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贵州精准脱贫路径实践

2019-04-08 01:09梁吉平
北方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

梁吉平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省习水县整体开发利用诸类优势资源,利用资源间成片分布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实现了优势资源联动效应,使农民受益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脱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脱贫振兴的创新之路,对其他地区资源开发及精准脱贫路径选择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精准脱贫  习水经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精准脱贫是需要攻克的最后难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定性阶段,并最终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战略,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不同地域规划设计时,应尊重地区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多样化乡村振兴模式。贵州省贫困区域数量多历史久,精准脱贫任务重,其脱贫攻坚的顺利实施也关系着全国乡村振兴一盘棋的精心布局与决胜。习水县是贵州50个贫困县之一,经过24年(1994-2018年)艰苦奋斗,终于脱贫摘帽。在其脱帽致富之际,不妨将习水视为一只“待剖麻雀”,解剖麻雀般回顾检视贵州脱贫振兴之路,也为其他具有类似开发条件的区县或省份提供可借鉴经验。

一、贵州省习水县基本情况

习水位于贵州省北部,是贵州、四川、重庆结合区的枢纽地带,习水三岔河则是鸡鸣三省地区之一。习水县总面积3128平方公里,下辖4个街道、20个镇、2个乡,截至2015年,习水县总人口约746939人。习水县文化厚重,生态优良,但因其深处黔北山区,山脉纵横,交通不便,解放前还未能修通一条公路,农工文卫发展落后,受制于地理条件偏僻、有效资源利用不足、老百姓思想认识参差不齐等因素,历史落后局面积重难返,从1994年始,习水县即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二、贵州省习水县优势资源梳理与挖掘

习水历史悠久,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其主体核心地理区域未有较大改变,因而保存了比较完整且多样的各类生态资源,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及精准扶贫的深入进行,很多自然人文优势资源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资源,在经济建设中逐步开发利用,发挥其有效价值,成为全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源,也为贵州精准脱贫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一)农牧资源

贵州省习水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降水充沛,无严寒酷暑,境内大娄山系和习水河流域为其开展林牧养殖及渔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境内粮豆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资源丰富,其养殖业种植业结合优势符合现代有机农业产业标准。诸类丰富的农牧资源均可进行产业化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优势,为贵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原生态资源

贵州省习水县以山地环境为主,森林覆盖率低,气候优越,山清水秀,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且保存完好,境内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生态资源共同铸就了生态大区的地位,有利于生态旅游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境内原生态资源在地理上相连成片,有较强资源联动协作及成片开发效应,在资源开发上也具有天然优势。

(三)历史资源

贵州是我国南方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众多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习水在历史上不仅受到了不同封建王朝的文化影响,也在近现代经受了红色革命的洗礼,在多民族融合发展中,传承了灿烂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诸类历史资源都可以在新时期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成为丰富精神文化、传播贵州文明的重要名片。

(四)民俗资源

经过两千多年历史长河洗涤,鳛部、鳛国发展为习水县,并形成了现在汉族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生活现状,形成了习水特有的多彩民俗文化。民族村寨保存了其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文化,比较容易进行整体开发,是生态旅游推广中吸引游客的最大营销点。此外,习水在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各种特色村寨及古镇,为理解西南地区經济发展提供了特殊社会学案例,这类民俗资源也可以转化为旅游经济资源着力开发宣传。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优势资源开发实践

在新时期倡导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贵州农牧、生态、历史及民俗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经济发展宗旨,而且全面或整体开发利用诸类优势资源,利用资源间成片分布优势进行联合开发,实现优势资源联动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项目参与度,使得农民受益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走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脱贫振兴的创新之路,这也正是贵州省习水县精准脱贫的实践价值所在。习水经验所形成的“五新”思路,对其他地区资源开发及精准脱贫路径选择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文化扶志先行——扶贫宣传新思路

习水大部分地区处于山区,长久以来,交通不便、就业创收渠道少、农民收入单一,在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封闭保守的思想意识。特别是部分偏僻贫困村,一些困难群众由于条件限制、思维闭塞等原因形成了“无奈穷” “习惯穷”,还有部分群众在国家扶贫捐款资助后,形成了“靠等要”的“争当穷”错误思想。经过多年国家扶贫资助,大部分地区在扶贫政策、资金援助等支持下,已经脱离贫困,或者靠自身努力正在脱贫致富,而“无奈穷”“习惯穷”“争当穷”等困难群众多为精准脱贫需要攻坚的最大阻力。因此,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扶贫文化宣传正是习水县精准脱贫计划的第一步, 使“习惯穷”“争当穷”的错误思想转化为“要脱贫”“争脱贫”的积极心态。在党务工作扶贫宣传及政策引导下,还需要树立脱贫致富典型,让群众看到脱贫希望,收获致富果实,使群众关注脱贫,从脱贫中切实受益。脱贫惠民方面,习水的另一重要经验是在党政扶贫宣传同时引进第三方产业公司现身说法。企业先行展开产业建设试点,使群众通过劳动力、资本金甚至田地房产等入股分红,困难群众以多种形式逐步融入产业建设中,最后逐步纳入全部群众,形成农企联合精准脱贫的新动力。可以说,党务与企业双管齐下开展扶贫宣传,党务扶贫宣传提供脱贫政策保障,企业宣传现身说法实现农民受益,共同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项目的积极性。贫困群众首先在思想文化上觉醒,进而在心理上树立脱贫自信,才能打通脱贫心理阻遏,最终走出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的第一步。

