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更充满“语文味”

2019-04-09 03:24贾廷慧
关键词:人文内涵语文味初中语文

贾廷慧

【摘 要】语文教学中,不要只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形式热闹,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是否进入了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词、品句、品读,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形式上的演、说成为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儿”的手段,让富有禅机的语文教学的“三字经”在教学中凸显出来,让语文味儿更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内涵;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24-01

我认为,要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基本技能,关注、思考、学习、模仿和运用优秀的言语,体味语言情感,获得语言智慧。教师凭借自身的能力与激情,通过优秀的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和思维,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大步走向现实生活,不断趋近文本所张扬的真正价值取向,课堂切实成为学生真正参与、真实提升、真诚对话、真粹发展的场所。

一、强化语文意识,引导学生学语文

现在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是学生在自读后交流时,教师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对思想是不是正确、语言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有时还以“你懂是懂的,就是说不清楚”来原谅学生;二是在拓展的时候,需要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想象,或引入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交流读后感受,这些时候往往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较鉴别、分析归纳的思维活动,就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拓展训练流于形式。此外,还经常引入没有或少有语文含量的游戏活动和多媒体等,致使非语文现象充溢课堂。

这些都是教师语文意识淡薄的表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加强“运用”的训练,只有加强“运用”的训练,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时时处处都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训练意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必须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其次要让学生有充裕的语言实践时间,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内化书面语言,鼓励学生将学过的词汇和句子能在练习表达时运用。最后,教师对学生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强烈的指导意识。教师应十分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表达的欲望与困惑,及时给予学生鼓励与必要的点拨,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不准确到准确、不熟练到熟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指引扶助下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二、提倡“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

净化语文课堂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练习中让学生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获取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理由,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把握渗透着思想感情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如学习刘成章写的散文《安塞腰鼓》,绝不是为了记住“安塞腰鼓是怎样一种鼓?这种鼓怎么打的?姿势怎样?”等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刘成章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的,如何将黄土高原上男儿的激情淋漓尽致的宣泄出来,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等,这些更是我们要学习的着力点。由此来推断,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

三、品读精妙的语言,是体现语文味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核心即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文言文语言的精练,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小说语言的传神,散文语言的诗意,不同体裁作品的语言各有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品读语言为核心,去领会语言的表现力,感悟作者语言的智慧。语文课就是在教师创设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酿造课堂的“语文味”。教师可以捕捉作品中的语言的闪光点、精彩处,抓住文眼、关键词、关键句细细品味,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学到语言表达的智慧。我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作者写漫天大雪,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意境全出,看似平常,却烘托了小说紧张的气氛,正如金圣叹说的“写雪妙绝”。教学中就应重视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探究语言的意蕴与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悟能力。总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教师应让学生认真辨析字词、揣摩文句、诵读篇章,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语文味”。

四、挖掘文本人文内涵,是体现“语文味”的关键

“语文味”的挖掘与体现,应该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主要土壤,脱离了文本,“语文味”无从谈起。教师首先要研究文本,吃透文本,挖掘文本美感因素,发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才懂得科学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使文本成为学生知识的甘泉,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其次,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因文悟理,披文入情,感悟生命哲理,提高人生境界,享受文学魅力,让语文课堂散发浓郁的语文味。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人文内涵,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可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奇险的赤壁战场的同时,让他们理解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及壮志难酬的情怀;又如《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时可侧重对人物崇高精神品质的学习、借鉴;像《归去来兮辞》,教学时可侧重对田园风光的分析及陶渊明人生目标的选择,让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時,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使教学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出文本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细细品味、理解、感悟,语文课堂才能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

“语文味”的构建,并不在于以上几点的要求,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能精心选择语文学科该教的内容,增添语文课堂的韵味;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情感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积淀,富有创造力地设计出巧妙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语文味”。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深广度才能得到扩展,教学工作也才能充满更多的诗情画意!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语文味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