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炜炜
数学是小学的一门必修课,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小学是学生的初级阶段,并且学生的群体特征主要表现为活泼、易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问题情境创设为切入点,来探讨提高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课堂效果的策略。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小学生无论哪方面的学习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薄弱阶段,如果在这个时候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指导,那么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新课改的浓烈氛围下,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开始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采用情境教学,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不仅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有效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措施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一、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有效问题提出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规范,为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和课堂有显著的成效,教师必须控制情境教学应用的范围。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在新课程的初期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而对新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引入。在新课程的初期,小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储备的知识和对有效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接纳新知识。但是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提出,必须要依据小学数学课堂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针对新课程的知识点产生问题,教师才能带领学生轻松进入新知识点的学习。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往往性格比较活泼,导致学习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缺乏专注力。为了提高课堂问题情境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增加其趣味性,以确保学生集中精力对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策略
(一)重视理论学习
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是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辅助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本末倒置。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明白有效问题情境教学的作用,简单地说,有效问题的提出就是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这种认知理念下,才能更好地运用有效问题的情境教学,真正高效运用问题,加强教学理论,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索新知。
(二)问题创设生活化
小学的数学知识整体来说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在教学上比较实用。这也为教师创造以生活为导向的问题局面提供了基础。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一些较为抽象问题的理解还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恰当地结合现实生活中小学生身边的例子,进行情境教学。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认识图形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什么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通过对概念的死记硬背,学生有可能会对这些图形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在意识上会比较模糊。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自己找出身边有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刚开始有的学生因区分不清,可能会犯错误,教师通过积极引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些图形。
(三)增强动手实践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教师选择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时,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使问题的创设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教学中,理论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小学生动手实践理解、记忆数学问题。例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老师在课前准备充足的平行四边形纸板,在课堂上将这些纸板分发给学生,让小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想办法怎样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反应情况,引导他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轻松地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底边乘以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可以牢牢地掌握新知识。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还能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新知识中,进行前后贯通。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需求。因此,问题情境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以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学,以此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