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琼,赵 飞
强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了解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情况,本文选取云南一所医学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问卷(学生卷),调查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深入了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为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2018年5月到7月,对昆明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选择学生,共发放问卷24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9份,有效回收率为98.3%。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包括个人一般情况(11个条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信、行(33个条目)的情况,社会责任感自我评价内容(13个条目)。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知、信、行采用Likert计分法,按照很差/很弱、较差/较弱、一般、较好/较强、很好/很强计1,2,3,4,5分(其中反向题计分5-1分),33个条目总分165分,总得分越高表示学生具有越高的社会责任感。
采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核查无误后锁定数据库。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统计方法选用一般性统计描述、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此次调查对象共有2409人,所学专业涉及学校18个本科专业,其中男生801(33.3%)人,女生1608(66.7%)人;本科一年级学生772(32%)人,本科二年级学生766(31.8%)人,本科三年级学生698(29%)人,本科四、五年级学生173(7.2%)人。
对33个问题进行评分,得分高者说明社会责任感相对较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城镇的学生社会责任感评分更高(P<0.05),学生干部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更高(P<0.001),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是否为独生子女间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单因素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
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不同的父亲文化程度和不同的本学年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情况间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有差异(P<0.05),而不同年级和不同的母亲文化程度间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各专业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全科医学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04)、麻醉学(P=0.024),康复学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01)、护理学(P=0.001)、全科医学(P=0.043)、公共卫生(P=0.031)、药学(P=0.002)、麻醉学(P<0.001)和医学影像学(P=0.015),人文社科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10)、护理学(P=0.046)和麻醉学(P=0.018),法医学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16)和麻醉学(P=0.025),口腔医学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01)、护理学(P=0.001)、全科医学(P=0.040)、公共卫生(P=0.013)、药学(P=0.002)、麻醉学(P=0.001)和医学影像学(P=0.013),而其他专业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对政治面貌间的两两比较发现,中共党员(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和团员(包括入党积极分子)间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8),而群众的社会责任感评分明显低于中共党员(P=0.023)和团员(P=0.002)。通过对父亲文化程度的两两比较发现,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小学以下(P=0.039)、小学(P=0.058)、初中(P=0.004)和高中(P=0.011),而其他学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各本学年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情况的两两比较发现,各组别之间两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社会责任感评分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前20%、20%-50%、居中50%、50%-80%和后20%,学习成绩排名越靠前,社会责任感评分越高,存在正相关(rs=0.196,P<0.001)。具体评分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单因素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
1.社会责任感主要来源的认知
调查对象中,有863人(35.8%)认为自我的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家庭教育,有793人(32.9%)认为来自于对社会的关注和体会,有636人(26.4%)认为来自于学校的德育,有117人(4.9%)认为来自于大众媒体的影响。
2.医学生入学动机的调查
医学生的入学动机呈现多元化,有1125人(46.7%)认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与完善自己”,有598人(24.8%)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幸福”,有461人(19.1%)选择“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仅有225人(9.3%)认为上大学是为了祖国和社会的发展。
3.医学生的行业认知调查
调查中50.6%的医学生认为医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认为非常高的占15.2%,认为一般的占30.6%。
关于报考医学院校的原因,37.1%的医学生是“追求理想,希望救死扶伤悬壶济世”,22.1%的医学生是“利弊权衡,认为医生社会地位高,专业性强,是不错的生计”,22%的医学生是“兴趣所致”,12.2%的医学生是由于“阴差阳错、志愿调剂等客观原因”。
4.医学生的就业选择调查
医学生对于是否愿意去基层或者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调查显示:“非常愿意”占7.1%,“不愿去”占15.6%,“一般”占42.2%,“愿意”占35%。对于去基层或者西部边远地区就业的理由, “基层需要,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满足个人成就感”占35%,“应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多做贡献,不应计较报酬”占27.7%,“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政策”占15%,“无奈的选择”占10%。
5.对医学生责任感缺失认知的调查
调查中,面对“医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地方体现在哪里”这一问题,21.7%的学生认为是“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19.3%的学生认为是“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不进行体育锻炼”,18.2%的学生认为是“不参加学校、院系、班集体活动”,17.5%的学生认为是“不爱惜公共财物,破坏环境卫生”,16.3%的学生认为是“不孝顺父母,经常和父母吵架”。对于如何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22.8%的学生认为“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1.5%的学生认为“应该形成社会责任感的社会文化氛围”,19.7%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家庭加强相关教育”,19.3%的学生认为要“建立培养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有效机制”,16.8%的学生认为要“利用大众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感”。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同学(76.6%)认为“学校的课堂教育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一,将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纳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特别从医学生的择业、就业方面,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医学课程的融合和渗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第二,通过学校统一组织讲座、培训、论坛进行系统教育。可邀请优秀的医务人员、校友等举办讲座,利用榜样素材,发挥榜样作用,从身边的优秀事例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强化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情感基础。[1]通过思想和理论的引领,不断增强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医学生自发地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形成学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因此,要加强学风建设,进而推进社会责任教育。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可以分阶段进行。针对大一新生,要加强“树立正确学习观念”的社会责任教育。让新生不放纵自我,不迷失自我责任。针对大二学生,已积累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基础,但面对自己的定位不准,容易被周围不良的习气影响,会产生自私的想法。要引导其“正确处理个人、社会、他人和集体的关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三的学生,可能会存在迷茫、缺乏学习的动力,要教育其重新做好规划,重拾学习的兴趣。针对毕业班的社会责任教育,则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基层、到人民需要的地方,乐于奉献,使他们成为新时期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国家栋梁。
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医学生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接触社会有助于他们将自我角色转化为责任行为。第一,家庭要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家长支持孩子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培养孩子具有坚强、吃苦耐劳、负责任的性格。同时个人应该积极主动争取锻炼的机会。第二,学校进一步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类型。除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医疗义诊、健康宣传教育等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类型上,将各类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多渠道整合。如将社会调研、各类志愿服务整合,社会公益活动、医学生义诊组合,有助于学生将服务社会和个人专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感悟责任,自觉形成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调查结果显示,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社会责任感评分高于临床医学(P=0.010)、护理学(P=0.046)和麻醉学(P=0.018)等专业。因此,医学生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属性的学科,医学的终极目的和社会价值就是对人性的关怀照护。[2]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其步入工作岗位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培养仁爱精神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