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西域诗人散佚诗集考

2019-04-08 06:00
关键词:诗集诗人

李 军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北京 100875)

元诗的一个最大特色, 是各族群诗人与汉族诗人齐聚诗坛, 而来自西域的色目诗人是其中最抢眼的一支。 元人自己对此早有认识, 戴良在为丁鹤年诗集作序时, 就曾对这些“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色目子弟诗歌有所论列。 清代元诗整理和研究大家顾嗣立, 在《寒厅诗话》和《元诗选》萨都剌小传中对此有更为集中和深入的论述, 并通过编纂《元诗选》系列总集尽力搜辑这些诗人的诗集和散佚诗作。 延至20世纪,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元代西域人华化研究肇端于陈垣先生。 其后世纪之交杨镰、 萧启庆等人的西域诗人和多族士人圈研究, 以及众多学者的群体和个案研究, 是对这一主旨的发扬光大。 元代不同文化的交融, 各族群诗人特别是西域诗人的创作实绩, 共同营造了元代诗坛的繁荣局面, 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笔者根据《全元诗》诗人小传, 检出属于西域色目诗人有111位(凡标“蒙古色目人”者未算), 存诗4 021首, 占现存非汉族诗总数的三分之二(非汉族诗6 070首)。 西域诗人诗作数量如此之多, 但有诗集者自元代一直流传至今不超过10位。[注]分别是蒲寿宬、 马祖常、 萨都剌、 迺贤、 余阙、 王翰、 丁鹤年、 金元素、 偰逊。顾嗣立《元诗选》二、 三集和《补遗》中的西域诗人诗集也刚过两位数[注]分別是高克恭、 贯云石、 甘立、 释鲁山、 偰玉立、 偰哲笃、 雅琥、 昂吉、 伯颜子中、 买闾。, 但此类诗集大多是顾嗣立从各种元诗总集中辑出, 其流传脉络早已中断。 可以想见, 有相当数量的西域诗人诗集遭遇了散佚甚至片诗不存的厄运。 笔者在查阅元代文献时, 对此进行了留意和发掘, 发现确实有若干西域诗人的诗集(包括《元诗选》二、 三集自总集中辑录的诗人诗集)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踪迹, 比如《永乐大典》不少诗作即采自该类诗人的诗集, 说明其诗集永乐初尚存。 以下是本人对甘立、 观音奴、 刘沙剌班、 纳璘不花、 蒲仲昭、 普达世理、 沙可学、 张翔八位西域诗人散佚诗集和他们诗歌创作的考察。

1 甘允从诗

甘立, 字允从, 河西人, 入中原迁居陈留(今属河南)。 早年富才华, 元文宗天历年间辟为奎章阁照磨, 参与纂修《经世大典》, 因病离京。 至江南, 补行省掾。 不得意, 闭门读书著文, 学问大进。 后至元初北上大都[注]据陈旅《送甘允从甫北上序》(李修生主编. 全元文(第37册)[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1997-2005: 233), 甘立是得到中书左丞耿公赏识而北上的。 查《元史》卷一一三《宰相年表二》, 顺帝后至元元年十一月有耿焕拜中书左丞, 二年卸去, 改为侍御史( 宋濂, 等. 元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2842), 则甘立应是在此时北上大都。, 仕至中书检校。 据杨瑀《山居新语》卷三载, 柯九思、 甘立等三人“皆服防风通圣散, 每日须进一服以为常, 一日皆无病而卒”[1]226。 生平见《元诗选二集》己集《允从集》、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五、 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 382~383页。

甘立善诗文书法,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称其“才具秀拔, 亦善书札”[2]177。 与柯九思、 虞集、 柳贯、 陈旅、 薛玄、 唐棣、 张雨、 倪瓒、 顾瑛有交往唱和。 在南方, 曾参与杨维桢发起的《西湖竹枝词》的写作, 所咏仍是“河西女儿”。 天历二年(1329年), 朵儿只袭国王位, 前往辽东就国。 当时京城文臣多写诗赠别, 甘立亦参与, 作《朵儿只国王就国辽东》。 诗云:

