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凤
摘 要: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习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治。
关键词:语文 生活 联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到生活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积累和各种语文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的意识薄弱,以致于我们的语文教在某种程度上能称得上是学生生活的累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滲透日常生活的内容,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植根于日常生活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对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做为基层的语文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教学。
1.做小记者,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介绍的内容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前,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通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再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组织孩子到当地博物馆寻找资料,加深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了当时恶劣的社会背景,深刻体会到“国不振则受欺”的道理,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
2.做小演员,生活再现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把语文教学與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这块沃土将会赋予语文教学生命与活力,语文的魅力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情趣盎然。“相信世界有多精彩,语文教育就有多精彩”,你有多爱语文,就有多爱生活,反之亦然。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军神》这篇课文,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播放电视剧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将军在没麻醉情况下作眼球摘除手术的场面,中间插入教师或阅读录音,配以精心剪辑的配乐。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很顺理成章地融入情境,顺利地跨越了空间的鸿沟去感悟、体会刘伯承的伟人形象概,同时爱国情与警中英雄的情感油然而发。
3.做小主人,体验生活
俗话说:“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把课文所刻画情景和现象栩栩如生地展示给学生,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同时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去领悟,去体验,加深感受。例如,教学《小桥流水人家》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乡村小路上尽情玩耍,四周环绕着清清的小河,岸边白墙红瓦的房屋。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小桥流水人家》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阡陌纵横、鸡犬相闻、小桥流水、荷锄晚归”,这样的课文在孩子的眼里有形有声,血肉丰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与热爱。
二、生活——教育的摇篮
知识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谈不上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双慧眼,从生活中寻找学习语文的契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
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生乘车时,小明主动把座位让给小同学每周三,亮亮都要帮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开教室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有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东方之珠”》、《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又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做房屋装修设计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推荐房屋装修的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蔬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蔬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家长也是赞不绝口。
总之,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语文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便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得以顺利扎实地进行。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进而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