(二)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居环境、产业投资环境新生态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居环境差,产业投资环境亦难出其右,所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两手抓,既要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又要完善产业投资配套设施建设,使得人民群众民生活得到切实改善,创新创业及产业投资获得良好的人文环境支撑,两种环境优化最终互相促进。贵州着力改善交通条件,为乡村建设及群众脱贫拓宽了增收致富道路,很多群众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优势从事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多种行业,既盘活优势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打通了黔货出山的创业增收之路。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后,乡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而产业投资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工业园区就近解决了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化难题,一改以往个体散户经营方式,采取“企业+贫困户”联结机制,订单解决贫困户所种植的农特产品,又通过产品深层加工及网络营销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以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带动了农民脱贫与乡村振兴。多家大型企业入驻可以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不仅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也为当地群众、返乡农民工、困难群众等实现就近就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农民与企业的双赢。可以发现,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人居环境及产业投资环境新生态,也开创了贵州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新局面。

(三)农旅联动——树立生态旅游新标杆

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及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活动,依托当地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可以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贵州习水的生态旅游产业具有多层次性,有依托良好自然生态资源打造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重要名片。此外,人文生态资源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除了保持并发展原有自然原生态旅游产业外,还注重将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结合进行连片整体开发,形成了多种旅游产业联动效应,树立了生态旅游的新标杆。当地政府深入挖掘当地苗族民俗资源,同时结合当地优良的自然生态,引入第三方旅游公司进行大健康旅游产业开发经营,形成了红苗文化展示、生态餐饮、精品民宿、农耕体验、生态种养殖等农旅一体化示范性项目。农旅联动的生态旅游运营模式对其他具有类似条件的区县有较大借鉴价值,特别是农民以土地、劳力、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农旅公司,最终可以获得劳务、资本或资产红利的运营模式,不仅可以就近解决村民就业,而且能够盘活农民土地、房屋等闲置资源,以村民入股形式与公司结成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农民与旅游公司联合协作的新型旅游产业,对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示范标杆作用。

(四)保护与开发并重——旅游资源整合新视角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态及社会有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这也正是西部生态旅游业“井喷式”发展的黄金契机。贵州是多民族大省,也是民俗资源大省,独特的自然地理区位使贵州保存了较多原生态民族文化,但民俗资源既要整合开发转化为经济增长源,又不能过度介入影响原住民生活,保护与开发并重则是最终破解之法。整合民俗资源并进行保护性开发,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较佳选择。以贵州习水土城古镇旅游为例,鳛国文化、商埠文化、酿酒文化、红色文化及特色村镇使土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土城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中,不仅注重有效利用,而且更注重保护性开发,使土城原生态古镇面貌得到了保护性建设,而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也在整合后得以重新焕发生机。通过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土城不仅保留了古城古朴原貌,而且形成了四渡赤水博物馆、宋窖博物馆、中国女红军博物馆、盐号陈列馆、十八帮文化陈列馆等数十个文化展览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各类特色旅游资源“优中配优”,使资源优势“优中更优”,在区域内实现了成片联动。游客可以在特定区域领略多种特色文化,使得土城古镇成为历史文化全域旅游的知名品牌,也展示了新时代旅游资源整合的新视角。

(五)傳承革命基因——把握红色旅游新趋势

中国近代革命史中,中国红军在贵州留下来不可磨灭的革命基因与精神财富,习水也成为中国革命发展史中的重要一环。贵州习水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早在2006年,习水县即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及贵州省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现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有助于践实并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文化阵线,团结党务领导干部,预防党内腐败,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红色旅游也是中国青少年加深了解中国革命发展史,理解新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也是近年来红色旅游备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当地政府依托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紧抓红色旅游兴盛的新趋势,形成了以四渡赤水纪念馆为龙头,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军总司令部遗址等为支撑的红色旅游群。每年四渡赤水纪念馆所在的土城古镇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红色旅游兴盛也带动了周围农民的特产销售创收及周边产品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已经成为贵州旅游发展与精准脱贫攻坚的红色引擎,开创了红色旅游资源带动多产业发展的联动增收致富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习水县人民政府.习水简介[EB/OL]. www.xsx.gov.cn.

[2]习水县人民政府.戴了24年的贫困县“帽子”,离摘掉只剩“最后一公里[EB/OL].http://www.xsx.gov.cn/xwzx/xsyw/201801/t20180116_2101317.html.

[3]邹洋、袁灏.大安轻工业园区:筑好“科技巢”引得“凤凰”来[EB/OL].http://www.xsx.gov.cn/xwzx/xsyw/201704/t20170412_1743526.html.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

[5]陈富强.习水红色旅游开发紧锣密鼓[N].贵州日报,2006-11-23.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民族所)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之主策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