奕世名王策骏功, 远分茅土镇辽东。 玉符金印传孙子, 铁券丹书誓始终。 沧海断霞通虎帐, 黑河飞雪暗琱弓。 莫忘圣武艰难日, 四杰从容陟降同。 四杰, 今四怯薛之祖。[3] 252

甘立对自己写文有台阁体之风很自负, 但杨维桢显然更欣赏他的古乐府诗。 《元诗选二集》己集甘立小传引杨维桢说法, 谓“允从平日学文, 自负为台阁体, 然理不胜才。 惟诗善炼饬, 脱去凡近, 其《夜乌啼曲》可配古乐府云”[4]896。 杨所云《夜乌啼曲》今存, 诗题名为《送客赋得城上乌》, 诗云:

月落城上楼, 乌啼楼上头。 一啼海色动, 再啼朝景浮。 马鸣黄金勒, 霜满翠羽裘。 乌啼在故处, 人生多去留。[3] 251

《永乐大典》收录甘立诗标引出自《甘允从诗》和《甘立诗》, 这应当是甘立诗集名, 后者或为省称。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集部别集类亦有著录:“甘允从诗, 名立, 陈留人。”[5]291顾嗣立《元诗选二集》己集收录甘立诗, 名《允从集》, 是顾氏从元诗总集中辑录[注]杨镰《全元诗》“甘立”小传云:“《元诗选》二集有甘立《允从集》, 录诗25首, 是顾嗣立自辑而成, 24首出于《元风雅》卷十七, 一首选自《西湖竹枝集》。”(第36册第250页), 集名也当为顾氏所起。

