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宏,陈志科,孟四清
为适应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根据《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天津市普通高中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取消文理分科。从2020年起,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份。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满分150分;一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总计满分750分。
根据《天津市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的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部分组成。合格性考试内容以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的规定及要求为依据,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14门科目考试,引领学生全面发展,避免过度偏科。其中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替代办法依据学生统一高考相应科目的卷面成绩、试卷难度及合格学生比例综合确定。
等级性考试内容以国家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的规定及要求为依据。学生在完成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如表1。
表1 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表
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成绩的“不合格”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单设的实验操作合格性考查,按测评标准评定成绩是否合格。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3门科目的合格性考试,外语科目单设的听力合格性考试,由学校根据高中课程计划要求和学生修业表现,综合评定成绩是否合格。
等级性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按照实际参加当次考试学生总数(成绩为零分的学生除外)的相应比例划分等级,位次由高到低分为A、B、C、D、E五等。其中A等级约占20%,B等级约占35%,C等级约占30%,D、E等级共约占15%,E等级原则上不超过1%。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在计入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A、B、C、D、E五等细化为2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
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就产生了选课制。2017年高一入学时组成的行政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体会不同的课程,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科特长,来自不同行政班的学生因选择同一课程,到同一教室上课,就产生了走班制。《天津市普通高中选课与走班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天津市高中学生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选课走班。[1]选课走班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大突出特点,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选课走班实行得好坏,直接影响高中课程改革的效果。为了了解天津市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状况,我们对高一年级选课走班情况进行了调查,以挖掘成功的经验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基层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教育行政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本课题研究。针对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采用文献法进行理论研究,搜集选课走班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外地的相关经验,分析厘清有关理论问题。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访谈提纲,依据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调研。访谈调研采用多样性与代表性结合的方式,课题组成员分别下校调研,从市区到农村地区,从市重点校到一般高中校,从一个年级上千人的大学校到一个年级不足百人的小学校,实地了解选课走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访谈主要面向学校领导。课题组选取13所中学的校长或副校长,就选课走班的问题进行了访谈。这13所中学分别是天津第二南开学校、静海唐官屯中学、静海王口中学、武清杨村一中、塘沽一中、塘沽十三中、天津十四中(河北区)、天津五十七中(河北区)、天津七中(河东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宁河芦台一中、天津四十七中(北辰区)和华辰学校高中部。
在理论研究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自编“天津市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状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关于选课走班的资源状况、关于选课走班的学生管理状况、关于选课走班的评价问题及选课走班的政策状况。问卷调查面向上述13所中学中的10所学校高一教师和全市生物、地理、政治三个学科的高一骨干教师进行,发放问卷680份,回收51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468份。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因素详情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因素 N=468
数据处理:数据统一采用SPSS20软件统计处理。
调查发现,2017年前天津市普通高中学校在小范围和短时间上有一定的选课走班实践基础。2017年以前,天津市普通高中的选课走班有三种基本尝试:一是集中在校本选修课程上,学校推出若干门校本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每周拿出1-2个半天实行选修走班;二是在部分高考科目上进行分层教学,在同一时间学生上相同的课程,对应的难度要求不同,实行分层走班;三是在非高考科目如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等进行选模块走班教学,突出学生兴趣和特长。
2017年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不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而且与选择大学的专业相关,这种高利害选择与过去完全凭兴趣特长选课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衡自身特长和高考成绩上给学生和家庭、学校带来了纠结,这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都谨慎行事,进行了学生的预选,有的学校根据学生预选情况和学校师资、课程设置等实际情况进行了二次甚至是多次预选。以第二南开学校为代表的少数学校已经实施了选课走班,大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预选情况要到高一下学期末或高二开学才开始实施选课走班。
