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亦男
【摘 要】高效的科学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驰聘,才能产生多种思维碰撞,促成精彩“生成”。因此,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
【关键词】有效课堂;思考空间;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90-02
一、引言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而目前很多学校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机械、重复训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况。有人称之为学生的“第三种负担”。所谓学生的“第三种负担”,上城区教育局局长蒋莉是这样说:“就是指教师教学的方法不适应学生的特点带来的学习负担。这是课堂上产生的,不同于人们常说的学习时间过长、心理负担过重的两种负担。”
那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哪些教学时段给学生提供怎样的思考空间呢?本人结合对新课程的理解,围绕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二、对科学新授课的认识
1.科学新授课。
科学课堂的新授课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把促进学生积极紧张的思考作为主要任务,教师须精心导入、讲授、提问、指导、评价,围绕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易混点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合作。
2.科学新授课的问题解决模式。
科学新授课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解释与建构——应用与反思”为框架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它将有力促进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主要场所。
三、课堂实践与探索
1.提出问题后,给足学生尝试与探索的空间。
【案例】《受力分析》教学片段
分析
《受力分析》这节课主要是要得出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一知识点能统摄前面教学的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因而掌握正确的受力分析方法在整个力学的学习中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会费这么大的劲,更不愿意花这么一节课的时间来受力分析的方法,而且有不少教师也不会去研究学生出现“多力少力”的原因,所以学生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上例中的教学设计充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除了学到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新课导入后,给我们的学生留些自主探索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将使我们的课堂的学习变得更有效。
2.反馈交流时,给足学生思考与内化的空间。
【案例】《受力分析》教学片段
在交流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后,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各种方法的正误。
生1:第一张受力分析图中,F1是弹力的话,方向错了,我们学过弹力的方向应该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的,他没有垂直于接触面。
师:是这样吗?(学生附和)
生1又站起来说:第一张图还有一个问题,老师讲过一个力要存在必须要能够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这个力找不到施力物體。(教师表扬)
生2:第三张图,少了一个摩擦力。题目中说是静止的,没有摩擦力的话不能静止。
师:对啊,受力分析不仅要分析力有没有,方向向哪里,还应该关注题干,联系物体的运动状态。
生3:第2种方法好象也不太对,这里怎么会同时存在F 1和F 2呢?
师:你说的是只能存在其中的一个吗?
生4(画出这种方法的同学)没经老师同意突然站了起来:老师,我不认为我的方法不行,这两个力都是存在的,我能找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对呀。
生5:是这样的,老师我觉得受力分析只要话该物体受到的力就可以了,因为它是以受力物体存在的。
师:是啊,受力分析的时候只要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物理情景中受到的作用力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生6:老师,我觉得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时候,先画出重力比较好,因为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而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然后再分析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最后再来分析摩擦力,因为有摩擦力肯定需要有弹力。这样的过程就不会忘记画某一个力了。
师:是啊,说得非常有道理。(大家纷纷觉得有道理,开始做笔记)
分析
反馈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如果由于课堂中没有留给他们充分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而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层次的位置上,那么知识内容就根本没有真正得到内化。
3.巩固应用中,给足学生回馈与纠正的空间。
【案例】《受力分析》教学片段
师:这里老师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来巩固我们的“方法”。请对下面的A物体和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练习后,教师用投影展示生1的习题。
师:这样对吗?
生1:老师我觉得他画得太难看了,而且有好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应该把一个个物体单独拿出来画。
师:恩很好,我们受力分析的时候还要注意用尺子。
生2:老师,那个F3应该是不存在的,弹力是直接接触力,F就应该只接触在与他直接接触的力上面。对于B物体,应该还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
师:你怎么知道地面对B有摩擦力。
教师继续用投影
生4:刚刚老师讲了,由两个运动状态相同的物体可以当做一个整体,那么里面的物体之间的力就不用考虑了,对于整个整体,受到重力,向右的F,还应该有地面对他们向左的摩擦力来平衡,而这个摩擦力应该作用在B上面。所以B和地面有磨差力,A与B也有摩擦力。
师:刚才两位同学出现的问题要提请全体同学注意,请同学们注意掌握整体和隔离法的运用。像这个同学就画得非常好。(展示)
分析
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教师不要认为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全部掌握所学习的内容。练习除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查漏和补缺,提高課堂效率,以减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第三种”负担。因此在这一环节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缺陷,并立即进行纠正,是非常必要的。
4.小结反思时,给足学生梳理与升华的空间。
【案例】《受力分析》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1: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弄清楚要分析谁受到的力,只需要画出物体所受的力的示意图。
生2: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找力,已知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力的顺序分析。
生3:当有几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我们可以用整体法来分析,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分析中出现;当把某个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力就变成了外力,要画在图上。
生4:有的时候出了考虑他周围的物体,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比如说平衡状态,静止状态等等。
师:有道理。
分析
教学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不少课堂中小结反思只是走形式,而上例中的课堂小结虽然比较简短,但真正起到了它应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小结反思时,请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四、实际教学中的困难与对策
一堂许多教师认为很平凡、或者说出不了“彩”的新授课,之所以能变成像上例这样内涵丰富、思维活跃、讨论交流气氛浓厚的自主探索型的课堂,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它至少体现了以下几个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实际教学困难】
当然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对于有限的40分钟的课堂来说,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完不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的调控难度增大等等,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的对策】
教师要花时间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教材内涵。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理解教材编排的目的,才能了解教材的本质,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的教学计划。
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从而诱使学生“跳”起来,使我们的学生能体验成功或在其它同学的帮助下体验成功,提高自主探索的效率。
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到用简约的语言精讲,适时点拨。要知道,在课堂中并不是你讲了,你讲精彩了,讲到位了,学生就掌握了,掌握好了。学生讲得清的,不如让学生讲;学生讲不清的,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与整理还是让学生讲。
参考文献
[1]冯建跃.浅谈探讨式课堂上问题的设置.物理教师,2011(1).
[2]廖伯琴.《物理教学探讨》.重庆: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2008,(6):13-15.
[3]《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