据《全元诗》, 甘立诗现存29首, 但有多首与其他诗人互见。 上面提到的送朵儿只国王就国一诗, 《元诗选》又见于李孝光、 陆友名下。[注]三诗分别收录于《元诗选二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戊集第631页、 己集第899页和《元诗选三集》庚集第518页。《全元诗》甘立、 陆友名下两见[注]陆友诗在《全元诗》第36册第187页。, 李孝光《东林废寺》诗后有按语, 云据文献来源暂作甘立诗。[注]《全元诗》第32册第399页, 所据文献为《元风雅》卷十七。早前有学者陈增杰校注《五峰集》, 将此诗归属李孝光作, 并有考辨, 认为李孝光得太平、 朵儿只两位丞相推荐, 征聘入京做官, 对二人有知遇之恩。 至正九年(1349年), “二相罢免, 朵儿只出居辽东, 其作送赠诗, 甚属合情合理”[6]419, 故将作诗时间定在至正九年, 著作权归李孝光。 并认为官奎章阁照磨和丞相掾属的甘立, 官阶位低, 且奎章阁后至元六年(1340年)被取消, 其时他是否在大都不能确定, 诗末两句又不像低层吏员口吻等等。 而陆友入朝时间不长, “所作的可能性更小”。 笔者同意陈书对陆友非作者的认定, 但对其否认甘立为作者, 则认为有必要再进行辨析。 陈书从李孝光和朵儿只二人关系着眼, 所言确实有道理。 但朵儿只袭王位就国不止一次, 而是两次, 一次在天历二年(1329年), 一次在至正九年(1349年)。 这就多了另一种可能, 即此诗也可能写于天历二年(1329年)朵儿只第一次就国时。 《元史》卷一三九 《朵儿只传》载, 朵儿只为木华黎六世孙, 脱脱子。 天历元年, 原袭王位的木华黎五世孙朵罗台参与两都之战, 被文宗处决。 天历二年(1329年), “朵儿只袭国王位, 扈跸上都, 诏便道至辽阳之国。” 后至元四年(1338年), 朵罗台弟乃蛮台贿赂太师伯颜, 得袭国王位, 元廷授朵儿只辽阳行省左丞相。 至正九年(1349年), 右丞相朵儿只、 左丞相太平受到脱脱排挤, 朵儿只“罢丞相位, 复为国王, 之国辽阳”[7]3351。 朵儿只这两次就国都有可能得到文臣赠诗, 据查《全元诗》, 与朵儿只就国有关的诗作还有虞集、 陈旅和迺贤的诗。[注]分别见《全元诗》第26册第80页《送国王朵而只之辽东》、 第35册第45页《送朵儿赤国王之国》(赤与只, 一声 之转)和第48册第36页《行路难》。迺贤诗《行路难》题下小注明确标明是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至正己丑夏, 右相朵儿只公拜国王, 就国辽东, 是日左相贺公亦左迁, 因感而作”[注]《全元诗》贺作“赞”, 误。 此据《元诗选初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戊集第1460页。[8] 36, 这似乎更坐实了“奕世”一诗的著作权当归李孝光。 但是无法绕开的是, 写有同样题目诗作的虞集和陈旅, 均早于至正九年(1349年)去世。 虞集卒于至正八年(1348年)[注]欧阳玄《元故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虞雍公神道碑》:“八年五月二十三日, 以疾薨于私第, 年七十又七。” 《全元文》第34册第654页。, 陈旅卒于至正二年(1342年)[注]吴师道《陈监丞安雅堂集序》:“至正二年七月某日, 国子监丞陈君旅众仲卒于京师。” 《全元文》第34册第104页。, 所以他们二人赠别国王的诗不可能写于至正九年, 而只能写于天历二年(1329年)。 朵儿只至治二年(1322年)授集贤学士, 陈旅诗首二句“集贤学士袭王封, 乔木扶疏故国中”[9] 45, 所咏即指此。 其次, 虞集诗有句“河山仍铁契, 宝玉右琱弓”[10] 80, 与甘诗“铁券丹书”“飞雪暗琱弓”等用词亦相似。 甘、 陈二诗用韵相同, 且均为七律, 三诗所表达的情绪氛围也近似, 故应是同时所作。 而迺贤诗不仅体裁不同, 情绪亦颇为低沉伤感, 且题目并无送别意, 更多的是个人感怀。 朵儿只至正四年(1344年)迁江浙行省左丞相, 三年后回到大都, 相继拜中书左丞相、 右丞相。 他为人谦厚, 处理政务宽纾得体, 稽古礼文, 举荐隐逸, 因而受到南方文人的拥戴。 至正九年(1349年)被迫离开政坛中枢, 自然让南方文人感到失望。 得到朵儿只恩遇的李孝光如果是在此时作诗送别, 与迺贤诗歌情调绝对不该如此不同。 综上可知, “奕世”一诗应是甘立所作。

2 观音奴新乐府

观音奴, 字志能, 又称观志能或观至能, 号刚斋。 西域唐兀人, 入中原徙居新州(今广东新兴)。 泰定四年(1327年)右榜进士, 任户部主事, 出为广西宪司经历。 为官以刚断见称, “或病其刚, 不宜于画诺, 遂敛裳去之”[11]404。 召拜应奉翰林文字, 仍保持刚毅品格, 遂以“刚”得名于时, 因以名斋。 后至元五年(1339年), 任南台御史。 累迁归德知府, 断狱有声, 廉明刚毅, 发擿如神。 升都水监。 卒年69岁。[注]此据《全元诗》第40册第422页“观音奴”小传。《元史》卷一九二、 《新元史》卷二二九有传。

