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推广,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思想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实践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优良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主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11-006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052
小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所以这一阶段是学生品德培养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日常生活乃至于工作,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且由于其和社会实践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已经成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机渗透,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发展情况为根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众多研究者纷纷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但研究发现,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约有10%~3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心理,如焦虑、烦躁、心理压力大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重视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甚至没有正确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1]。很多教育者认为,只要设置了心理课,便是完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够重视心理课的教学效果,导致心理课变成了学生的活动课。另外,学校也没有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正是因为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才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
(二)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小学生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从而增加了诸多不可控因素。目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来源除了课堂之外,还包括书籍、电视节目、板报、学校活动、网络以及父母的教育等。其中,网络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不可控因素最多的来源。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很多负面、错误的心理健康知识广泛传播,而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三)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师资薄弱,且不够受重视。虽然大多数学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却缺乏专门的心理活动室及专业的教具、学具,而且多由非专业的教师担任心理辅导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需要顾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难以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2]。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够明显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很多学校不够了解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无法直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身心发展呈阶段性,因此,不能单纯地以学生有无变化、心理有没有得到改善为标准,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价。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
为了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去,教师应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不斷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认真研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好榜样,发挥言传身教的教师职能,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
教师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各种行为举止的观察,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充分了解、全面掌握小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适应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和谐的、平等的、互助的、有爱的[3]。
在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进行情感对话,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状态为根据,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充分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并要积极给予肯定。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减轻心理问题。
(二)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道德与法治课程比较重视学生的价值观目标以及情感态度,重点在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仔细研究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教材,并尝试着将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整合起来,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点[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共同教学目标,找出两者的契合点,并将其当作教学的切入点,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完美融合。
例如,在对《小学生活真快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将“熟悉校园生活,遵守学校生活常规”作为教学目标。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体验学校生活乐趣,学会讲礼貌、守秩序,学会与同学相处,在同学陪伴中感受同学的温暖、体会成长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认知,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校园生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校园、对学习的热爱之情。
(三)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且自控能力、自觉性以及自主性等均不够健全、完善,但与此相对应的,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5]。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在传统“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开展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灵活选择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心理、情感的正向发展。
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其是一门综合性、开放性的学科,主线主要是学生的生活,教学活动设计中,不可过于拘泥于形式,而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段来进行科学的设计。
首先,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情境,在为学生传授生活常识的过程中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体验到校园生活的乐趣[6]。
其次,由于在低年级段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因此,对于小学中年级段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活动、小型情景活动或群体活动。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情感体验,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
再次,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且认知水平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可采取自我实践的方式,以达到调节自我感知的效果,并在其中树立良好的品德。
例如,在对《家庭的安全与健康》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往多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家庭的理解,但在这种形式下,书面化的反馈难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课外实践任务。比如,可以让学生做一天的小当家,负责安排家庭大扫除,了解家庭中的安全隐患。通过换位思考,让学生领会家庭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体会父母的辛苦,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提高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四)营造体验式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7]。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营造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如开展游戏教学、故事教学,以达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目的。
首先,借助游戏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性学习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有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亲自体验过后,才能有所体会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对关于团结合作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设置以“同舟共济”为主题的心理合作游戏,让学生克服困难,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各司其职,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学生的品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借助故事情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故事,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童话故事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通过感悟故事中的情感与道理,来达到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8]。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由教师讲述,或者是播放相关视频,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故事情境。
例如,在对有关父爱母爱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以《卧冰求鲤》《沉香救母》等故事为素材,使学生产生同理心,思考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及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并使学生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综上所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着诸多问题,包括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与重视、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薄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不够明显等。基于此,应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之路,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情况;深入挖掘教材,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为根据,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体验式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最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提高,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娟.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28):60.
[2]冯昕蕾.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8(16):4.
[3]徐莹.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8(16):80.
[4]曾婷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8(Z5):90.
[5]王树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8(25):70.
[6]吴翀,雒立娟,柯红,王建平.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小学部举行幸福村学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展示活动[J].华夏教师,2018(19):97.
[7]王欢,雒焕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105.
[8]刘磊,杨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XX小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3):310.
作者简介:陈萍(1982.1— ),女,汉族,浙江东阳人,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任编辑 李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