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瞻,杜牧龙,黄军龙,刘庆淮,范 雯
(南京医科大学:A.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学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09;B.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学系/生物医学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1166)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学科,作为医学院开设的一门临床必修课程,《眼科学》对于医学生“形象”识别要求极高[1],要求学生能够首先看懂各种眼部的正常或异常表现,然后再从所见的形态特征中分析疾病的特点并作出诊断。对于初学者来说,仅仅凭借教师、书本文字的描述,很难去充分理解眼科疾病的常见体征。既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见习模式[2],学习《眼科学》的学生作为被动的听者往往理解不深、缺少兴趣;同时由于理论学时少且见习时间短,学生检查患者、进行操作、直观感受患者体征的机会不足,造成课程结束后知识记忆不持久,掌握不牢固,可谓“学时不精,用时已忘”,培养出来的医学毕业生在眼科学领域存在明显缺陷[3],医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所学眼科学知识,难以达到眼科临床实践教学的目的[4-6]。为此,本教研室在传统临床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在眼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使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标记教学系统,探索这种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对本科生《眼科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今后《眼科学》临床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依据。
2017年6月~2017年12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2013,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共2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将252名学生按照国籍分为中国学生组和留学生组。中国学生组和留学生组组内按数量比3∶1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眼科影像标记系统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与南京大学软件学院合作研发,是Java平台开发的基于网络的眼科影像收集标记系统。结合《眼科学》教学大纲,以不同案例配套的针对性或辅助性的影像学检查为教学内容,在平台上分发给多位有经验的专业医生进行图像标记,将标记后的结论作为诊断的标准答案,是一套可供学生模拟诊断的交互式眼科影像标记教学系统。其中本研究首先采用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标记模块,学生可以通过该软件对OCT图片的正误进行判断及学习。
所有学生在进行OCT影像识别课程学习前统一进行《眼科学》理论考试,确定基线成绩。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见习带教,OCT影像识别相关内容,实验组由教师讲授OCT影像识别相关内容后,在见习带教中使用眼科OCT影像标记系统进行OCT图片正误的判读练习,完成至少500张图片标记作业。所有学生均由同一位教师带教,见习学时均为为4学时,时长2小时。
期末测试: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均上机进行期末测试,包括50张OCT图片的正误标识,每题1分,满分50分,测试时间为15分钟,统计分数。
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学习效率、自学能力、临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当场填写问卷且当场回收。问卷回收后,核实整理每一份调查问卷的答题情况,对于超过10%的问题没有作答或者明显乱答的问卷,则判为无效并予以剔除。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25%百分位数,75%百分位数)[M(P25,P75)]进行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rnov进行正态性检验,不满足正态时采用秩和检验进行两组差异性比较。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国学生组中,实验组135人,基线成绩为83.0(74.0,89.0),对照组45人,基线成绩80.0(79.5,84.0),两组学生基线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两组学生基线成绩均衡可比。留学生组中,实验组45人,基线成绩82.5(77.8,88.3),对照组18人,基线成绩79.5(75.8,86.3),两组学生基线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两组学生基线成绩均衡可比(表1)。
中国学生组中,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为42.0(40.0,44.0),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38.0(34.5,40.0),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学生组中,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41.0(38.0,43.3),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35.0(29.5,40.5),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优于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表1)。
表1 中国学生组和留学生组基线成绩及期末测试成绩
注:a 数据用[M(P25,P75)]表示;PMann-Whitney testP值
教学效果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189人)学生对教学方法的主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63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运用眼科OCT影像标记系统的新型带教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较传统带教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2)。
表2 两组学生教学效果反馈问卷调查结果
临床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多为课堂传授教学法(Lecture-based learning,LBL)[7],即以授课为中心,教师作为主导,优点是教师可以全面、细致主动地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逐一阐述,缺点为教学模式范围相对狭窄,形式单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知识的被灌输者,师生互动性相对较差。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床医学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改进,越来越多地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如基于案例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8]、基于团队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TBL)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7]等。《眼科学》课程由于专业性强,学时少,内容复杂,对形象性思维要求较高,讲授和学习的难度都较大,尤其是学生见习时间安排不足,严重影响了《眼科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使学生更好掌握眼科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进一步深入临床实习眼科奠定基础,是眼科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和改进的问题[9]。因此本研究将252名学生按国籍分为中国学生组及留学生组,各组于组内设置实验组及对照组,在基线成绩均衡可比的前提下,将眼科OCT影像标记系统引入实验组学生的临床带教中,探索这种新型带教模式对学生客观成绩的影响及学生对于该种带教模式的主观感受。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组中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留学生组中,实验组期末测试成绩也高于对照组期末测试成绩,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以上结果说明,在临床见习教学中使用眼科OCT影像标记系统,可有效增进学生对OCT识别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运用,提升OCT图片识别正误的能力。眼科OCT影像标记系统不仅在中国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留学生临床见习教学中亦具有优势。目前,我国医学留学生教育存在两大瓶颈,一是留学生在非母语国家,与教师沟通存在一定程度语言障碍,可造成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理解不一致[10];另一方面,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西方国家为开放式教育,留学生在中国医学院校时接受的教育方式与留学生所来自的国家不一致[11],导致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不能针对教师的课堂知识重点难点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以上因素都可影响留学生的教学质量。眼科影像标记系统是基于网络的眼科图像收集标记系统,兼容各种手机、平板,网页版的模式、简单的操作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不拘泥于课堂,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生主观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为显著。此外,该网络学习系统的后台,可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自动收集分析学生答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汇总错误最多的题目及学生质疑最多的题目,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误区,令教学过程更科学、更具针对性。
教学效果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学生认为运用影像识别系统的新型带教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与传统模式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论其原因,《眼科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眼球解剖生理、眼科检查、眼部疾病及全身疾病的眼部表现等版块,眼球解剖结构复杂,相比于其他临床专科,眼科疾病诊断涉及的仪器及特殊设备较多,对辅助检查的图片阅片识别要求较高,对学生的形象性思维要求较高,临床教学中若学生只是通过被动地机械记忆抽象的理论知识,很难真正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主动的临床思考和锻炼。眼科影像标记系统是以临床实际案例图像为教学内容的交互式系统,学生可以在大量阅读图片的过程中加深对眼部正常及异常体征的认识和理解,亲临体验并模拟诊断,体验眼科学习的乐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对临床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临床见习教学中使用眼科影像标记系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为今后临床见习带教模式的优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图片的标记数和学生考试成绩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何利用眼科影像标记系统,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对于眼科影像的识别能力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在OCT图片标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B超,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眼科辅助检查,建立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内容的交互式眼科影像标记教学系统,开展CBL,PBL教学,引导学生围绕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努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网络教学系统内构建分级的能力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了解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