观音奴擅诗, 有诗集《新乐府》, 收录古今体乐府絶句等数十首。 门人陈君章曾拿与虞集, 虞集作《跋陈君章所藏观志能新乐府引》, 认为“志气刚直者”如观志能, 作诗当“豪宕放旷”“愤疾感伤”, 虽非以往擅长乐府者, 但只要礼义由乎其中, 性情达乎其外, 所作即能返《大雅》之盛。 览观音奴乐府诸作, 可称“歌之善者”, 是以知“柔不如刚之达, 曲不如直之遂”[11]381。 对于观音奴的刚直, 虞集和许有壬分别有《刚斋说》和《刚斋铭》予以称颂。[注]分别见《全元文》第26册第404页、 第38册第286页。

观音奴曾与另一右榜进士燮元溥坐听虞集论诗至深夜, 虞集诗《重题环翠亭为李浩卿作》有句云:“亭深环翠烛光寒, 曾与诗人语夜阑。” 诗后有小注:“诗人谓燮元溥、 观志能两前进士也。”[10] 120则知观音奴曾亲聆虞集诗教。 观音奴与萨都剌为同榜进士, 二人又同为南台从事, 诗歌唱和颇多, 但仅见于萨都剌诗, 观音奴诗未见。 后至元三年(1337年)三月七日, 泰定四年榜进士中举十年后有十人齐聚大都南城, 时任照磨的观音奴参与聚会, 当时黄清老有诗《丁丑三月七日会同年于城南子期工部仲礼省郎世文编修文远照磨学升县尹子威主事克成秘书至能照磨子通编修凡十人二首》咏其事。[3] 177观音奴南台任职期满北还大都时, 释大訢、 李孝光均有诗送别。 转任归德知府时, 余阙亦写诗相送。 另外, 观音奴与张翥、 傅若金等人也有诗歌往来。

观音奴现存诗四首, 其《赈宁陵》一诗云:

春蚕老后麦秋前, 驰驿亲颁赈济钱。 属邑七城蒙惠泽, 饥民万口得生全。 荒村夜月闻舂杵, 破屋熏风见灶烟。 圣主仁慈恩似海, 更将差税免今年。[12] 423

宁陵为归德属邑, 北靠黄河, 经常遭受黄河决口之患。 此诗是观音奴任职归德知府赈济宁陵灾民时所作, 中间两联表现了诗人看到灾后重生、 万灶升烟的欣喜之情。 观音奴后升都水监, 这或许与他任职归德常要率众防治水患有关。

3 学斋吟稿

《学斋吟稿》为刘沙剌班的诗集。 刘沙剌班, 字伯温, 又称刘伯温, 西夏张掖(今属甘肃)人。 世家宿卫旧臣, 早年学于胡助。 天历二年(1329年)出任奎章阁供奉学士, 除山北廉访副使。 后至元六年(1340年), 官江浙行省郎中。 至正三年(1343年)任秘书卿, 参与修《金史》, 历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 至正五年(1345年), 任江西行省监察御史, 为虞集刻印《道园类稿》五十卷, 并请欧阳玄作序。 至正六年(1346年)夏离任, 赴河南。 延七年(1347年)八月, 拜陕西行台侍御史。 召为御史台侍御史。 至正十年(1350年), 奉旨降香南镇, 途径苏州晤郑元祐。 后官甘肃行中书省左丞。 生平行踪见虞集、 陈旅等人与沙剌班往来诗文, 尚衍斌《元史及西域史丛考》 55~68页有论及。

沙剌班在长安城东有别业, 建堂曰养正之堂。 堂之左有仁斋, 右有学斋。 有诗集《学斋吟稿》。 早年见朱熹言罗仲素清介絶俗, 即刻志欲学之, 故题其斋居名“学斋”, 并以名其诗集。 虞集作有《刘公伯温学斋吟稿序》, 称其诗“发感慨于情性之正, 存忧患于敦厚之言”, “体制音韵, 无愧盛唐”, 因“学者及门, 多请传诵。 自学校之近, 至山林之远, 皆愿见焉”[11] 130, 故让儿子翁归摹刻副本, 资以流传, 可见对其诗之肯定。

