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运营目标的影响:来自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的证据

2019-04-09 01:59:46邓春梅晏雨薇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坏账周转率账款

邓春梅 高 然 晏雨薇 陈 燊

一、引言

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1992[1];COSO,2013[2])将运营目标排在内部控制目标的首位,COSO(2013)[2]更在COSO(1992)[1]仅强调运营效率与效果的基础上,将运营目标扩展为运营绩效与财务绩效目标及保障资产安全防止损失三个层次。我国2008年由五部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后简称C-COSO)则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及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五项目标。可见,美国COSO(2013)[2]对内控目标的改进更加接近我国的五目标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从两国的界定看出,运营目标既包括狭义的运营效率与效果,也包括综合的财务绩效及资产保全。运营目标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张先治(2004)[3]认为企业的效率效果目标是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所有五项要素均对实现运营目标具有重要作用(COSO,2013[2])。控制环境决定了管理哲学与运营风格,权责的分配与人员的组织和开发,对运营活动起到方向指引和战略决策作用。风险评估通过对运营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运营风险。控制活动通过系列关键控制措施如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财产保护、会计控制、运营分析、预算等对企业各业务流程实施实时控制,对保障和提升运营效率效果起到直接作用。信息与沟通要素将运营信息及时流畅反馈和传达到信息需求方,使得管理层能够快速正确进行运营决策,执行层能够根据下达的指令快速正确实施运营措施。对内控的监管通常发生在运营过程中,包括常规管理和专门监督活动,是保障内控质量的进一步防线。因此,内部控制质量对达到运营绩效与财务绩效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应收账款管理作为衡量运营效率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内部控制对运营绩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尚未发现有文献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研究内控质量对运营绩效的影响。本研究以资产周转率和资产保值程度衡量应收账款内控对运营绩效的直接影响,以资产回报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衡量整体内控质量对财务绩效的综合影响,递进地验证了内控质量对运营目标的影响。本文从新的研究角度——应收账款控制角度,提供内部控制质量对运营目标影响的实证证据,拓展了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研究。另一方面,采用缺陷观衡量内控质量,通过档案研究法,对内控缺陷进行深度识别,将应收账款缺陷和所有内控缺陷细分为账户层、公司层缺陷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提醒企业关注影响更大的公司层内控缺陷,丰富了国内内控质量缺陷观的研究,为改进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提供了实证依据;针对具体的内控缺陷,深入研究了其影响因素,为不同种类内控缺陷的修正提供了思路。

二、文献回顾

当前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经济后果的研究侧重于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目标及财务报告质量进一步对投资效率、资本成本、管理预测等的影响(Doyle等,2007[4];Cheng等,2013[5];Ashbaugh-Skaife等,2009[6];Dhaliwal等,2011[7];Feng等,2009[8];Feng等,2015[9]),鲜有文献涉及内部控制对运营目标的直接影响。Feng等(2015)[9]从存货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研究了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对公司运营的影响,认为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仅可提供高质量信息,而且可以通过高质量信息进行更好的运营决策。国内涉及内控目标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有效性评价,现有文献结合五项目标设计了内控评价指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课题组,2011[10];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11];林斌等,2014[12])。在内控质量对单一目标的影响方面,许多研究探讨了内控对会计信息目标的影响,但对运营效率效果目标的影响研究比较分散。如方红星和金玉娜(2013)[13]讨论了内控对操作性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杨德明和冯晓(2011)[14]发现内控质量较高的公司能获得更多的长期贷款、更长的贷款期限,而郑军等(2013)[15]则发现内控质量较高的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但上述研究并未直接与运营目标挂钩。周鑫和戴文涛(2014)[16]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目标是内部控制目标体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目标指数,并对沪市上市公司内控经营目标指数进行了分析,该研究未从内控缺陷的角度验证对经营目标的影响。

