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霞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成为了教学的关键。我认为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体验、去领悟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一、巧设问题,给予思考时间;二、联系实际,给予动手空间;三、创设氛围、给予探究空间;四、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时间和空间 巧设问题 联系实际 创设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8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不再是簡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发现、领悟数学知识的奥秘。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的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给予思考时间
“智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疑问,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课本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抓住学生的思维,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很多问题都会自己找到答案。他们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各异,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该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吝惜时间。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本节的教学目标,就故意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的问题情境形同虚设,学生没办法思考;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干脆问题和答案同时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只会被动接受知识,何谈创新。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环节,我让学生利用我给他们提供的学具小棒(长短不一),摆一个三角形。学生们就都动手摆了起来,学生们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有的小棒在一起摆不出一个三角形,不是棒太短就是棒太长。这时我赶紧抓住锲机,问学生:“三角形的三边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听到这,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都思考刚才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经过自己拼摆和思考,学生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实际,给予动手空间
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需躬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领悟数学的真谛,感悟数学的魅力,逐步形成创新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不给学生空间,学生就没法进行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再者,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学生提供动手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这一活动中去创新、去发现、去总结。
例如在教《整理和分类》时,我让学生回家帮妈妈整理一下衣柜、厨房、梳妆台等。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的对所有物品进行分类,当然每个学生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各有各的创新想法。比如,就拿整理衣柜来说,有的依据衣服的薄厚来分;有的依据衣服的类别来分(上衣、裤子、裙子);有的依据衣服的所属来分(爸爸的、妈妈的、自己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从中掌握了一些技巧,再学课本上知识时,就会容易多了。而且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学生们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了创新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氛围、给予探究空间
传统的教学理念一直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总而言之,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观众。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学生毫无学习的兴趣,更没有主动探究的意愿。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现状,我上课时尽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给学生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主动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放下紧张的心情,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最终再与老师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爱上数学,乐学数学、研究数学。
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创设大家熟悉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折、剪、拼,一步步的推出它的面积公式。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给学生提供学具,让他们在纸上折一个直角三角形,剪下来;接着再剪一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最后将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这时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长方形。学生们就会自己研究这两个三角形与长方形的关系,进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只是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还会继续探究其他类型的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很容易发挥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
四、设置问题悬念,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对外界大千世界充满好奇心,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探求欲,有时还会带有明显的表现欲。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阶段特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设置情境环境时故意引入一些带有悬念的点,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同时还要带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是一些经典的数学题,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决定是让学生独立解决还是小组合作解决,必要时设定时间限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一直存在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中有鸡若干只,兔子若干只,小明仔细数过之后发现一共有25个头,还有50只脚,那么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求出笼子中一共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经典例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有代表性。
综上所述,为实现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小学数学教育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摸索、去体会、去领悟数学的奥秘。只有这样,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新课改的春风里轻歌曼舞。并由此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效率,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黄建总.实施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杨利民.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课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曾小鸿.活动观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