从访谈和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已经实施选课走班的学校,还是尚未真正实施选课走班的学校,各类型的基层学校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实施方案。主体趋势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倾向于教学班与行政班并存的“小走”模式,即部分学科走班,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满足高考的要求又和学校目前的软硬件相适应;规模较小的学校更倾向于“套餐式”,即在学生预选的基础上,提供几种课程组合重新组建班级,学生只选课不走班。一生一课表的完全走班模式到我们调研结束时尚未发现。
问卷调查中针对“您认为您们学校最可行的选课走班方式是什么”问题,56.6%的教师选择“教学班(选学走班)与行政班(必学固定)并存”,36.1%的教师选择“提供几种‘套餐’的行政(固定)班”,只有6.2%的教师选择“一生一课表的全员走班”,1.1%的教师选择“其他”(见表3)。调查统计结果与天津市高中实施选课走班的现状吻合度很高。
表3 “教师认为最可行的选课走班方式”结果统计
为适应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底子薄、基础条件较差的学校,怎样用最小的代价满足新高考的要求显得至关重要。采用几种课程组合的“套餐式”,在现有条件下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如静海区王口中学,高一年级只有4个班的学生,学校规模较小,师生合计不足200人。学校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全部课程,让学生体会所有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由学生自主选择选学科目,即进行第一轮预选。实质上就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进入高一下学期后,学校把学生预选相对集中的等级性考试科目的4种组合提供给学生进行第二轮预选,学校做适当引导,经过几次反复确定出4种不同组合的4个固定班,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重新组班,学生只选课不走班。到高一第二学期末把6选3中未选为等级性考试的3门考掉,进入高二后就是4种不同组合的4个固定班教学。
从这个学校的情况来看,在预选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对学生的约束,但相比较过去的文理分科,现在的4种组合对学生来说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还是加大了。在访谈该校主要负责人时,他的观点既实用又有现阶段的普遍性。他认为,选课走班只是一种形式,会随学生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对学生的需求也是要有约束的,不是漫无边际的。就是完全走班的一生一课表形式,语文、数学、外语及所有学科的国家规定的必修内容学生必须选择,没有例外,这本身就是强制性的。在满足学生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软、硬件实力和长远规划不断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为学生开设出更多的课程组合,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天津市高中入学的学生通过了中考的筛选,同一学校的学生成绩基本在同一层次上。有的学校在新生组班时又按中考成绩进一步分了不同层次的行政班,所以高考科目分层的意义不是很大,最关键的就是选科目,这是现实的学生和学校情况。
进入高一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自主预选的情况,采用课程组合的固定班模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同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规模和范围的走班方式。等级性考试的3门可以完全走班,也可以3门中固定1门,其他2门走班;还可以3门中固定2门,另1门走班。学生只是在邻近教室走班,不是所有的科目都要走班,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走班,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
第二南开学校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学校,在2017年以前就试行了选课走班方式,并试行了导师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2017年入学的高一新生按中考成绩组成三个层次的9个行政班,在第一学期开设全部课程,让学生体会所有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同课程内容,经过预选和允许学生反复再选,实行选课走班。他们采用行政班建制不变,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走班上课,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及国家规定的其他科目必修模块在行政班上课,校本选修课程走班上课,上午固定、下午走班,或上午走班、下午固定,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
武清区杨村一中是规模较大的学校,2017年招收高一新生980名,组成22个行政班。高一第一学期学校开设全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同课程内容到期中考试后进行第一次预选。预选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体验,允许学生进行第二次预选,到期末考试后进行第三次选择,学生基本确定了自身的选课需求。
学生第三次选课共形成18种课程组合,比较集中的(35人以上)组合有11种,最多的一种组合170多人。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由相同课程组合的学生组成固定班,同一课程组合的班级有4个班、3个班,最少也有1个班。同种课程组合的2个以上的班级按学生需求分层组班,这样共组成19个固定班。另7种课程组合的学生组成3个行政班,组班时选课相对集中的放在同一个班,这样组成的行政班走班1科的1个班,走班2科的2个班。走班的学科即教学班由任课教师负责,固定班即行政班由班主任负责。高一第二学期学生按重新组合的班级就学,大部分学生在固定班上课,少部分学生1-2科走班上课。到进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报名时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至报名结束有24名学生进行了重新选择,占比2.4%。
杨村一中的做法对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到目前为止许多较大规模的学校基本上采用了类似的做法。这种做法满足了学生选科目的需求,还适当进行了分层教学。以行政班为主体,教学班为辅助,符合课改精神和学生实际需求,对学校现有资源配置、学校管理体制没有太大冲击,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高中学校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学校实际的选课走班方式,从调研中发现都是比较稳妥的。到调研结束时没有发现一生一课表的完全走班模式和对目前体制颠覆性的做法。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我们感觉实行选课走班既有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诸如师资、设施设备不足,学生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难评价等等。我们把问题逐渐聚焦,使研究针对性更强。