内部控制质量的度量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主要包括要素观、目标观和缺陷观(池国华和韩雨,2014[17])。要素观从内部控制要素角度出发,通过考察要素建设与实施情况来综合评价内控质量,代表性文献包括陈汉文等(2010)[18],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19]。目标观认为要素观对过程的评价存在较大主观性,而从效果和目标的达成来评价更为合理,代表观点如前述研究内控评价指数的文献。缺陷观主要被国外学者采用,通过对国际会计顶级期刊的文献检索,发现被引频次靠前的文献多采用缺陷观进行实证检验(Doyle等,2007[4];Ashbaugh-Skaife等,2009[6],2007[20])。内部控制缺陷是信息拥有者对自身内部控制缺陷的评价与披露,虽然受限于披露方的能力与管理层意图,但却是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状况最为直观的体现,由于内部控制还将接受外部的强制审计,因此内部控制缺陷的自我披露情况会与外部审计报告形成一种印证关系,从而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的内控缺陷进行的档案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节(SOX 404)仅要求公司管理层与外部审计师检测基于财务报告[注]尽管COSO(2013)[2]将报告目标从财务报告扩展为财务和非财务目标,但SOX目前仅要求针对财务报告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部控制,并且披露报告日仍未修正的严重控制瑕疵(Bedard和Graham,2011[21]),因此关于美国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经济后果的研究均来自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即为保障财务报告质量而实施的内部控制)缺陷样本,导致美国的类似研究主要集中于财务报告信息这一目标,及财务报告信息进一步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实际上,内部控制活动影响运营效率效果的途径不仅包括通过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进行正确的运营决策,更会直接通过对运营方面的流程控制、授权审批等措施控制、合同管理等辅助控制及包含非财务信息的内部管理报告等来实现。而我国要求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要披露财务报告缺陷和非财务报告缺陷,使得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缺陷的研究更有价值。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对运营绩效的影响

对大多数组织而言,应收账款(Accounts Receivable)都是资产负债表中最大额的资产之一。如何迅速将这笔资产转化为现金而又最小化坏账损失呢?阿伯丁咨询集团(Aberdeen Group)的Pezza基于2011年收集的140名专业人士的回答显示,表现最好的组织均能够有效地管理其订单到现金的周期。[22]“允许信用是‘必要的邪恶’——是为了创造重复的商机和维持竞争地位而必须做的”(Eskew和Jesen,1996[23]),信用销售一方面能促进企业的销售,挽留那些因临时资金短缺而无法支付现金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也可能面临将来无法收回的风险,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应收账款是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或劳务而应向客户收取的款项,是现金流中的核心单元,及时、准确的现金流状况为企业营运资金的安排提供条件;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为制定信用开发政策、信用条件政策提供基础,为客户关系战略提供源数据;高效流畅的应收账款循环流程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而应收账款内部控制会从流程控制、管理控制、会计控制、合同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多方面对应收账款管理进行控制,因此,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并不应该仅仅关注于其余额的高低,而应重点关注其周转速度和保值程度(保值的反面即坏账程度)。一般来说,应收账款周转率高,表明公司收账速度快,资产流动性较好,运营效率较高。而应收账款的坏账增加越多,表明公司客户管理、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存在较大问题,发生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大,运营成本高,运营效果差。因此,我们提出假设1与假设2。

假设1: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其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行业内其他公司。

假设2: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公司,其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额高于行业内其他公司。

(二)账户层与公司层应收账款缺陷对运营绩效的影响

穆迪公司(Doss和Jona,2004[24])将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账户层与公司层缺陷,指出账户层缺陷是可以审计的,而公司层的缺陷不易审计,不仅会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财务报告带来困难,也为管理层控制业务带来困难,对公司整体管理具有普遍的影响,因此公司层控制缺陷往往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Doyle等(2007)[4]发现公司层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低应计质量,而账户层的缺陷却没有这种关系。Kim等(2011)[25]发现有更严重的公司层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贷款利率显著高于那些仅有账户层缺陷的公司。借鉴穆迪、Doyle等(2007)[4]及Kim等(2011)[25]对内控缺陷的分类,我们将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进一步分为账户层缺陷与公司层缺陷。账户层(又称交易层)缺陷指与某特定账户平衡或与该账户直接相关的交易流程的控制缺陷,如:(1)对应计收入确认的会计控制不足;(2)对或有损失(如坏账)的会计控制不足;(3)应用新的关于应收账款的会计准则或将现有会计准则应用于新的交易事项的内控不充分等,这类缺陷对财务报告有直接影响。公司层缺陷指更为基础的与控制环境或非财务报告流程相关的缺陷,如:(1)管理层越权;(2)客户信用档案控制缺陷;(3)无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等。为验证公司层缺陷是否对运营效率带来更大的影响,我们提出假设3与假设4。

假设3:公司层的应收账款控制缺陷相对于账户层控制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更强的负效应。

