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形式开展,探寻演奏活动策略

2019-04-09 03:24郑兴荣
关键词:乐曲乐器图谱

郑兴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142-01

演奏活动是用各种打击乐器配合乐曲演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幼儿天性活泼,能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手持乐器,根据音乐节奏,结合表情、歌声、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演奏活动,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然而大部分教师的活动所采用的形式或多或少存在着机械模仿、方法单一的问题,导致活动变得枯燥、乏味。为此,我们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寻多形式开展策略,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乐趣,提升演奏水平。

一、营造“有趣感”,激发幼儿演奏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有趣的游戏氛围,能激发幼儿的演奏学习兴趣与冲动”。教师营造“趣”的氛围,让幼儿带着“玩”的冲动,不知不觉地加入到演奏活动中。如中班演奏活动《粉刷匠》,老师设计了“一群粉刷匠去帮忙粉刷宫殿”的情境:小朋友们戴上了在区域活动中自己用折、剪、装饰等的方法做成的“帽子”,踏着欢快的节奏,配上有趣的粉刷动作进入活动室。“哇塞,小小粉刷匠真能干,把宫殿粉刷得真漂亮!王子和公主想邀请我们参加他们举办的“音乐演奏会”,大家愿意吗?他们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的打击乐器……”适宜、有趣的活动情境帮助幼儿更自然快速的转换情绪进入活动,充满“有趣感”的开场让幼儿对后续内容充满好奇与积极。所以,营造生动、有趣、游戏性的假像情境,激发了幼儿渴望演奏的情绪。

二、多样“体验法”,引导幼儿尝试演奏

短小的节奏型是演奏活动的“基石”。所以,演奏活动离不开对节奏的掌握。传统的节奏练习选用看节奏卡跟老师拍手打节奏或用“哒”的表现形式进行反复练习,基于这样的方法幼儿虽然能掌握节奏,但只是机械的练习与记忆,幼儿往往觉得枯燥甚至反感。何不把身体当做乐器,运用自创有趣的身体动作来进行节奏练习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对节奏的感知呢?如,中班演奏活動《欢乐舞曲》,在感受乐曲旋律环节,老师先抛出话题:“小动物为舞会选择了一首乐曲,乐曲的名字叫《欢乐舞曲》。请小朋友认真听,待会告诉大家你听完乐曲后感觉怎样?”接着在体验音乐节奏环节,老师提出要求:“我们再听听这首好听、欢快的舞曲,小朋友在听的时候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舞曲的节奏,比如:拍肩、叉腰、跳跳都可以。”最后交流乐曲节奏环节,老师提出问题:“你是用什么动作表现小兔(小熊)跳舞的节奏的?小兔和小熊跳舞的节奏是一样的吗?你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的,请你试一下。”幼儿在倾听乐曲后根据乐曲的速度、节奏、力度、分句、情绪等变化后,有控制的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或拍打身体的某个部位,以获得节奏经验。在交流模仿中幼儿经验不断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创作出表现节奏的动作也多样化。所以引导幼儿将整个身体当做乐器再现乐曲节奏,在愉快的活动中既掌握了“理解和表现节奏”的核心经验又感受到演奏的乐趣。

三、“活用”图谱,提升幼儿演奏能力

图谱在演奏活动中作为一种常用的辅助教材。图谱的合理使用,可以让“耳朵听”的乐曲变成“看得见”的乐曲,促使幼儿获得“演奏经验”的进一步提升。

1.优化图谱设计,加深对图谱的理解。

图谱能将无形的音乐进行物化,用形象的图示代替抽象的概念。在图谱的设计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图片、符号代替单一、枯燥的“××”节奏型,引发幼儿自主关注图谱;或利用一些客观的事物,如图谱中不同颜色的线条、色块、图形等作为辅助元素,帮助幼儿理解乐曲节奏,提高对乐曲的记忆,促进演奏活动的开展。如,中班演奏活动《听声学走》,老师在图谱中设计用大小两种花分别表现乐曲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及在乐句前贴上不同打击乐器的图片。幼儿边听乐曲边看图谱后交流:“你看懂了图谱中的什么?你看到花有什么不一样?大花表示什么?小花表示什么?1朵大花和2朵小花的拍出的节奏是一样的吗?谁来试试?“大鼓”贴在第一乐句的前面表示什么意思?我们要怎么演奏?我们看着图谱尝试演奏一遍吧!”……幼儿在听乐曲——看图谱——尝试演奏的过程中,将图谱符号、乐曲节奏、乐器演奏三位一体,通过乐器演奏来表现图谱,又通过演绎图谱表现音乐,将繁杂的乐曲简而化之。