高中学校实行选课走班面临许多障碍和问题。教师们认为“选课走班的最大障碍”,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教师认为选课走班的最大障碍”(可多选)结果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教师认为“选课走班的最大障碍”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的数量不够”,占69.4%;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教室的数量不够”,占55.7%。排在前两位的最大障碍都是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
新高考改革,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科目“6选3”的选考制度,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访谈和问卷调查都反映出,考生、家长、教师对此认可度很高。但是到具体操作层面上出现许多新问题。虽然大部分学生选考科目的确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是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决定的,但也存在种种顾虑。特别是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到高考总成绩的转化,兴趣特长与功利化、投机心理纠结在一起,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为要选课,学校就要开设全部可选的课程,让学生体会所有课程。学生只有体会了不同的课程,才会选择课程。加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还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高一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
在访谈调研中,学校领导们普遍认为学生走班后教学班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从学生的考勤、安全、作业收发到学生的思想品德、集体观念等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难点。
问卷调查中针对“实行选课走班后,您认为在学生管理中最难把控的是什么”问题,高一年级教师反馈结果统计如表5。
表5 教师认为实行选课走班后学生管理中最难把控的问题统计
从表5可以看出,“实行选课走班后在学生管理中最难把控的”,33.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作业”,26.5%的教师认为是“学生考勤”, 23.7%的教师认为是“学生思想品德”,13.9%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安全”,2.3%的教师认为是“其他”。教师们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反馈意见虽然分散在不同方面,但是学校领导们提出的管理难点,教师们都有涉及。总体情况是,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都认为选课走班后的学生管理问题比以前难度加大了。
学生选课走班后,组成教学班的学生基础和层次不同,失去了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基础。加之同一教师不再归属于某一两个固定的行政班,有的教师可能还要承担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原有的以各班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教师教学绩效的办法失效。打破以分数为主体的教师评价手段,使本来就多遭诟病的教师评价雪上加霜,校长们不免顾虑重重。如何以评价为先导,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合理评价教师的教学绩效成为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
新高考制度下,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衡。有的学科如生物、地理教师缺口较大,而有的学科如物理、化学教师富余。为顺应新高考改革需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竞争力,生涯规划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等类型师资,在高中缺口也较大。在访谈调查中多数学校领导说,现在只能临时聘请教师救急,解决无人上课的问题,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上级给政策,增加教师编制。针对这一问题面向教师们的调查结果见表6。
表6 “如何解决教师不够用的问题”的统计
从表6可以看出,教师们认为解决教师不够用问题的方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加本校教师指标”,占45.8%;排在第二位的是“区管校聘”,占29.9%;排在第三位的是“外聘教师”,占14.8%。其他办法占比要低得多。
目前,高中学校教职工编制确定的依据是2002年天津市编办市教委市财政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拟定、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天津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其中关于高中基本编制标准确定为:城市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城镇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3;农村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3.5。高中师生比调整到多少合适?这需要编制部门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具体核算。
推行教师 “区管校聘”改革,在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各学校供需关系统筹使用教师编制,实现高中教师由“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身份转变。同时每年要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按各学校空编情况及时足额补充教师。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学生选课走班后教室数量不够的问题,我们对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7。
表7 “如何解决教室数量不够用的问题”的统计
从表7可以看出,解决教室数量不够的问题,44.1%的教师认为可以采取“共享教室兼作教室”,21.8%的教师认为“增加临时教室”,19.6%的教师认为可以“专用教室兼作教室”,13.1%的教师认为用“实验室兼作教室”,“其他”占1.3%。大多数教师偏向于用共享教室、专用教室和实验室等兼作教室。看来,学校内部挖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解决教室数量不够的可行对策。
学校自身挖潜,不等不靠是一个方面之外,政策的支撑和导向作用很重要。选课走班,既要增加普通教室数量,更新相关设施设备,也要重视学科实验室和专用教室的建设。从长远看,可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教室总量是治本之策。