假设4:公司层的应收账款控制缺陷相对于账户层控制缺陷对坏账准备增加额有更强的正效应。

(三)内部控制缺陷对综合运营绩效的影响

公司运营涉及采购—存货—生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研发等各方面的业务,公司在任何一方面存在内部控制缺陷,都将对整体运营绩效产生不良影响。如前所述,COSO(2013)[2]将运营目标扩展为运营绩效与财务绩效目标及保障资产安全防止损失三个层次,C-COSO规定内部控制目标包括资产安全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则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看,运营绩效与财务绩效共同构成内控的运营目标。由此我们认为,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将会影响企业综合性财务绩效,故提出假设5。遵循前文思路,为验证公司层缺陷是否对综合财务绩效带来更大的影响,我们提出假设6。

假设5: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相比,有更低的综合财务绩效。

假设6:公司层内部控制缺陷相对于账户层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综合财务绩效有更强的负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样本选取。

本文首先选取了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11—2016年所有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共14 536个年度截面研究样本。选取这几个年度是因为五部委要求境内外上市的公司自2011年开始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该年有许多公司自愿披露,因此从2011年开始有大量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进行披露的样本,2011—2016年的样本具有可比性[注]我们的样本包括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A股公司。尽管五部委仅强制主板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然而深交所要求“其他公司应按照中国证监会和本所有关规定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公司应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在指定网站以单独报告的形式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见深交所2011年及其后各年《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年年报披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可见,中小板与创业板披露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也是基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要求的,可与主板公司一并构成研究样本。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后文我们对样本公司规模进行了控制。。对上述样本进行了如下选择:(1)剔除金融业上市公司样本292个。由于金融业行业特征与其他行业有较大差异,且有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金融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内控更严,为了保证样本的可比性,本文不讨论金融业上市公司。(2)剔除缺乏财务数据的公司样本1 363个。最终得到有效样本12 881个,包括无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10 700个及披露了明确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数2 181个。在缺陷样本中,存在应收账款缺陷的有263家公司(这些公司也可能存在其他内控缺陷),不存在应收账款缺陷但存在其他缺陷的公司1 918家。样本中的内部控制缺陷包括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注]尽管Doyle(2007)[4]、Kim(2011)[25]等使用内控重大缺陷进行实证研究,然而Bedard和Graham(2011)[21]发现公司经常低估缺陷的严重性,2014年在我国2 571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中,仅39家披露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披露率为1.5%(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秘书处,2015[26]),远低于美国披露重大缺陷的比例(美国2008年为16.9%)(Kenichi,2010[27])。因此,本文沿袭Bedard和Graham(2011)[21]的做法,将披露的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均视为研究对象。。样本构成见表1。

表1 样本构成

续前表

对样本分布情况做的统计分析见表2。2011年为我国全面实施内控的第一年,只有被强制要求披露的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及一些自愿披露的公司进行了披露,该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共1 542家,其中披露缺陷的公司为206家。随着内控的全面推进,2012年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及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大幅增加,当年共有2 032家公司披露,有缺陷的样本为467家。而2013和2014年虽然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总数在增加(分别为2 196家和2 305家),披露内控缺陷的数量却在减少(分别为307和312家),这一方面可能由于内控的实施取得了实际效果,使得缺陷减少,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存在部分企业隐瞒不报的情况。2014年证监会对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进行了详细规定并强调了法律责任[注]参见证监会公告[2014]第1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公司披露更加规范,使得2015、2016年对缺陷的披露再次出现了增长(分别为433家和456家)。

表2 样本分布情况

2.数据来源。

本文的内部控制缺陷数据主要来自于迪博内部控制数据库(后简称“迪博数据库”),财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迪博数据库整理了上市公司在其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披露的自身内部控制缺陷的详细表述,但未对缺陷类型按照对内控目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我们以迪博数据库的控制缺陷描述信息为基础,若数据库中描述不详的,进一步手工阅读披露于巨潮网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对缺陷类型进行分类整理,由两位内控专家分别识别出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包括与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影响应收账款的收入相关的缺陷,既包括账户确认方面的缺陷,也包括管理程序、流程等缺陷,如果两位专家识别的结果有差异,则共同讨论决定其是否属于应收账款内控缺陷,除应收账款外的其他缺陷划分为非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并按照上述程序进一步将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分为账户层缺陷与公司层缺陷,划分标准见后文。对于既涉及账户层又涉及公司层的缺陷,我们将其归类为公司层缺陷。如表1所示,识别出账户层缺陷103个,公司层缺陷160个。我们也对每家有内控缺陷(不限于应收账款缺陷)的公司进一步划分为账户层或公司层缺陷,划分出可归属于公司层缺陷的公司1 594个,可归属于账户层缺陷的公司587个。

