来高端层次人才匮乏、外流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雄安新区作为衔接京津的“疏解区”,产业的多元化趋势是可以预见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是“平衡四区、串联多接点”的基本保障。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思路

21世纪是特色鲜明的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是区域经济、产业、行业的核心推动力,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框架下的“新建模块”,相对于北京、天津而言更迫切地需求高层次人才的入驻。然而,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雄安新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入住空间,“以巢引凤”的宏观战略布局下,对于需求极度饱和、徘徊于京津两地的高层次人才是有足够吸引力的,雄安新区可以为不同领域人才提供充分的落脚点,但初建不久的雄安新区在人才环境、氛围、政策、机制等方面并不健全,高层次人才在短期内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发展程度,往往由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考虑而犹豫不前。因此,这就要求雄安新区在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让他们能够走进并留下来。

(1)打破局限思维、树立共享理念。

雄安新区应该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架构下,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协调,促使其打破局限思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才“共享理念”,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将高层次人才输入到雄安新区。其中,北京、天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已经呈现高度饱和状态,但由于地方政府、单位、企业过于担忧自身人才利益,仍然会从体制方面进行流动约束。但事实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已经提供了“腾笼换鸟”的优势条件,一方面从高层次人才自身出发,寻求新的环境、新的资源、新的机遇,必然能够获得更有利于职业生涯长远发展的收益;另一方面,对于北京、天津而言,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社会职能、经济要素的嬗变,相当一部分人才已经失去了保留价值,基于释放“高层次人才”才能引进“更高层次人才”,这其实是一种双赢战略——结合“共享经济”的理念,推行“共享人才”机制,能够形成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京津冀三地人才“大流动”。

(2)打破制度壁垒、提供优质保障。

结合现实,高层次人才对于既得利益的考虑要远比新的利益更为慎重,除了经济收入、工作环境、职业升迁等“显性利益”之外,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动缓慢的“结症”更多地在于制度壁垒。立足“人才共享”理念的设定,只能从宏观上解决“需要”与“不需要”的问题,以优化各自区域内高层次人才布局的合理性,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和“不流动”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复杂的法律、法规、制度等问题,例如,京津冀协同区域之内,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存在的隔阂——高层次人才不可能均是“孑然一身”,如果无法打破制度壁垒,则雄安新区在短时间内补充高层次人才的构想就无法落地。因此,对于有意愿落户雄安新区的高层次人才,应该在户籍、住房、教育等相关方面提供优质的保障,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3)打破视野桎梏、构建多元渠道。

客观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主导机制是经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功能等,整个规划框架具有宏觀意识。而“人才配置”在协同发展框架下并没有明确体现,寄希望于一劳永逸的行政手段,显然是无法满足引进需求的。同样,寄希望于经济政策、市场调节来实现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也面临着人才错位的问题,例如专业不对口、就业观念差异等。事实上,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视野局限,高层次人才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且并非一定要求援于京津两地,构建多元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与承担“北京疏导区”职能并不矛盾,例如可立足河北高校、面向全国市场招揽人才,但这一过程中应该注重与自身经济结构的匹配性控制。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建议

(1)重视协同氛围构建,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产物,在资源获取方面不应一味追求“有形实体”,更应该重视柔性优势的借鉴。宏观上,“三轴心”的社会关系重构中,北京、天津的人才优势必然会想雄安新区及整个河北省倾斜,但雄安新区要留得住人才,还要保持与北京、天津一致的高层次人才环境氛围,如创业氛围、合作氛围、学习氛围等,减少人才迁徙之后产生的隔离感。在这一方面,雄安新区可通过政府合作、企业合作、高校合作等方式,以“组织形态”营造高层次人才是宜居地,同时发挥河北省人文、地域、历史、民俗等“人文优势”,在整个社会空间中形成“惜才、敬才、爱才、盼才”的氛围。

(2)构建双重激励模式,健全人才落户机制。

所谓“双重激励”,就是要兼顾对高层次人才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平衡。事实上,大多数高层次人才在未向雄安新区迁徙之前,自身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考量,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但结合北京、天津高层次人才“严重扎堆”的现象分析,个体在物质激励方面的效果是很有限的,高层次人才获取高收入是一个常态,但在“精神激励”方面却并不成正比;雄安新区的竞争压力较小,高层次人才受关注程度高,精神激励所产生的吸引效果也要胜于物质激励。同时,在人才落户机制方面要不断健全,充分考虑到子女入学、就医、养老、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要。

(3)强化市场调节功能,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根据建立人才多元引进渠道的观念,雄安新区应高度关注面向国内外的人才市场信息,建立健全契合自身需求的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性别、专业、岗位等细化评价标准。尤为重要的是,雄安新区应摆正对“高层次人才”的正确认识,不能“唯才是用”,更不能“唯分数、唯学历是用”,对于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成果的人才,应该做到“不拘一格”。

3  结语

总体而言,高层次人才是支撑雄安新区疏解功能、带动河北省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才战略布局中,应结合自身定位筛选人才,通过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避免陷入“人才跳板”的尴尬境地。该文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探讨了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激励创新观念,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期对雄安新区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学斌,窦丽琛.大数据时代雄安新区人才发展的特性及政策优化[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0(2):74-80.

[2] 唐飞,孙立生.雄安新区人才聚集机制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2):124-126.

[3] 顾丹丹.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30):167-168.

猜你喜欢
高层次人才雄安新区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杨谊兴:积极参与“雄安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社会化改造项目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唐山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