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 农炳金
龋病对3~6 岁儿童的危害逐渐受到众多医务工作者和家长们的重视[1],数据统计发现[2],龋病在众多的口腔疾病中,已经成为对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危害最严重的疾病,WHO亦将龋病列为世界重点防治疾病之一[3]。利用氟化物进行学龄前儿童的防龋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手段[4],而涂布多乐氟是一种周期性的、对学龄前儿童牙齿使用氟化物进行保护的方法。本研究选择2013-09进入两所幼儿园小班的儿童322 名,进行了为期3 年的纵向队列研究,将涂布多乐氟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效果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选择2013-09进入我辖区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共322 名,进行为期3 年的纵向队列研究。本研究经过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通过,所有患者的家长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①2013年9月进入幼儿园小班并参加体检; ②入组时并未患有龋齿; ③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①儿童家长拒绝提供儿童牙齿的相关信息; ②患有神经系统,造血系统或者其他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严重疾病; ③在研究过程中从外转入的转儿童; ④儿童对研究中所使用药物有过敏。
1.4.1 幼儿园的选择和儿童的分组及结果 本辖区共有幼儿园5 个,将所有幼儿园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随机抽取2 个幼儿园,其结果均为城区幼儿园,与抽中的幼儿园保健医生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经过幼儿园负责人和儿童家长知情同意后,将2 个幼儿园在2013年9月招收的适龄无龋齿儿童做整群抽样,由计算机随机决定1 个幼儿园为对照组,另外1 个幼儿园为干预组,对照组160 名儿童,干预组162 名儿童。
1.4.2 干预方法 在研究开始前,对所有儿童家长进行一次关于儿童基线情况的调查。
对照组儿童只进行常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如对家长和儿童宣传保护乳牙的重要性,正确的刷牙方法,过度食用甜食的危害,每年至少进行2 次有关于口腔牙齿保健的家长健康教育,基本在每年的9 月和3 月中上旬进行,要求儿童家长到场,由保健医或者聘请医院医生对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发放宣传材料等,从2013-09~2016-04, 共进行此类活动6 次。
干预组儿童在对照组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入园后统一利用涂抹多乐氟(氟保护漆)的方法对牙齿进行保护,具体方法如下:采用多乐氟(国食药监械(进)字第2633746号,高露洁棕榈有限公司)对儿童牙齿进行涂抹,医生采用膝盖对膝盖的体位,儿童躺在医生和助手的大腿之间,利用专业小棉棒将多乐氟在牙齿的表面均匀涂抹一层,叮嘱儿童在一个小时内不要饮水, 4 h内不要进食硬质的食物,涂氟当晚不要刷牙,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复查。从进入幼儿园小班开始,每半年进行1 次涂抹,分别于每年的9 月和3 月下旬进行,从2013-09~2016-04,共涂抹6 次。
1.4.3 研究指标 对2 个组别儿童在不同时间点的患龋率和龋均进行连续追踪和比较。对两个组别患者在3 年之中的发生新龋人数和龋病发病率进行比较。口腔检查的时间点为每年的4 月。
1.4.4 质量控制 在本研究中的口腔检查操作和涂氟操作由专业人员进行。人员均为口腔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在进行本次研究之前,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接受培训。
1.4.5 龋齿检查与诊断标准 本研究中的口腔检查标准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标准[5]。龋齿诊断标准为牙面窝沟有明显的龋洞或者明显的牙釉质下出现破坏,出现明显的可探及的软化洞底和洞壁的破损。在检查过程中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盘对每个牙面的患龋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对照组共有160 名儿童完成3 年的队列研究,干预组共有162 名儿童完成3 年的队列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入组时的一般情况比较中, 2 个组别的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等项目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2 组儿童在3 年之中的龋均情况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间的龋均情况有差别(F=11.587,P<0.05),q检验结果显示任意2 个时间之间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龋均情况有差别(F=15.368,P<0.05),q检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数值显著高于干预组;③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龋均情况与时间有交互作用(F=11.615,P<0.05),具体如表2所示:
2 组儿童在2014 年的龋病发病率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5,P>0.05),在2015、 2016 年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对照组高于干预组,以时间纵向分析结果看,对照组的发病率和时间之间有线性关系(χ2=89.162,P<0.05),而干预组的发病率和时间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χ2=0.168,P>0.05),具体如表3所示。
对照组与干预组儿童在2014 年的患龋率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65,P>0.05), 在2015、 2016 年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均为对照组高于干预组,以时间纵向分析结果看, 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患龋率和时间之间均具有线性关系(χ2=180.482, 26.840,P<0.05),具体如表4所示。
表1 2 组儿童在入组时的一般情况比较
Tab 2 Comparison of DMFT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children in 3 years 颗)
表3 2 组儿童在3 年之中的龋病发病率比较 [n(%)]
Tab 3 Comparison of the caries incidence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children in 3 years [n(%)]
学龄前儿童的乳牙龋齿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呈低龄化,现已经成为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病[5]。根据2005 年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6], 5~6 岁组之间的儿童,乳牙的患龋率达到70%,龋均为3.5,此结果为十年前得出,根据近年报道数据推算[7-9],该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由此可见我国学龄前儿童的患龋情况相当严重。从以往公布的文献报道来看[10-11],各个地区的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基本与以上数据相同,如沈阳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66%,龋均为3.4,重庆市学龄前儿童的患龋率为55%,龋均为3.0。早有研究证明,将氟化物应用于学龄前儿童的牙齿,可以显著降低儿童龋病的发病率[12],但在以往的报道中,大多为对部分儿童的横断面调查,少有对纵向追踪调查的报道。本研究则利用纵向的队列研究对儿童的龋病情况进行调查,以动态的方式对儿童龋病和多乐氟干预效果进行跟踪研究。
表4 对照组与干预组儿童在3 年之中的患龋率比较 [n(%)]
Tab 4 Comparison of the caries prevalence rate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children in 3 years [n(%)]
研究的起始阶段,首先对纳入研究的幼儿园进行随机抽样,保证在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的非研究因素尽量均衡。从初始调查结果看,3 岁儿童的患龋率已经达到45%以上,龋均也在2 个左右。此结果提示,在3岁之前的家庭培养阶段,相当一部分儿童的家长,没有对儿童的牙齿健康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采取正确的防龋措施,导致患龋率高。此结果也与社会发展,儿童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变更有直接的关系。从3 年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分析,无论干预组还是对照组,儿童的患龋率和龋均都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儿童乳牙钙化程度较低,牙釉质和牙本质薄,抗酸力差;儿童唾液分泌量少,自洁能力有限。另外一方面,儿童3 岁前形成的习惯很难改变,良好口腔保健习惯的形成和保持,无法单纯依靠幼儿园教育。此结果提示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必须尽早让儿童树立爱牙护牙的理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习惯[13]。从技术角度考虑,尽管干预组中使用氟化物对儿童全口牙进行每半年一次的防龋处理,但从效果看,这种群体性的单一防龋措施,效果比较有限,不能彻底阻止龋齿的发生,只能将龋病发病率控制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产生此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为局部涂氟只能在牙齿的光滑面形成隔离,使牙齿光滑面龋的发病率降低,但对牙齿窝沟龋的预防,单纯的氟化物还略显不足。该结果提示,应该采用全方位的综合措施对学龄前儿童的龋齿情况进行干预,仅依靠氟化物进行保护不足以维持该群体的牙齿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周期性涂抹多乐氟的方法,使干预组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次证明氟化物能够增强学龄前儿童牙齿的抗龋能力,减少龋病的发生。同时在3年的研究期间,并没有氟中毒等不良副反应的报道,再次证明该种防龋方法的安全性。在幼儿群体中使用多乐氟,操作方法简单,更容易使其配合,而多乐氟遇唾液后迅速凝固,也减少了氟中毒的可能性,作为一种群体性防龋手段,是比较适宜的。
综上所述,周期性涂布多乐氟,能够降低学龄前儿童的龋病发病率和患龋率,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但该方法的效果有限,需对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龋病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