(二)内部控制质量和运营绩效的度量

1.内部控制质量。

我们采用缺陷观衡量内部控制质量,如果存在内部控制缺陷,ICW=1;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ICW=0。特别探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质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故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AR_ICW作为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当存在应收账款内控缺陷时,AR_ICW=1;不存在应收账款内控缺陷时,AR_ICW=0。为细化研究不同性质的控制缺陷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将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分为账户层缺陷AR_ICW_ACC和公司层缺陷AR_ICW_COM;当存在账户层控制缺陷时,AR_ICW_ACC=1;当存在公司层控制缺陷时,AR_ICW_COM=1;当公司既存在账户层控制缺陷,又存在公司层控制缺陷时,借鉴Doyle(2007)[4]的做法,我们将其归类为公司层缺陷。

例如,我们将下列选自迪博数据库的某些公司内控缺陷归类为账户层缺陷:

部分子公司未定期执行资产减值评估,或在资产减值评估过程中未发现已表明该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重大缺陷)。上述重大缺陷影响了财务报表中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资产的计价以及资产减值的准确性,与之相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执行失效。

检查中发现控股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应收票据台账记录不完整,未按票据发生时点逐笔登记(一般缺陷)。

将下列表述归类为公司层缺陷:

香港公司在2013年存在未按公司内部控制手册所规定的流程完整履行授权审批程序即对部分客户进行授信并赊销销售的情况(重大缺陷)。该缺陷属于重大执行缺陷。

在对购销合同的签订以及跟踪合同执行情况和赊销方面还存在管理上的重要缺陷(重要缺陷)。

客户信用管理制度方面,客户数据不全面,更新不及时,将可能影响客户信用管理(一般缺陷)。

将下列既涉及账户层又涉及公司层的缺陷归类为公司层缺陷:

客户对账程序执行不到位,部分客户未及时取得对账函,对未收到对账回函或者有差异未进行跟踪和恰当的处理(一般缺陷)。

2.运营绩效。

运营绩效用直接效应和综合效应两类变量反映。直接效应包括运营效率与运营效果,由于资产周转率是衡量运营效率的有效指标,而资产增值保值程度是衡量运营效果的直接选择,我们选取与应收账款管理具有直接关系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坏账程度作为运营绩效的衡量指标。为了剔除行业特征的影响,我们对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了处理,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与所处行业当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中位数间的差额,即调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ADJ_AR_TR作为衡量运营绩效的第一类指标,代表资产运营效率,是效率指标。以本期增加的坏账准备额ΔBDP(ΔBad Debt Provision)[注]未选择实际核销坏账金额反映资产保值程度,是由于统计样本中12 881家中仅有23家存在实际坏账核销情况;未选择期末坏账准备金额为这一指标,是由于期末坏账准备额是累计额度,与自变量——当年的内控质量存在度量区间不一致的情况;也未选择坏账准备率,是由于我国坏账准备是在应收账款余额或账龄分析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计提的,坏账准备率趋于一致,无法反映不同的内控质量对其的影响。作为衡量运营绩效的第二类直接指标,代表资产保值程度,是效果指标。以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内部控制的综合运营目标,同样进行行业调整。

(三)模型设计及变量定义

1.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运营效率的直接影响。

我们使用OLS回归模型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对运营效率的影响,具体到本研究,即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为清楚反映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相对于其他内控缺陷对运营效率的影响,选择2011—2016年所有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且有完整财务数据的12 881个观测值作为样本,用模型(1)检验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相对于其他内控缺陷及无内控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对应假设1;更进一步地,用模型(2)检验公司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相对于账户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及其他内控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对应假设3。

ADJ_AR_TRt=α0+α1AR_ICWt+α2Other_ICWt+α3Segmentt-1+α4FirmAget-1

+α5Auditort-1+α6ROAt-1

+α7Losst-1+α8Sizet-1+α9Levt-1+α10Statet-1+ε1

(1)

ADJ_AR_TRt=β0+β1AR_ICW_COMt

+β2AR_ICW_ACCt

+β3Other_ICWt+β4Segmentt-1

+β5FirmAget-1+β6Auditort-1

+β7ROAt-1+β8Losst-1+β9Sizet-1+β10Levt-1+β11Statet-1+ε2

(2)

其中,因变量ADJ_AR_TRt是当年调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即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与所处行业当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中位数间的差额。ADJ_AR_TRt越大,应收账款管理越有效。自变量AR_ICWt指当年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是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变量。若假设1成立,我们预测AR_ICWt的系数α1应显著为负。若假设3成立,我们预测β1、β2为负,且AR_ICW_COMt比AR_ICW_ACCt对因变量的影响更显著。