沙剌班曾将他人咏其学圃和离别送行所作编诗成卷。 在他长安城东别业的学斋之外, 有圃直其西北, 曰学圃。 其中杂植蔬果花木, 环屋东西引兴庆池之水, 分注于莲池, 用以灌溉。 其旁又作怀古台、 濯缨亭。 凡有四方宾客来, 登台而赋, 游圃而诗, 大篇短章, 更唱迭和。 沙剌班会粹成卷, 并请黄溍作序, 是为《学圃诗序》。 送行诗有两大卷, 一卷为沙剌班自中台出佐江浙省郎中时朝廷文臣所赋, 陈旅为作《江浙省郎中沙剌班伯温之官序》, 备言朝廷选任之专、 职事之难。 当时作诗者有吴师道。 另一卷则是其任职江西离别大都时朝廷文臣所赋, 王理(字伯循)作跋, 跋文今已不存。 沙剌班在江西将此送行诗卷拿与虞集, 虞集为作诗《题刘伯温行卷》, 诗序称王理跋文“具言述作之暇, 道西北形势、 古今之迹、 经览之壮, 有重会讲明之约”[11] 134, 可见送别诸诗之大略。

沙剌班擅诗文, 与虞集、 吴师道、 陈旅、 王理、 宋褧、 张雨等交好, 多有次韵酬唱。 但《学斋吟稿》早已佚失, 至今也未见只文片诗留存。 从他人诗文中可见沙剌班的作诗信息有: 曾作聚星楼诗、 洛阳怀古诗、 送王止善员外诗[注]分别见郑元祐《跋聚星楼卷后》、 陈基《跋学斋侍御张掖刘公洛阳怀古诗》、 虞集《次韵刘伯温送王止善员外诗四首》, 载《全元文》第38册第644页、 第50册第336页、 《全元诗》第26册第74页。, 以及上巳湖上道宫诗、 春游诗、 题襄阳官舍诗等。[注]分别见张雨次韵诗, 载《全元诗》第31册第373、 374、 406页。陈基夸赞沙剌班的《洛阳怀古诗》“为诗清新, 雅丽有则”[13] 336, 虞集则赞其诗“激清风于古道, 发大雅于儒林”[10] 74, 可见其所作以儒学为本, 遵循雅颂诗则, 多有古意。

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卷四集部别集类对其诗集有著录: 沙剌班: 学斋吟稿。 张掖人, 刘氏, 字伯温。[5]291

4 纳璘文璨诗

纳璘不花以儒学起家, 为官处处注意弘扬儒学。 初至盱眙, 询故老, 访遗俗, 劝农教化, 邑以大治。 后至元四年(1338年), 首捐俸五佰贯, 在盱眙县虎山建崇圣书院。 兴学重教, 制雅乐, 尊孔子, 士风大振。 同年进士张以宁次年过盱眙, 对其建学大加夸赞:“文灿之为政, 又能因山川之奇胜, 故孔太守之遗迹作为精舍, 欲与岳麓、 石鼓相雄伟, 匪规簿画者比。”[14] 459苏天爵持宪节巡行至此, 亦著文夸赞纳璘不花为宋代宁海军节度判官杜公佥事迁墓和兴建崇圣书院的义举。

纳璘不花存世仅有一诗, 是在盱眙县任上给余阙的答诗。 盱眙县南一里有虎山, 石润土美, 木茂泉洁, 有玻璃泉和濯缨亭, 诗人美之曰“第一山”, 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曾在此书“第一山”三大字。 纳璘不花劝学兴教, 捐俸倡率所建崇圣书院即在第一山半山上, 又称淮山书院。 书院九月建成, 十月六日, “泗州守帅邑官属, 行释奠礼”[16]137。 同月, 陈奎等人至第一山游玩, 特意提到纳琳文璨鼎建书院这一善举。 陈奎《第一山唱和诗序》云:

