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方园
【摘 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能够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品德和高贵的思想。对于这样一门作用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来说,必须要体现实际作用,确保有效性,而不是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正严重影响教育效果,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解决。本文就将依据现有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079-01
引言
在素质教育工作中,思想品德教学占据了核心地位。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做人才能够去学习,去发展。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正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今,一些实际性的教育问题导致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必须立即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尽快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存问题
首先,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决不是要求学生们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将这些教育内容吸收、内化,变为真实的收获,并能够作用于他们性格习惯的建立。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采取授受式的教学手段,要求学生们背诵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停的讲解,学生们只能被动的听课,课堂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无法感染学生,也使他们一开始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被逐渐的扼杀[1]。另外,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更新的速度是较慢的,一些陈旧的内容显然需要做出调整,否则是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的。但一些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更新力度不够,不能根据时代发展的脚步搜罗一些课外的教育内容,教学效果也收到了限制。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学的方法应丰富多彩,体现多样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改变他们对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旧有看法。如今,無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新型的教学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为教师调整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小学思想品德五年级中的《我国的国宝》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将我国的国宝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他们带入到本课的情境之中。通过观赏和了解,使他们认识到我国灿烂的文化,建立起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再如,教学《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采用小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每天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上学,通过讨论和交换看法来深刻的认识到交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这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的乐趣[2]。
2.更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社会上的许多热门时事都是教育学生的优秀资源,教师应放宽眼界,跳脱出课本,从生活中搜集到更多具有时代色彩的教学资源,这样才能够使思想品德教学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在教学《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本年度5月25日的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发生的5.7级地震作为最新的教学资源,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我们必须时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最基本的自救方法。也可以以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小事为入手点,使学生们了解到思想品德体现于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教材中的《我们的班队干部选举》就与学生的实际校园生活相贴近,可以从生活中搜集到有效的教育资源。
3.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思想品德教育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发挥了实际作用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首要任务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小学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我们给自己定规则》一课就是为了起到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作用,如教师过于侧重教材中的理论,就会失掉这一作用。因此,不妨组织这样一次集体性的活动,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一日生活,给自己制定出严格的制度,并且将制度贴在自己的课桌上,卧室中,严格的践行一周。由教师进行监督。相信在短短的一周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会大有改观,也逐步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此时再要求他们将这一周的体会说出来,将制度中的不合理处进行修正,就能够成为他们真正的行为准则,并且长期的践行。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才真正作用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起到了实际性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素质教育时代下,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思想品德教学对学生终身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反思不断总结出新的教学问题,汲取经验教训,采取有效对策。相信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思想品德教学定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商艳风.如何改进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9):78.
[2]王春来.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