为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借鉴Feng等(2015)[9]的研究,我们引入了控制变量。为了检验其他内部控制缺陷是否也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具有相同效应,加入了当年其他内部控制缺陷变量Other_ICWt。现有文献(Doyle等,2007[4];Ashbaugh-Skaife等,2007[20])表明,组织越复杂,地区分部发生运营策略和程序不一致的可能性越大,运营效率越低,我们以Segmentt-1表示公司上一年地区性经营分部,分部越多,公司组织结构越复杂,对应收账款周转率带来负面影响。FirmAget-1代表企业截至上一年的年龄,用公司已成立年限的自然对数表示,将其作为控制变量是由于较年轻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设计尚不完善,更易出现内控缺陷。Auditort-1代表上一年审计师,审计师的质量会影响公司管理当局对内控缺陷的报告,若公司上年年报由证监会公布的当年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则取值为1,否则为0。ROAt-1是公司上一年总资产收益率,代表公司的资源,资源有限的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投入相对较少,更易出现控制缺陷。Losst-1代表公司上年盈利情况,是另一个代表公司资源的变量,若公司上年亏损则取值为1,否则为0。Sizet-1代表公司规模,用公司上一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加以衡量,规模越大的公司可能内控越规范,对应收账款管理越有力。Levt-1是公司上一年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更希望加速资金周转。Statet-1代表公司的国有性质,一般而言,国有企业有更多资源进行资金周转,资产周转率可能更高;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可能由于资金充裕,不在乎加速资金的周转,因此无法判断影响方向。

2.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运营效果的直接影响。

以应收账款内控缺陷作为内控质量的替代变量,以坏账准备余额变动数为运营效果的替代变量,用模型(3)检验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相对于其他内控缺陷对坏账准备的影响,对应假设2;更进一步地,用模型(4)检验公司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相对于账户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及其他内控缺陷对坏账准备的影响,对应假设4。

ΔBDPt=γ0+γ1AR_ICWt+γ2Other_ICWt

+γ3Segmentt-1+γ4FirmAget-1

+γ5Auditort-1+γ6ROAt-1+γ7Losst-1

+γ8Sizet-1+γ9Levt-1+γ10Statet-1+ε3

(3)

ΔBDPt=η0+η1AR_ICW_COMt

+η2AR_ICW_ACCt+η3Other_ICWt

+η4Segmentt-1+η5FirmAget-1

+η6Auditort-1+η7ROAt-1+η8Losst-1

+η9Sizet-1+η10Levt-1+η11Statet-1+ε4

(4)

其中,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ΔBDPt是本期末坏账准备余额与上期末坏账准备余额的差额,值越大,代表运营效果越差。若假设2成立,我们预测系数γ1应显著为负。若假设4成立,我们预测系数η1、η2均为负数,且AR_ICW_COMt比AR_ICW_ACCt对因变量的影响更大。

3.内部控制缺陷对综合财务绩效的影响。

资产周转率与资产保值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运营绩效的直接影响,而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则是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运营影响的综合反映,反映了内控的综合财务绩效[注]国外由于资本市场发达,常常使用Tobin’s _Q值来衡量公司价值,该指标加入了市场因素,也能综合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但在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国外水平,该指标的可靠性尚有欠缺,故本次研究未采用。。其中,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的净利润,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关财务数据结合起来;净资产收益率ROE值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运营成果,两个指标均综合反映公司的财务绩效。我们认为内控建设或实施不力,会对运营目标造成更综合的影响,即影响综合财务绩效,模型(5)用于检验假设5。进一步地,既然应收账款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对直接运营效率和效果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希望检验所有内控缺陷细分为账户层和公司层后对综合财务绩效是否也存在类似效应,模型(6)用于检验假设6。

ADJ_ROAt/ADJ_ROEt

=δ0+δ1ICWt+δ2Segmentt-1+δ3FirmAget-1+δ4Auditort-1+δ5ROAt-1+δ6Losst-1

+δ7Sizet-1+δ8Levt-1+δ9Statet-1+ε5

(5)

ADJ_ROAt/ADJ_ROEt

=μ0+μ1ICW_COMt+μ2ICW_ACCt

+μ3Segmentt-1+μ4FirmAget-1

+μ5Auditort-1+μ6ROAt-1+μ7Losst-1

+μ8Sizet-1+μ9Levt-1+μ10Statet-1+ε6

(6)

