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晶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
一、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名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他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二、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各种错误,这在所难免。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掌握了正确的學习方法。
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可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例如:计算36+47等于多少。有的这样计算:36+40+
7=83,有的这样计算:30+47+6=83,也有的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还有的这样计算:36+50-3=83。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最简便。这样的交流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会”变为“会学”。
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比如:在教授“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不能胜任。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五、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数学来源于现实并广泛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由现实生活中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草药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七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