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成 ,左明飞 ,姚 岚 ,温丽娟 ,沈建飞 ,张 娜 ,白 天
(1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影像科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2)
(2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2)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目前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后的常规影像检查为CT检查。CT检查中的增强CT检查技术,是指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1],血供丰富区域造影剂容易聚集,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间的密度差增加,从而提高病变显示率,相比于普通CT更能清晰的观察肺癌治疗后的大小、形态及血供等情况,从而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在PET-CT检查中,采用18F-FDG(2-氟-2脱氧-D-葡萄糖)显像剂,它是一种葡萄糖的类似物,恶性肿瘤细胞代谢旺盛、细胞增值加快,对葡萄糖的需求增加,因此18F-FDG可在高代谢部位、恶性肿瘤等处浓聚,通过检测18F-FDG的摄取可以判断病灶的生物活性与范围。本课题主要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后,增强CT检查与18F-FDG PET-CT检查对其放疗疗效的评估对比,从而分析两者的临床价值。
选取来我院放疗科就诊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40例,在放疗前行18F FDG PET/CT定位,放疗后行18F FDG PET/CT复查。两组均放疗3个月。最终诊断依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等综合判断为局部控制28例与局部失败12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影像医生与核医学医生共同阅片,记录增强CT检查数据及18F-FDG PET-CT检查所获得的数据。
1.2.118F-FDG PET-CT检查18F-FDG PET-CT检查所用仪器为联影PET-CT。患者检查前禁食6h,血糖<6mmol/L,肘正中静脉注射FDG 4.5MBq/kg,平静休息1小时,然后自颅顶至股骨上端首先行螺旋CT扫描再进行PET全身断层显像。数据经标准化后进行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经多层面、多幅成像与CT图像融合。由2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勾画肿瘤的感兴趣区(VOIs),获得两个SUVmax,取均值;并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学医师在PET/CT的CT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最大横径,取均值。根据结果做诊断,根据EORTC[3]标准,以SUVmax变化百分数≥25%分为18F-FDG PET-CT缓解组和18F-FDG PET-CT未缓解组,并与最终诊断比较。
1.2.2 增强CT检查 检查设备为飞利浦256iCT。患者平卧位,于吸气并屏气时由胸廓上界至肋膈平扫,参数为120kV,250mA,螺距1.5∶1,扫描长度300mm,矩阵512×512,层厚5~10mm,增强扫描使用碘海醇,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剂量为120ml,输注流率为3ml/s,延迟20 s开始扫描。测量病变的大小、外形、密度、周围组织情况及血供情况(CT值),根据结果做诊断,根据RECIST标准,以肿瘤最大横径变化百分数≥30%分为增强CT缓解组和增强CT未缓解组,并与最终诊断比较。
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表 18F-FDG PET-CT和增强CT与局部控制情况的关系
18F-FDG PET-CT的灵敏性82.1%(23/28),特异性75.0%(9/12),阳性预测值88.5%(23/26),准确性为80.0%(32/40)。增强CT的灵敏性为60.7%(17/28),特异性53.8%(7/13),阳性预测值73.9%(17/23),准确性为60.0%(24/40)。18F-FDG PET-CT的灵敏性与准确性均高于增强CT。
影像方法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增强CT技术临床上应用广泛,常用于肿瘤诊断及治疗后的评估。18F FDG PET/CT将代表肿瘤细胞代谢程度的SUVmax与肿瘤大小变化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了单独使用CT对于放疗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进一步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