其中,ADJ_ROAt表示经过调整的公司当年资产收益率,ICWt代表当年的内部控制缺陷,若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缺陷则取值为1,否则为0;ICW_COMt和ICW_ACCt分别代表当年公司层和账户层内控缺陷,若公司披露的缺陷归属于公司层,则ICW_COMt取值为1,若公司披露的缺陷归属于账户层,则ICW_ACCt取值为1。若假设5成立,我们预计δ1显著为负,表示有内控缺陷的公司,其总资产收益率比行业平均水平更低;ADJ_ROEt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假设6成立,我们预测系数μ1、μ2均为负数,且ICW_COMt比ICW_ACCt对因变量的影响更大。

所有变量的定义参见表3。

表3 变量定义

续前表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4是模型(1)~模型(4)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Panel A显示有应收账款缺陷的公司其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17.42,中值=-0.60)显著低于(t=-2.259,z=-3.854)有其他内控缺陷的公司(均值=46.72,中值=0.64),也显著低于(t=-1.731,z=-1.807)内控有效的公司(均值=37.90,中值=-0.05),即有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多20.95天,有其他内控缺陷的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多7.81天,而内控良好的公司这一指标为9.63天,这表明存在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运营效率可能更差,而其他内控缺陷不会造成应收账款周转率的低下(方向为正,t=1.846,z=5.496)。从坏账准备余额的变动(以百万元为单位)来看,有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公司(均值=17.84,中值=4.95)显著高于(t=2.959,z=4.936)其他缺陷公司(均值=10.50,中值=1.65),也显著高于(t=2.361,z=3.197)无缺陷公司(均值=12.28,中值=2.66),其他内控缺陷同样也不会造成坏账准备增加更多(方向为负,t=-1.912,z=-5.579)。在控制变量中,发现有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公司其公司复杂性、审计师、资产收益率、亏损、资产负债率和股权性质均与内控有效公司有显著差异。

表4 描述性统计

续前表

注:内控有效的公司,指没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样本。***、**、*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所有连续变量均按1%和99%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下同。

表4中Panel B比较了账户层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公司相对于公司层缺陷公司各变量的差异,发现披露账户层缺陷的公司(均值=32.76,中值=-0.92)其调节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均值显著高于(t=1.793)公司层缺陷公司(均值=7.55,中值=-0.45),但其中值差异不显著(z=-1.158),这意味着有公司层缺陷的公司运营效率更差。从均值和中值看,账户层与公司层缺陷公司的坏账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后文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显著)。对于控制变量,两种性质缺陷的公司其成立年限、审计师、资产负债率和股东性质具有显著差异,其他变量没有明显区别。*Doyle等(2007)[4]发现公司层控制缺陷与低应计质量显著相关,而账户层缺陷却没有这种关系,推广开来,本文认为公司层控制缺陷对内控质量影响更大。

(二)回归分析

1.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Stata/MP 14.0统计软件实现回归分析。利用模型(1)、(2)的OLS回归分析对假设1和假设3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第1列是按照模型(1)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结果显示,有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公司,相对于无应收账款缺陷的公司(既包括其他内控缺陷,也包括没有任何缺陷的公司),对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具有10%水平上(Sig=0.067)的显著负效应(系数=-21.810,t=-1.834),即有应收账款缺陷的公司,其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有其他缺陷的公司对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没有显著影响(系数=4.659,t=0.977),说明只有与应收账款密切相关的控制缺陷才会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假设1得到验证。公司复杂性对因变量有显著负效应,说明公司越复杂,出现内控缺陷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影响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公司年龄、上一年资产回报率和公司规模显著正向影响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说明年限越长、资源越好、规模越大,内控越规范,对运营越有促进作用,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负债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与预期一致。股权性质对因变量具有显著正效应,说明国有企业的资源更好,对内控和资产周转具有正向作用。审计师、上年是否亏损对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5第2列是按照模型(2)对假设3的检验结果。当我们将应收账款内控缺陷进一步分解为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时,与表4中Panel B的描述性统计一致,回归分析发现账户层缺陷对调整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系数=-1.138,t=-0.060),而公司层缺陷在5%水平上呈现显著负向关系(系数=-36.600,t=-2.413),该结果与Doyle等(2007)[4]的研究一致①,验证了假设3,表明公司层缺陷相比于账户层缺陷对运营绩效有着更普遍和深入的影响。其余实证结果类似于模型(1),不再赘述。

