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弘扬经典中华传统文化

2019-04-09 03:25杜振国
文理导航 2019年4期
关键词:政治课中华传统

杜振国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包罗万象的理念在中国历史上绵延了近五千年。作为一名中國人,如不建立起自身的文化自觉,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将会使人迷惘而失落。发扬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精神,将现代与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前社会每一个中国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与追求的目标,更是每位政治教师以及诸位教育工作者们所秉执的首当其冲、应付诸于实践的理念。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担当。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政治课是一门客观、修身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通过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初中政治课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政治学科的结合点,把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思想政治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其道德法治文化素养、思想学习心理品质素养,磨砺心智,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在初中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呢?本人结合自身的工作体验,分享些许感触:

首先,作为政治课的导行者,教师一定要注重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素质是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性格等因素的综合。在综合素质的修养方面,初中政治课教师应力求做到“三个有”颇为关健: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水平有担当;二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群有内涵;三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品质有修为。

如:对初中政治课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才是唯美的,要本着实事求是的课堂教学原则,否则,政治课如果失去了真实,仅仅是空洞的大道理,没有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也就失去了灵魂之美,继而失去了它存在的真正价值。当代社会正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课堂教学是我们与学生接触的主要时段、主要地点,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在政治课上能够以宽容之态,理解和引导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想空间,给了他们足够长的助跑距离,定会使他们的思维展翅高飞,成为有理想的学子,今后立足于社会也将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学生学到的只是简单说教灌输、满脑子的专制与非理性。

其次,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上时刻不忘深入挖掘和渗透,适时适度地与学生交流中国经典传统文化之知识内涵。知识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无处不体现在思想政治教材素材之中,如名言警句、图片案例、事迹典范等。在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要积极挖掘这些知识,以点带面,适度拓展,适时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经典中华传统文化营养,充实头脑,以期对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如:我在讲授关于“爱国主义课题片段”时,适时切入预先选妥的岳飞的著作《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依稀记得,当我读着岳飞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时,作为教师导行者的我,包括我的学生们,都一时热血沸腾,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国家强大对于我们老百姓的重要性。同时,适度穿插选用杜甫的诗《春望》以作呼应,由衷感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句的深刻内涵,与学校周一的升旗仪式、参观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结合,再结合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站在领奖台上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热泪盈眶的实例,有的孩子即兴说出了现在热播的电影《战狼2》……通过让学生欣赏这首诗,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国家”之中“国”和“家”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激情,实现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润物细无声地实施德育,同时也为我的思想政治课堂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最后我也很激动,当即就在黑板上即兴写下“志当存高远”的书法与孩子们共勉。

再次,巧用名言名句,使课堂教学新颖别致,让学生回味无穷;善用成语典故,让哲理通俗易懂、深受启迪。在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灿烂文化中,有许多名言名句,它们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思想新颖、寓意深刻。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注重巧用名言名句这一教法。记得在讲关于“自强不息”的课题片段时,先是板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引入,孩子们呼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提问这句名言警句的出处,继而引发《易经》乾卦开篇的象辞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其内涵感召,使思想政治课“自强不息精神”德育拓展开来。此外,典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离奇、动人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在我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也常借用典故之法,该法运用得当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关于“融入社会、立志成才”的相关课题片段时,我适度引入了《人尽其材》与《邯郸学步》两个典故进行拓展提升。例如:涉及“立志成才”时,我借用《人尽其材》这一典故创设课堂情境:公孙龙在赵国时,时常对学生们说:“一个没有本领的人,我是不会收他做学生的。”有一天,一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公孙龙问他有什么本事,年轻人回答说:“我能大声呼喊。”旁边的学生们都笑了起来。公孙龙环顾大家问道:“你们中有能大声呼喊的吗?”大家又哄的笑了起来,说没有。公孙龙便对年轻人说:“好,我收你做学生。”过了数日,赵王叫公孙龙去燕国做说客,当他们一行匆匆来到一条大河边时,只见河水茫茫,船却停在对岸。大家没有办法,那个年轻人却不慌不忙把手拢成个话筒样,对着那边大声呼喊。洪亮的声音传过去,船家听见了,很快把船划了过来。在同学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这一典故后,我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心目中的人才是怎样的?”言讨之后师生共同概括了“人才”的内涵,之后教师归纳引申总结:“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中习主席提出的号召,国家需要的人才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大量的。只要你的一技之长是对国家有用的,并把它充分发挥的,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像公孙龙都能把‘大声呼喊作为他的优点并加以利用后受到别人的器重,我相信我们班的学生肯定比公孙龙还有本事和长处。只要你有理想,努力学习,一定能够成为栋梁之才!”讲到这里,我看到班里很多学生的眼睛顿时充满了光芒,充满了希望,于是艺术板书“有志者事竟成”与学生们励志共勉。这个典故的成功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有些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并坚定了理想抱负。

最后,分享我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弘扬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实践后的感知,与同道共勉。通过查阅《辞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定义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的确,经典中华传统文化是浓缩的精华,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入持久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师们堪称“育人先锋”。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确定目标,修剪、提升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说过:修养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就业只是暂时的。当然,要想把我们经典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说来容易,做来的确很难。这需要思想政治老师长期地积累和不断地涉猎,将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积累素材、提高素养上下功夫,也将会花很多的心思在备课上。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成了当务之急。思想政治课堂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行为的培养,更要让学生熟悉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同道们应该有意识地在今后的学科教育教學中,树立经典文化意识,让课堂成为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信仰危机意识,承担起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提升下一代人文素养的重任,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圆梦成真尽匹夫之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之“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M].人民出版社

[2]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财贵.经典诵读读后感

[4]《易经》《辞海》《中华上下五千年》《古文观止》等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素材拜读感悟等

猜你喜欢
政治课中华传统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答案
谈谈“诱思导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学政治课的运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