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先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广大教师需要重视的一个教学任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几点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92-01
引言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主要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言语技能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总结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充满兴趣、积极参与阅读,促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提高语文方面的能力,除了生活中的体验,更多的则来源于阅读。因为阅读不仅能获取有用的信息和丰富的知识,还能汲取精神养料,提高人的整体素质[1]。要想让学生学会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爱上阅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读、乐读。如教学《花的勇气》时,先通过媒体展示一些花儿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如此娇美的花儿,有何勇气呢?”从而跟随作家的脚步,去文中探寻。在理解文本时,抓住作者心情变化这条线索,体会作者心情的“一波三折”,感悟“生命的意味是勇气”。并可进行拓展:“你还从哪些事物中感悟到勇气?”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主题的课外阅读。
二、点亮思维,丰富理解
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点亮学生的思维。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通过品读课文,分析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的不同看法,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抓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从而明白文中的爱有两种表现形式。结合生活中的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父母的爱,围绕“你是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的?”展开辩论。让学生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自由表达心中所想。此时的他们,融入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说得有情有理,个性飞扬的同时,更体验到表达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此时,再拓展至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有类似的感受,说一说,再写下来。“读、思、悟、说、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拓展思维的广度,提升阅读能力。
三、独特体验,升华情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课堂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教学《桂花雨》时,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将文章读成“外祖父,桂花树,香气,家乡”这几个词语,高度概括文章。随后,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围绕核心关键词发散联想相关内容,细细揣摩,记录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后,再与同学、老师交流。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他人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并且阅读兴趣及经验有差异,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文中的思想人文因素,不需要教师刻意地渗透,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字里行间“读”出来,并潜移默化地融入心灵。
四、传授方法,提高能力
小学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都比较的缺乏,所以在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传授学生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2]。比如在学习课文《日月潭》以后,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写景作品,如《春之曲》《天山美景》等,要求学生运用精读法进行阅读,仔细分析作者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技巧,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借景抒情,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此外,还应该注意摘抄阅读和读写结合方法的运用,遇到精彩的句子、段落,或者故事、名言时,要注意摘抄积累。对于一些思想深刻的书籍,还可以写读后感。
五、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如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提问、自己说话等,由此形成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课堂和校園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在朗读中感受阅读的魅力,这是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3]。例如在学习《咏柳》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在组织朗读之前,要对学生讲解这首诗的含义,诗人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个人对春天的热情,在学生掌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后,然后开展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同时,教师要将不同文本的朗读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学生,注重在朗读中帮助学生积累情感经验,进而提高朗读质量,提升教学有效性。
六、实践运用,回归生活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升华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实践运用的机会,搭设展示个性才华的舞台[4]。例如在《充气雨衣》教学后,可以启发他们想一想:“在你们知道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什么生活用品用起来让你觉得没那么方便,觉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想怎么改进?”这是学生脑中呈现的熟悉的生活情境,既使学生动脑思考,又有表达欲望,能顺畅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我爱读书”的专题综合性活动中,学生分组进行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给图书分类,做个书目;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览、故事会、朗诵会、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读书的快乐。
结语
总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要注重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真正学会积累、学会阅读、学会运用,并且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肯定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世辉,贺勇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7(16):12-13.
[2]曾水娣.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少男少女,2017(11):331-332.
[3]陈娴.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展[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30.
[4]王晓蓥.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7(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