表5 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影响

续前表

2.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坏账准备的影响。

思路同前,使用OLS回归检验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的影响。表4中Panel A的描述性统计显示披露应收账款缺陷公司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显著高于其他缺陷公司和无缺陷公司,表6第1列的回归结果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应收账款缺陷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因变量(系数=6.016,t=2.719),其他缺陷虽然在10%水平上的显著影响坏账指标(系数=-1.664,t=-1.875),但方向相反,说明其他内控缺陷不会造成坏账的增加。该结果意味着在控制了公司规模等因素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缺陷和无缺陷公司,有应收账款缺陷的公司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金额显著更高,即有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公司,其应收账款运营效果更差,假设2得到验证。其他控制变量的实证结果显示,公司分部越多、年龄越短、资源越差、规模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非国企,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越大。上期的审计师和上期是否亏损对坏账准备额增加影响不显著。

表6第2列反映账户层和公司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对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的影响。公司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对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具有5%水平上的显著正效应(系数=7.164,t=2.538),但账户层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对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并不存在显著影响(系数=4.236,t=1.208);同时,其他内控缺陷在10%水平上显著影响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额(系数=-1.661,t=-1.872),但其方向相反,说明其他内控缺陷不会造成坏账的增加,这一结论验证了假设4。其他控制变量的影响类似于第1列,不再赘述。

表6 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对坏账准备的影响

3.内部控制缺陷对综合财务绩效的影响。

使用模型(5)验证假设5,描述性统计和OLS回归结果如表7、表8所示。首先看对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调整资产收益率(均值=-0.010,中值=-0.009)在1%水平上显著低于(t=-12.434,z=-12.675)无内控缺陷的公司(均值=0.005,中值=0.001)。表8第1列的回归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内控缺陷对当年调整资产收益率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负效应(系数=-0.007,t=-7.653),说明有内控缺陷的公司,其当年调整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没有内控缺陷的公司。再看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从表7可以看出,有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0.029,中值=-0.015)在1%水平上显著低于(t=-11.389,z=-10.840)无内控缺陷的公司(均值=0.001,中值=0.002)。表8第2列的回归分析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即内控缺陷对当年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在1%水平上具有显著负效应(系数=-0.019,t=-7.896),说明有内控缺陷的公司,其当年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没有内控缺陷的公司。这一结论从更为一般的角度验证了内部控制质量对综合运营绩效的影响,支持了假设5。

进一步地,利用模型(6)检验账户层和公司层内部控制缺陷是否对综合运营绩效有不同效应。从表7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账户层缺陷公司的调整总资产收益率(均值=-0.004,中值=-0.002)在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t=3.063,z=3.602)公司层缺陷的公司(均值=-0.012,中值=-0.011)。表8第3列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尽管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均对调整总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负效应,但从标准化系数来看,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16和-0.054,系数具有显著差异(F=5.310,sig=0.021),意味着公司层缺陷对调整总资产收益率有着更强的负效应。再看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从表7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账户层缺陷公司的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均值=-0.018,中值=-0.004)显著高于(t=2.252,z=3.014)公司层缺陷的公司(均值=-0.033,中值=-0.018)。表8第4列的回归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21和-0.063,系数具有显著差异(F=4.62,sig=0.032),意味着公司层缺陷对调整净资产收益率有着更强的负效应。假设6得以验证。

表8 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综合运营绩效的影响

续前表

注:中括号中的系数是标准化系数,即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对调整总资产回报率影响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16和-0.054,账户层缺陷和公司层缺陷对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影响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21和-0.063,说明公司层缺陷的负向影响更大。

六、扩展研究与稳健性检验

(一)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影响因素研究

前述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内部控制缺陷均会造成应收账款周转不灵和坏账增加,而与此相对应的主要是应收账款方面的缺陷,那么哪些因素会造成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增加呢?Doyle等(2007)[4]、Ashbaugh-Skaife等(2009)[6]等讨论了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特征,但他们没有进一步深入讨论具体的内控缺陷类型的影响因素,本文尝试分析引起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因素,为公司进一步评估不同缺陷带来的不同风险和损失及如何进行缺陷的预防和修正提供思路。

