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贵
【摘 要】科学课是小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礎学科。科学认知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活动在小学科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科学探究中发现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解释的探究过程,还是学生获得学习科学的亲历体验过程,都需要观察。因此,要学好科学这门学科,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观察能力;引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76-01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对事物外部的形象、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正确理解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教科版三年级教材的内容中,其中重点培养观察能力的课时占总课时数的50%。这说明在低年段教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内容是占首位的。如:观察植物(叶、花、根、茎)的外部形态;观察动物(蜗牛、蚯蚓、蚂蚁、金鱼、蚕)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观察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等等,都是以培养观察能力为重点的教材内容。因此,通过具体的教材内容进行正确的观察方法的训练,观察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备足观察材料,提供充分的观察机会
充足的材料有利于分组观察,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观察的机会,让他们能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而典型的观察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情绪,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全面认识自然事物的特征。为学生准备充足、典型的观察材料,是保证学生有意观察、主动探究自然事物的基础条件。例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叶时,课前要求学生自备一些植物的叶,教师则要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的典型特征的植物的叶的材料,以利于学生观察。再例如,在上《蚂蚁》这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准备蚂蚁,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放大镜、昆虫盒以及一些辅助材料,放手让学生分组观察,自由地研究他们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们面对昆虫盒里放的蚂蚁和放大镜,忍不住地用手去拨弄,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教师也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多注意到哪个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及时进行提问,如问些“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帮助学生开展有实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有目的地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觉的综合发展基础之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密切联系。因此,观察要注意目的与程序,教师要设计具体而有层次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概括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课上我先让学生观察不倒翁,然后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扳不倒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就得出不倒翁为什么扳不倒的原因,学生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有目的地进行了观察。再如,植物的茎是各种各样的,不仅形态、颜色、粗细、质地不同,而且生长的形态各异。茎是识别植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使之初步了解柳树枝、柳树杆、高粱秆、葡萄藤、甘薯秧都叫茎。茎是植物身体的一部分,在根的上部。但植物的茎又各不相同,竹子的茎是直立向上生长的;甘薯的茎是在地上爬着生长的;牵牛花的茎是缠着别的物体生长的。我告诉学生葡萄的茎是靠卷须攀着别的物体向上生长的,强调了“卷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起来就容易,然后再让学生做辨别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观察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能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不但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的方法。
在低年段科学教学中,大致可分为两种观察方法:一是从整体到部分的有序观察;二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如《金鱼》一课中,培养学生“把整体分成部分按顺序地观察”的方法。学生看到金鱼后,对它美丽的颜色很感兴趣,教师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提问:“金鱼漂亮吗?你喜欢吗?它为什么会在水里游?”然后,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正确的观察轨道上来:“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噢!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仔细看看,鱼的身体像什么形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观察的重点上来。接着引导学生按顺序地观察:“鱼的身体分几部分?每部分上都长有什么?你能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进行观察吗?”这样,观察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步骤具体,方法适宜,学生就能慢慢习惯进行有顺序地观察,从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低年段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事物,是学生认识的又一方法。对有些自然事物的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其特征。
五、观察与实验紧密结合
观察和实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观察要有顺序,实验要有步骤。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地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倡边讲边演示,把能力培养纳入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中。
四年级做关于压缩空气的实验时,我将注射器吸进空气,用手指堵住出口,用力压活塞。学生可以观察到空气体积变小,根据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空气具有压缩性。把活塞向内压,手像按在弹簧上一样,有一股力量把手往上顶。等压不动的时候松手,学生会看到活塞被弹回来,压缩空气有像弹簧一样的性质:弹性。这样学生就提高了认知能力。
我还让学生课外去做观察种子发芽的实验,看种子发芽是不是往上长。让学生自己探究自然奥秘,并做一定的记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总结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观察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是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一定能使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