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今年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大力开展以区管校聘、交流轮岗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有效破除了教师流动壁垒,优化配置了全区教育资源,全面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关键词:中小学 改革 实践 探索
一、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受城镇化加快推进和民办学校兴起等多重因素影响,潍坊市中心城区部分初中生源减少,教师相对富余,一些教师不满工作量。而小学教师缺编问题突出,师生比例最高的学校达1:28.2,校际间师资不均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瓶颈”。为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奎文区把区管校聘改革列为全区教育综合改革重点事项,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动沟通协调机制,区教育局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实施。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考虑奎文中心城区特殊性,配套出台了贴近实际、规范严谨、简便易行的《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和《中小学教师前置交流工作实施方案》,主要思路是在原有教育集团(共同体)交流基础上,着眼于自身挖潜,采取前置交流的形式,引导超编学校教职工向缺编学校流动,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中小学教师队伍工作活力
一是强化统筹管理,实施前置交流。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此,区教育局联合区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认真核定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绩效工资等总量,切实把“底子”摸清楚。在核定总量内,由区教育局强化统筹管理,进行综合分析研判,严格按照生师比核编定岗,并及时公布各学校核定的岗位总数和需分流人数,引導超编学校教职工主动报名、自愿申请向缺编学校流动。
二是突出集团特色,推动内部交流。在各教育集团(共同体)内部,由牵头学校协调各成员学校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对成员学校的岗位设置、薄弱学科、师资余缺等问题逐校研讨,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规范竞聘流程,引导集团(共同体)内非提升校优秀教师到提升校支教,提升校教师到对口非提升校交流学习;为不适宜参与交流轮岗的人员设置直聘岗位,其他教职工逐级进行双向选择,自由竞聘。集团(共同体)内跨校交流比例,不少于集团教师总数的5%。对通过集团(共同体)内部交流仍不能满足要求的,由区教育局组织校际竞聘,通过召开“双选会”,未竞聘到岗位人员与空岗学校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最终落聘人员由教育局进行统一安置。
三是注重思想引导,彰显人文关怀。改革中,坚持把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细致地宣传改革的目的、政策和方法,统一教师思想认识,形成推进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强大合力。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解除交流教师后顾之忧。对报名人数不多于岗位数且报名人员符合岗位竞聘条件的,由设岗学校直接聘用;对主动申请并通过前置交流到缺编学校的教职工,已聘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及待遇保持不变;对参加交流的教职工,合理设置岗位,及时跟进培训、配备导师,使其尽快融入新工作环境。
三、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改革健康有序推进
一是建立责任落实机制。将区管校聘交流轮岗工作层层分解责任、细化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特别是夯实学校的主体责任、校长的第一责任。落实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包靠助推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坚决杜绝对改革不重视、执行政策不到位、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等现象。
二是建立监督监管机制。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对岗位设置、竞聘、交流等重要环节,都实行记实制度,做到可监测、可评估、可追溯。积极开展专项督查、问卷测评等活动,畅通电话、网络等问题反映渠道,确保改革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是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将绩效考核作为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绩效考核结果与岗位履职情况相挂钩,作为教师续聘、晋升、评优的重要依据,建立起岗位为核心、绩效为取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优绩优酬。对完成工作不力的干部教师进行转岗或低聘,力求真正建立起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
此次区管校聘改革,全区共核定岗位2276个,其中通过前置交流竞聘到缺编学校的教职工88名,通过支教交流竞聘到对口学校教师54名,通过集团(共同体)内跨校竞聘交流教师42名,全区教师交流比例超过8%。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良好效益:一是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改革一方面倒逼整个教师队伍增强了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另一方面唤醒了教师的内生动力,由“要我干”逐渐转变成“我要干”,工作热情大大提升,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二是促进了师资优化配置。改革的实施,促使初中富余教师向小学缺编学校、优秀教师向提升校的有序流动,有效破解了教师资源配置的“瓶颈”,切实促进了教师资源的统筹安排、均衡配置。三是优化了经费支出结构。通过富余人员的流转,为缺编学校增加了近百名有生力量,减少了自聘教师经费支出,节约了近千万财政资金。四是创新了教育管理体系改革。改革转变了教师多年来固化的“学校人”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使整个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活力,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
付海燕 (1977,9—),女,山东省潍坊市人,奎文区教育局科长,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推进教师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