从“资源配置主体”角度来说,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资源配置,二是普通高中自身的资源配置。普通高中解决选课走班所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在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资源保障之外,更需要普通高中提高自身“挖潜”和创造条件的能力。
为了实现学生选课的需求,学校在高一第一学期开设全部课程,让学生体会所有课程。学生只有体会了不同的课程,才会选择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14门科目同时开设,加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还要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和选课指导,学生预选和允许学生反复再选,高一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有的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采用减少课时或降低难度的办法,却又担心学生浅尝辄止,选不出合理的科目。有的学校功利动机强,压缩不考试科目,用考试科目暗中替代,挤压选修课课时等。这些功利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安排,影响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
科学进行课程设置是事关课程改革全局的大事,课程设置方案要有一个高中三年的统筹安排,要对各层次学校有一个基本的指导和限定。各学校自行其是不是一个好办法,要有相应的制度约束。比如限定并开科目数量或内容,加大课程督导力度等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
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以考试的原始分数并入高考录取的总成绩肯定不合理,因为要从考试试卷上做到不同科目分数的等值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在计入高考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A、B、C、D、E五等细化为2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这种计分办法经过两次转换,即由原始分数转化为等级、再由等级转化为高考总成绩的分数。由于等级比例按规定进行划定,所以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两名考生在一门等级考试科目中相差一分,却相差一个或两个等级。这意味着原始分相差一分,两名考生最终得到的等级分相差3分或更多。这种分差在计入高考成绩后对考生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怎样科学划定等级比例是关系每一名考生的现实问题。选择不同科目的学生群体不同,按参考人数的百分比划定等级容易出现“田忌赛马”现象。加之不同科目学习内容的多少、学习难度都有一定差异,占用学生的时间精力也不尽相同,功利化的选择会强化投机心理。以此为高考录取总成绩,明显存在投机行为。从小渗透这种理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建议根据各科考生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对各等级人数比例进行校正,使不同科目同等级更加可比较。当然,如何科学划定等级比例,合理确定赋分方法等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
选课走班对全体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挑战,在访谈一位农村校校长时,他认为,不要说科任教师的教育能力,就是班主任的教育能力也存在问题。他认为:“目前班主任都是由教师直接接任,平时能管理好学生就可以当班主任了。有时由于教师的缺乏,勉强能当班主任的也有不少。现在很多班主任都是任务型班主任,程序化的工作,结果式的评价,使班主任工作简单化,很少有班主任对工作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以至于都是解决问题式的班主任了。还因为现在教育的高危化,出现了一批‘了事’型班主任,而不是教育型和转化型,这才是问题所在。”教师专业发展,职后培训和工作实践是重要的渠道,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政策的引导。
在我们现有的高中教师队伍中,不是人人适合做班主任、人人适合做导师。高中学科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内容难度较大,许多一线教师的精力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科教学上,集中在怎样讲好课上,这是教师在现实情况下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得到社会、家庭、学生乃至学校认可的前提条件。其实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教书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要达到这种更高的要求,就需要教师的继续学习和实践。教师的职后培训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不但造就教育家,更需要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天性的特殊倾向及学生的心理反应和感受,通过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教育教学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这种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完善相关政策,防止形式主义的考核检查干扰正常教学。不简单用升学率、学生考试成绩等评价教师。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2]
各地区要根据上述精神从政策上给学校一个具体的指导方案。各学校要结合学校文化传统和实际情况来具体实施教师评价。建议对教师的评价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指导,从教师的专业实践、专业职责、学生学业等方面建构整体评价方案。评价的具体措施要与时俱进,鼓励学校探索诸如课堂教学评价、指导学生发展评价、学生考试成绩增值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团队评价等方式方法。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帮助教师了解自己在本阶段教育教学的成绩和不足,并根据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达到教师积极的自主发展,由教师的发展引领学生的发展。[3]
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适应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需要,已有的教育政策要做适度调整,新增的政策除了要经过理论论证外,更重要的是实践的检验。为落实《天津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天津市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办法》的要求,各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体制以及学生和家庭都需要适应和逐步跟进。有些问题学校可以自行解决,有的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可能真正解决的,这需要政策的支撑和政策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