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怡
【摘 要】“随文练笔”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紧密依托文本,选择合适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写作训练的一种常见方法。它因文选材,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率高”的特点。它融读写为一体,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随文练笔的关键是找准练笔切入点。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捕捉文本情感点,挖掘文本空白点,找准文本仿写点,关注文本拓展点”四方面谈小学中高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笔点,以期能以此夯实学生的写作训练之路。
【关键词】随文练笔;练笔点;有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老先生所说,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把课文作为写作的突破口,适时地将写作训练有机揉进阅读教学中,就能更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范”优势,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高,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随文练笔由于紧密依托语文课堂教学,所以,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率高”的特点,它融读写为一体,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文练笔深受广大语文老师的青睐,但在具体实施中,有的老师由于对文本中可用作训练的“点”找不准,造成随文练笔的随意性大,致使练笔低效或无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练笔点,是随文练笔有效性训练的重要前提和保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找准随文练笔“切入点”,提高练笔的有效性呢?
一、捕捉文本情感点,练在情感喷发处
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课文内容蕴含着作者丰富、真挚的情感,是启发学生随文练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文本情感点,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交融时,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内化情感,让学生通过练笔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既能升华文章情感,又能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目标。
比如,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在做课文最后总结时,我是这样说的:“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了就会挨打的证明。读到这里,你想说什么吗?在本上写下来。”学生们静思默想后,笔走如飞:“我想對英法联军说:你们真是太可恶了!太贪婪了!但你们要记住:中国人民是不可辱的!”“我想对清朝守卫圆明园的官员说:一个不爱国的人,是没有灵魂的。”“我想对大家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耻辱,希望历史不再重演。”……至此,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认识,情感已被升华到了一定高度,文字表达成了一种不吐不快的迫切需要,阅读教学与练笔表达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有效地落实了读写结合。
二、挖掘文本空白点,练在内容补充处
在教材中,有的文章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常在某处留下“空白”,给读者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因此,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觉、敏锐的悟性,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这样不仅学生有练笔的机会,还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利用插图将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点进行补写练习。例如,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他们观察五壮士在山顶怒火满腔的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想象五壮士当时的心理活动,然后写一段话。学生有了课文内容作支撑,可以迅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外貌、神态以及心理,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找准文本仿写点,练在写法独特处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经典名作,文质兼美,是学生仿写的好素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文本仿写点,引导学生仿写文本的写法独特处,充分发挥文本的典范作用。
(一)句式段落仿写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语言学习的“点”进行练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掌握写法。
四年级上册《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经典之作。作者以形象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尤其是课文二、三自然段的独特写法,更是学生学习仿写句段的典范。教学中我就抓住这个仿写点,设置写法迁移练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感悟写法:这是一个排比句式,每一个分句都先抓住漓江水的特点,再围绕这一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而将景物写具体。学生领悟写法特点后,我提出练笔要求:仿照这一句式写一处景物或自己熟悉的事物。于是,充满生命灵动的句段出现了:“人民公园的湖水真清啊,清得可以让你看见湖底游动的小鱼;人民公园的湖水真静啊,静得宛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人民公园的湖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墨玉。”这样的仿写,学生写得得心应手,表达了他们的真情实感。
(二)言语材料仿写
所谓“言语材料的仿用”,就是一种“移植”,即将课文情境中的某些言语材料进行提取,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是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内化过程、建构过程,其积累意义远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
例如,在教授《全神贯注》一文时,描写罗丹如痴如醉地修改雕像的那些语句极其生动,极富积累和运用价值。对此,我设计了如下读写训练:“学了《全神贯注》这篇课文,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塑像的情景已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吧,你能不能选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描绘一下自己或同学全神贯注地读书或写作业的情景?”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李元卉坐在窗前,捧着一本书全神贯注地看着。有时,她的眼睛里会闪着异样的光,似乎书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令她十分兴奋;有时,她会不时地痴痴地微笑,似乎看到了一个精彩的片段,令她产生共鸣;有时,她嘴里不住地喃喃自语,好像在跟书中的主人公对话……她越看越入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整个世界对她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三)结构仿写
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篇章结构精彩,极具仿写价值,对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引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如,《颐和园》一文,就是引导学生结构仿写的范本。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布局,开头先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再移步换景,分述颐和园的美景,结尾处与开头遥相呼应,结构十分严谨。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和首尾呼应的写法,按移步换景的顺序,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风景。
除此之外,课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都是随文练笔的仿写点。小到词句、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仿写,大到段落、篇章的结构顺序及表达方式的仿写,这些都是让技能迁移落到实处的练笔训练。教师只要找準文本仿写点,让学生在迁移性练笔中,习得方法,融会贯通,定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文本拓展点,练在内容延伸处
教材中好多文章在结尾处会留下悬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余地。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这一拓展点,让学生在文章结尾处展开合理的想象,以此为起点进行练笔续写。
学生一般都喜欢读故事性强的课文。学完这类课文,可让学生改写或者续编故事,他们便会跃跃欲试。而这样的练习,一来可以让学生懂得合理想象,二来能让学生在应用语言地同时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有效桥梁。语文教师要把握教材,依托文本,找准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将写作训练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读写双赢。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及时反馈练笔情况,促进随文练笔更实效,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尹洪锦.随机成文·妙笔生花——小学语文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之我见[J].吉林教育·综合,2013(34)
[2]余银娜.论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策略[J].课外语文,2014(08)
[3]王仕兰.随文练笔的落点选择[J].方法交流,2013(04)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C180212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