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伟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是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及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阵地。确保其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对更有效地引导中小学生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树立起优良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提升其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等均存在关键意义。主要以某联盟区域为例,针对如何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科技课程建设与探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有关人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综合实践基地 科技课程建设
在开展实践教育的过程中,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实施有效的创新及科技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科技创造能力提升,对促进实践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某联盟区域及有关部门逐渐开始重视将充分发挥活动实效性以及促进场所能力提升作为基本目标,通过实施多种有效手段的方式,力求促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建设水平大幅度提升,对促进相应区域的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发展存在积极影响。
一、加大阵地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多种校外实践基地科技课程建设活动
某联盟区域教育系统包括5个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且均为独立建制,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所设置的课程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含社会生活实践、科技创新实践、劳动技术实践、工艺技术实践、国防教育实践等5大领域10个模块、28个主题,涉及真人cs、禁毒教育、木工、科学自由行等140多个活动项目,其中科技创新类项目有编程、激光雕刻、3D打印等约40余个项目。近年来,某联盟区域在加大校内综合实践课程教研及培训等方面研究的强度的同时,还发展眼光投放在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及管理上,尤其是将中小学生实践基地科技课程建设放到了首要位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新时代发展中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培养出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队伍”。在此背景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紧跟时代变化与发展需求,进行课程教学的深化改革。从娃娃抓起,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是学生认知科技创新重要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实验基地科技课程的建设则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可有效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与规划。与此同时,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来看,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好奇心、求知欲较强,是最具创新发展空间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对此,进行科技创新课程建设,将其与培养创新性实践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实施
(一)遵循科技课程建设指导原则,进行精品课程开发
科技课程建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与课程教学活动参与中,达到知行合一,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明确科技课程建设指导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科技课程建设核心目标,即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由于科技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长期工程,要想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需明确课程构成要素,包括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课时教学设计、核心教学问题、课程开展基本条件、学生学习档案、教学反思等。待掌握课程构成要素后,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在学校原有课程实践基础上,进行项目团队组建,构建合作共建机制,形成“项目带动、研究与实践结合、螺旋式提升”的课程建设模式,进行“情景素材”“能力发展”“问题驱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链、课程群构建。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与发展需求。
(二)合理创建培训机制,提升科技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积极建设一支管理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多功能专业科技教师队伍,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内容构建的实效性更为充分的发挥出来,确保操作的整体质量,推进实践基地及科技课程发展。基于此,该联盟区域积极进行了统筹规划操作,以促使各环节进程可以有效推进,且专門为教师建设了相应的科技课程资源分享平台。基于该区域教育厅的支持和鼓励,以2016年为起始,计划利用四年的时间,对所有教师实施高质量的培训教育操作,积极为各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创造各种类型的交流以及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于每年中的适当时间组建基于教育系统的科技骨干教师的培训,引导科技教师等亲自去到科技课程建设示范基地实施专题培训以及挂职锻炼操作。积极开展和组织多种类型的教师岗位培训活动。为促使该联盟区域各相关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积极打造一支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专业科技教师团队。经由有效开展教育系统科技教师基础能力测评及展示活动的方式,促使科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提升,使得区域内科技教育骨干力量得以壮大。将发展联盟作为主要基础,积极提升科技课程研究以及指导质量,以课程体系研究及课程目标系统化建设为基础,促使一线教师实施的环节指导操作具有多种个性服务作为支撑。
(三)积极创新应用方式,推进特色发展进程
在科技类课程建设过程中,为提升课程的可操作性,保持课程教学目标与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目标的一致性;为促进课程特色发展的同时,保持课程开发的可持续性与关联性,形成基于同一项目的科技类课程链,和基于同一平台的课程群,进行了课程开发方式的不断创新。建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体系建设以及管理文化等研发团队,将建立系统化的科技活动目标等作为主要的支撑动力,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及研究实效性,促使各一线教师在开展各种相关操作时具有更有利的服务作为支撑。此外,课程内容的多角度选择,围绕同一主题,如“知识科普”,从学生兴趣需求入手,进行关联内容设计,形成“我们的森林怎么了?”“如何保护濒危动物?”“太阳风暴”“如此的温室效应”等题材,待确定选题后,依据“选题认识——活动任务明确——观点探讨与呈现——团队合作——内容实践——成果形成——汇报总结”范式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内化、输出,进行情感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综合实践科技课程的建设及发展具有的意义及作用越来越重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持续地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诸多较为可观的效果,但未来的发展道路依旧很长,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积极提升各环节工作的创造性,以推进国家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江志利,冯俊涛,马志卿.“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8,(04) :29.
[2]崔德芹,王本刚,杨珊珊.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34) :215.
[3]云挺,徐逸卿,薛联凤.关于特色大学中科技英语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专业为例[J].学周刊,2018,(32) :23.
[4]康红兵.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要的普通高中特色课程——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7,(34)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