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对比

2019-04-08 01:29姜海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病因

姜海龙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0006)

恶性梗阻性黄疸导致患者出现进行性加重黄疸,伴有体重减轻、极度消瘦、贫血、无力等,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需尽早诊断治疗[1]。如今影像学诊断技术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为提高诊断效率,应加强对更加高效诊断方式的研究[2]。为此,本次研究对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作为研究资料,共58例均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检查。其中男患者28例,女患者20例,年龄在20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05±3.94)岁,位置:远端胆总管23例,肝门部胆总管20例,近中段胆总管15例;病因:壶腹癌25例,胰头癌12例,胆管癌16例,胆囊癌5例。

1.2 检查方法

1.2.1 螺旋CT检查 选择飞利浦ingenuity128层螺旋CT进行检查,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从肝顶至十二指肠水平段下缘进行扫描,常规扫描后,再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1.5ml/kg,注射为2ml/s~3ml/s,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0.625mm,电压120kV,电流150mAs,矩阵 512×512。

1.2.2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 选择飞利浦3.0T Achieva全身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检查前需空腹6h~8h,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参数设置为轴位T1WI,T2WI,T2脂肪抑制,层厚7mm,间隔1mm,冠状位BTFE序列,层厚3mm,间隔1mm:3D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冠状位重T2薄层采集,100层~120层。

1.3 观察指标

两种检查方法获得影像资料均至少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进行诊断,且需统一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对于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是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定位及病因诊断分析

58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准确率均为10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表1可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病因诊断准确率89.66%显著高于螺旋CT的75.86%,P<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病因诊断分析[n(%)]

2.2 两组检查方法病变检出及误诊分析

分析表2可知,两组检查方法病变检出准确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例胆总管下段癌均被误诊为炎性狭窄,1例胆囊癌CT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例胰头癌患者CT未能定性。

表2 两组检查方法病变检出及误诊分析[n(%)]

3 讨论

梗阻性黄疸属于临床常见的病理状态,多认为由于肝外或肝内胆管部分或完全机械性梗阻引起,当发展至恶性程度,需重视快速检出及治疗[3]。螺旋CT具有操作简单、准确率高优势,利于尽早发现梗阻位置,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其存在误诊、漏诊及病因诊断不明弊端,如胆囊癌可能误诊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胰头癌无法定性等。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相对操作较为复杂,但其具有准确率高、病因明确等优势,尤其无需对比剂便可观察到靶器官与周围组织间的明显信号差异,获得准确的影像学依据[4]。而螺旋CT使用对比剂无法适用于碘剂过敏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定位、检出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病因诊断准确率89.66%显著高于螺旋CT75.86%,P<0.05,表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均具有较高的检出价值,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进一步明确病因,为诊断提供依据。而螺旋CT操作简单,快速检查,适用于急性患者。

综上所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与螺旋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均较高,需依据临床实际选择应用。

猜你喜欢
梗阻性黄疸病因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与健康人粪菌群的对比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电视的病因
输精管结扎致梗阻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28例临床报告)
新纤维化相关因子SFTPA2在梗阻性肾组织中表达及与肾纤维化之间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