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效率,选取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Roart-1、速动比率Quickt-1为主要影响因素,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占比反映了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重,即流动资产的分布结构,而速动比率则从资产与负债相联系的角度反映除存货外的流动资产能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二者分别从结构和使用效率的角度反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状态,管理得好则应收账款内控缺陷就少。同时考虑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一般性公司特征如复杂性、公司成立年限、审计师、公司资源(ROA、LOSS)、规模、股东性质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9显示,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占比在5%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系数=0.297,t=5.807),即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比例越大,越容易出现应收账款内控缺陷;但速动比率对该类缺陷的出现没有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公司复杂性、审计师、上年资产收益率、规模和股权性质显著影响应收账款缺陷。从LRχ2(LR卡方值=54.393,P=0.000)和PseudoR2(0.123)看,模型拟合较优。另外,由于此Logistic回归中连续自变量较多,可以通过Hosmer & Lemeshow卡方值进行拟合优度判断,卡方值为7.472(sig=0.487),卡方值统计不显著,则模型拟合较优。

表9 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影响因素

续前表

(二)自选择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选择2011—2016年的样本数据,由于2011年存在自愿披露情况,且2012—2016年即便是强制性披露,根据Bedard和Graham(2011)[21]的研究,企业也存在自选择披露缺陷种类和严重性的问题。为控制企业的自选择偏差,借鉴刘运国等(2016)[28]、周美华等(2016)[29]的做法,选择“受到违规处罚”为内部控制缺陷的体现,由于该处罚行为并不由企业主观做出,故基本上不存在自选择问题。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缓解自选择偏差,加入逆米尔斯系数后对模型(1)~模型(6)重新进行检验,如表10所示,发现是否披露内控缺陷的自选择明显(模型(5)、模型(6)),而对特定类型缺陷的自选择不明显(如前4列对应收账款缺陷的披露),所有模型控制自选择问题后结论不变。

表10 控制自选择问题后各模型的回归结果

① 此处账户层和公司层缺陷均表现出强显著性,说明两类缺陷均对调整总资产收益率具有显著负效应;通过比较二者的标准化系数(账户层为-0.016,公司层为-0.054),同时对两变量的系数进行差异分析,F值为6.19(sig=0.013),系数差异显著,说明公司层对因变量的效应更大。同样地,账户层和公司层对调整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021和-0.063,系数差异F值为5.57(sig=0.018),同样验证了假设6。

续前表

七、结论

本文采用缺陷观度量内部控制质量,以应收账款资产周转率衡量运营效率,以资产保值程度(当年增加的坏账准备)衡量运营直接效果,以ROA、ROE值度量运营综合绩效,通过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数据,从应收账款控制缺陷和所有缺陷视角,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司运营目标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影响具体应收账款控制缺陷的因素。运用OLS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应收账款内部控制缺陷显著降低了应收账款周转率、影响保值程度,而其他类型缺陷不存在这种效应。(2)从内控缺陷性质来看,相对于账户层内控缺陷,公司层内控缺陷对运营目标影响更大。(3)不区分内控缺陷的类型,存在任何内控缺陷的公司的综合运营绩效显著低于无内控缺陷的公司,存在公司层缺陷的公司对综合运营绩效的影响显著大于存在账户层缺陷的公司;缓解自选择问题后,前述3项结论不变。(4)扩展研究发现,影响应收账款内控缺陷的主要因素包括应收账款流动资产占比、公司复杂性、审计师、资产收益率、规模和股权性质。上述结果从具体和一般两个层次验证了内部控制质量对运营直接效率效果和综合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并探寻了哪些公司更可能披露应收账款缺陷。

结论在一定程度上给公司管理者以启示:建立实施并提高全面内部控制的质量对公司运营管理目标的达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司层内控缺陷不易审计,管理当局应当更加关注具有普遍和更大负面效应的公司层缺陷;在管理当局披露的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应当区分披露账户层和公司层缺陷,方便进行深入的研究及引导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影响更大的公司层缺陷的整改上;当公司存在不同类型缺陷(如应收账款缺陷或其他缺陷)时,可以重点关注带来损失更大的内控缺陷,并且通过加强控制或修正影响该类缺陷的主要因素的管理控制,达到预防损失的作用。

猜你喜欢
坏账周转率账款
Q集团营运能力分析
我国银行应收账款管理研究——以A分行应收账款管理为例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应对民企应收账款上升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7:02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02
关于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
试论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财税月刊(2016年4期)2016-07-04 22:58:24
扒一扒 P2P坏账率五大猫腻
投资与理财(2016年2期)2016-02-04 19:41:32
巧用公式法计提坏账准备
财会学习(2016年16期)2016-01-01 10:04:54
西班牙考虑建“坏账银行”
环球时报(2012-02-10)2012-02-10 1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