2.图谱适时退位,体验演奏的成就感。

将乐曲、乐器及情感融为一体,体验快乐是幼儿参与演奏活动的最终目标。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图谱能帮助幼儿深刻理解乐曲并积极参与演奏,但图谱只是促进幼儿演奏的媒介,听音乐演奏≠看图谱演奏。

假如幼儿一味依靠图谱,那么演奏活动必然是器械式、索然无味的。如,大班演奏活动《大马大马告诉我》,乐曲性质活泼、句式重复、节奏型单一,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及记忆。教师预设活动目标:(1)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风格,并看图谱打击节奏;(2)尝试用三种乐器为乐曲伴奏,体验演奏的乐趣。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交流、尝试等策略,已经会使用不同乐器演奏马儿奔跑及挥鞭驾马的节奏。在配乐演奏过程中,教师:“请小朋友听着乐曲一边看着图谱一边看着老师的指挥,整齐的演奏”。在老师的指令下,幼儿手持乐器听着音乐,边看图谱和老师的指挥进行演奏。整个演奏过程幼儿的眼睛始终专注着图谱,敲打乐器的动作也是机械式一下一下的。演奏结束后,幼儿紧张的表情顿时松懈了下来,好像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一般。演奏的效果很完美,似乎达到了一定的专业演奏水平。但是,幼儿的演奏过程是没有生机的。《指南》提出:“成人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所以在活动中,幼儿体验的是紧张的演奏而不是快乐的、发自内心情感表达的演奏。

为何不让图谱退位,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演奏呢?于是我们立即进行了调整:刚开始,幼儿看图谱演奏——此时图谱的展示强调的是视听结合,帮助幼儿掌握图谱与演奏方案、方法之间的关系;接着,幼儿看老师的指挥演奏——此时教师的指挥是引导作用,培养幼儿迅速对教师的动作做出反应和看指挥演奏的能力;最后,图谱及教师同时退位——此时的演奏强调的是充分地表现他们的真挚、自然、率真的情感和积极情绪的演奏。所以,图谱的适时退位让幼儿接受挑战的同时,运用教师的鼓励和赞许提高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从情绪上思想上都有成就感,幼儿真正体验演奏,并在神情、动作中流露自身对乐曲情感的表达。

四、扮演“多元角色”,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也是我们的学习者”。活动中教师转变成学习者,与幼儿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去,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发现不足进而及时调整与推进。

例如,在创造性演奏《盆碗碟杯在歌唱》活动中,我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筷子、杯子、碗、盆等乐器,幼儿在图谱的帮助下,能结合自己手中的乐器进行轮奏与齐奏,对︱×× ××︱×× × ︱的节奏型也能完整地演奏。之后,我提出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手中的乐器演奏出不一样的节奏吗 ?谁来当小老师试试。”萌萌说:“可以啊!我来。”只见她边唱边奏:“‘盆子说︱××︱×× × ︱我觉得这样也很好听。”我好奇地问:“这样的节奏真好听,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哥哥打架子鼓的时候就会打这样的节奏,我偷偷的学会了(萌萌捂着嘴巴窃笑)”。这时浩浩说:“老师,我也有不一样的节奏,‘盆子说︱××︱×× × ︱我喜欢这样的。”“哇,这样的节奏我们以前没有演奏过哎,我们一起来学学吧!”没想到,他们竟然能够演奏出前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真为他们的大胆自信、学以致用点赞。后来,我决定将孩子们根据手持的乐器来分组,尝试探索自己喜欢的节奏并推出一种大家一致认可的、会演奏的节奏进行小组展示。在齐奏时,大家兴致高涨、齐心协力,个别原来胆子小的幼儿都变得活泼起来,幼儿间的合作精神也大大增强了。在教学中,教师与幼儿扮演着老师、合作伙伴、学习者等多元化的角色,既唤醒了幼儿的演奏经验,又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幼儿园演奏活动中,教师使用多样形式的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自主地加入演奏活动,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在敲敲打打中尽情体验演奏活动的快乐!

猜你喜欢
乐曲乐器图谱
始乱
学乐器
绘一张成长图谱
乐器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