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由人文主义批评的特点及其适用的范围

2019-04-08 06:20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艺术史康德艺术作品

陈 慧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266100)

“自由人文主义批评”这一词大约出现于1970 年代。受后结构主义思潮以及一系列社会运动的影响,当时通常带有贬义色彩,它被认为是直至现代批评理论出现之前主导西方文学研究的一整套观念,从更狭义的角度来讲,自由人文主义批评则是指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由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利维斯、等人发起的一场文学运动,与其说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可说是对人类尊严的信念。

一、价值的评定

关于在伟大的艺术家中为什么很少有女性这一问题早在美国就有人质疑,如果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创造力,为什么还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哲学家或者作曲家?自从艺术史在西方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其叙述的角度就是西方白种男性的对人类艺术成就的叙述。林达诺克琳说,白种西方男性的观点无意识地被接受为‘艺术历史学史家的’观点。这种观点无论是在道德和价值立场上,还是从纯粹的知识史上考察都是不确切的,从古至今,对于有色人种这一词至今还存在,所以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中很少有黑人的出现,提到西方的大艺术家,大家第一个想到就是文艺复兴三杰、提香等人,不管是艺术作品的作者或者是绘画中的人物都很少有黑人,事实是,西方的艺术品里有很多有色人种,只不过这些作品没有被展出而已。

在西方只有上层人士能和艺术家们有更多的接触,同样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同样的现象,这是典型的“马太效应”。如在中国艺术史上,宋徽宗是一名艺术家皇帝,他以写实为主导思想,当时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写实”,而当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此时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在对艺术作品的评定中,人们一般会看自己认为优雅、美的作品。优雅一词虽然早就被人们用于艺术作品的描述中,但却一直是一个相对含糊的描述,更多时候仅是在程度上与“美”这个词进行一定区分。瓦萨里提出过一个新的评判艺术品的概念——优雅风格maniere,在英文中可翻译成style,但该词又比style 所译的风格有更为深刻的内涵。瓦萨里在《名人传》中也经常使用maniere 来解读画作,然而他并未对优雅进行一个明确的规定,但通过瓦萨里对作品作出不同的优雅的评判进行一个归纳统一,不难发现,如果美是一种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理性特质,优雅则着力于判断力。

二、单线传承史来思考经典

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确实是通过一定的传承来实现的,如中国书法界大家王羲之,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他儿子王献之其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而同样王氏家族中王珉和王珣也是大书法家。世人对王珉也许不太熟悉,但提起他的哥哥应该都很熟悉,那就是写出《伯远帖》的王珣。相传乾隆有过三件书法收藏: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王珣的《伯远帖》,乾隆觉得这三件东西都很稀有,于是把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三、形式美学的倾向

形式美学是对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有人将其同整个西方美学传统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这影响了我们对20 世纪西方形式美学更深入的理解。康德提出的“先验形式”概念,为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认为,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结合的产物,他只是纯粹的精神领域谈论形式问题。与此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美学是强调美和历史的内容,而在19 世纪也出现了另一种美学倾向——唯美主义,也就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自称来源于康德的“纯粹美”,其实是对康德的曲解,他无非是利用康德的权威,将艺术引向纯粹形式的追求罢了,在我们看来,唯美主义的真正思想根源并不是康德,而是非理性主义。通过西方形式美学发展史可知,历史与形式的关系始终是形式美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如果像结构主义那样一味研究形式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文学是人血,艺术是人的艺术,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脱离社会历史绝不可能写出活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也不会对文学艺术的规律进行完整的把握和透辟的分析。

猜你喜欢
艺术史康德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