至元戊寅之孟冬, 山阳马仲良、 汝南陈天章、 大梁谢景阳同游, 适监邑高昌纳公鼎建淮山书院于上, 以为斯道倡。 观览之余, 非徒得山水之乐, 抑又喜夫监邑化民□德教也。 遂各书所述, 以纪此山之胜。”[17] 117

后至元三年(1337年)仍任泗州同知的余阙, 在当年十二月到治下盱眙县游第一山, 有诗题刻于第一山魁星亭下的秀岩上。 诗刻全文如下:

至□后丁丑十有二月十又九日, 监泗州斡赤、 同知余阙来游, 仓使孙□、 县典史王世荣从行。 赋诗: 第一山头云淡淡, 玻瓈泉上日晖晖。 太平官府元风景, 又向松间喝道归。[18]

丁丑为后至元三年(1337年)。 余阙将诗寄送纳璘[注]明弘治刻本柳瑛《(成化)中都志》卷八即直接将此诗题名为《第一山柬纳文粲》, 赠、 答二诗韵脚同。, 纳璘作《题第一山答余廷心》, 诗云:

一山松桧巢归鹤, 五塔香灯送落晖。 惟有玻瓈同我志, 闲来时复濯缨归。[12] 419

纳璘不花出任江浙行省都事、 湖广都事、 四川行省理问时, 分别有吴师道、 吴景奎、 梁寅赠诗送别。[注]分别见《全元诗》第32册第68页、 第36册第395页、 第44册第321页。 吴景奎诗题目作“奉送江省都事纳文郁除湖广”, 但诗中第二句“盱眙遗爱在甘棠”, 可证诗就是送别纳璘文璨的, 诗题中的“郁”为“璨”字之误。

5 蒲仲昭诗集

蒲仲昭, 宋末元初诗人蒲寿宬之孙。 其先西域人, 祖父蒲寿宬与蒲寿庚兄弟两人做生意至泉州, 遂定居于此, 是为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蒲仲昭与其祖一样, 致力于写诗, 与泉州诗人多有交往, 如陈旅、 阮信道、 王玄翰等, 蒲仲昭或师或友, 于诗艺大有长进。[注]见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六,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以宁曾为其诗集作序称:

余稡温陵诸诗, 得蒲仲昭氏, 叹其长于问学也。 蒲为泉故家, 自其祖心泉公已以故梅州守察宋国危, 遂隐身不出, 读书泉上, 遗诗若干卷。 宋尚书刘克庄所序者具在, 盖学有源委矣。 仲昭既世其业, 而游居于泉, 以诗鸣者陈众仲氏、 阮信道氏、 王玄翰氏, 或师或友, 皆熏其所长以自益, 故其诗视唐人盖善, 粹然无疵, 充而进之杜甫氏之域, 余见其亹亹乎维日未已也。 予有志乎诗, 而謭焉问学者也。 仲昭于予诗知最深, 喜最甚, 故其征予序其诗, 而予之序之也, 奚敢以浅言。[14] 490

与刘沙剌班一样, 蒲仲昭也未有一诗存世, 不过在他人诗文中尚可寻觅到其诗作信息。 释大圭有《哀阮信道诗》, 序云:“余欲作哀阮信道诗久矣, 竟不复能作。 而仲昭蒲君乃能作诗哀之, 且言其母老子幼而丧在殡者四年于兹, 是可哀者……余遂亦作哀阮诗, 次君韵。”[19] 349则知蒲仲昭在朋友去世后有诗哀悼, 诗韵据大圭诗可见。

6 普达世理诗集

普达世理(1308-?), 字原理, 自号安节先生, 高昌畏兀人。 原理, 又作元礼、 元理、 原礼。 元统元年(1333年)右榜进士。 《元统元年进士录》对其家世记载较详:

普达世理, 贯别失八里畏兀儿人氏, 居岳州[路]录事[司](今湖南岳阳市)。 字原理, 行三 , 年廿六, 十一月廿一日。 曾祖胜全。 祖忠胜都。 父善秉仁。 母畏兀氏、 孟氏。 重庆下。 兄纳失理, 进士。 娶未。 乡试湖广[第]三名。 会试[第]廿六名。 授常德路龙阳州判官。[20]64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载其事迹云:“至正间由进士拜监察御史, 佥江南湖北廉访司事。 时郡邑遭寇, 议行兵讨, 不果, 复还京师。 上书论事, 尝曰: ‘使民咸被国家之泽, 则吾之志愿毕矣。 ’未几, 授岭南参知政事。 兵溃之际, 兄弟皆被贼执而投之于水, 一门死者过半矣, 原礼终不以威武屈其志。 自号安节先生, 有诗集行于世。”[21]539《明史》卷一二四《伯颜子中传》一文末, 历数元亡时“守土臣仗节死”者, 普达世理在此应该有一席之地。 生平可参见《元统元年进士录》 《新元史》卷一二八、 [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六等。

史载其“有诗集行于世”, 今则未见一首存世。 仅从他人诗中可以了解到普达世理与朋友们的诗歌交往。 普达世理出京赴任南台监察御史时, 同年余阙有《送普原理之南台御史兼柬察士安》。 察士安即察伋, 塔塔儿人, 亦是元统元年进士。 余阙在诗中称赞二人“两帏犹可对, 二妙古难全”; “时应联骑出, 谁谓非神仙”[22] 258。 据此可知, 察伋此时也正任职南台御史, 普原理此去与察当为同官。 同年刘基离开大都时, 有诗《自都回至通州寄普达世理原理二首》。[注]除元统元年赴京应试外, 刘基于至正六年(1346年)亦曾赴大都, 作有《丙戌岁赴京师途中送徐明德归镇江》诗, 年底南归。 见《刘基集》附录四“刘基年表”, 浙江古籍出版社林家骊点校本1999年版第650页。 本诗或作于此时。 诗载《刘基集》第330页。诗中表达了与普达世理“念我同年友, 高谊薄九霄”的深厚情谊和“虽怀归乡欢, 复怆知己别”的惜别之意。[23]330普达世理由南台御史迁江浙行省都事时, 梁寅有诗饯别。 诗中赞其“位应郎官宿, 威余御史霜”, “凛凛科名重, 振振士气扬”, 并表达了“明年楚江上, 霄汉想鹓行”的期望。[22] 314

普达世理有文一篇《太平路儒学归田记》存世, 作于至正九年(1349年)五月, 时在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任上。 这是普达世理留存于世的仅有文字。

7 沙可学诗集

沙可学, 名哈珊沙, 字可学, 以沙为汉姓。 西域人, 徙居永嘉(今浙江温州)。 萧启庆从其名判断他是西域回回。[20]293至正二年(1342年)右榜进士, 曾任江浙行枢密院都事。 杨镰《全元诗》虽将哈珊沙与沙可学分列, 但认为二人“或是同一人”[24] 361。 其《元代文学编年史》“至正八年戊子”条、 萧启庆《元代进士辑考》, 则均将二人看作同一人。 哈珊沙可学生平见释来复《澹游集》 《静志居诗话》卷五、 《元诗选癸集》辛集上。

杨维桢有《送沙可学序》, 言朝廷某官到江浙行省考察挑选掾属之贤能者, “首得一人焉, 曰沙可学氏; 又得一人焉, 曰高则诚氏; 又得一人焉, 曰葛元哲氏。 三人者用而浙称治, 盖三人者, 天府登其乡书, 大廷崇其高等, 而拜进士出身, 赐任州理佐理之职者也”[25] 213。 可见沙可学娴习吏事, 颇著政声。

沙可学原有诗集, 《元诗选癸集》辛集上言其“诗集失传”[26]1154。 今存诗仅三首, 《全元诗》分列于哈珊沙与沙可学名下。 其《咏怀》二首云:

疏凿功成王气衰, 九重端拱尚无为。 贪天柄国忠良没, 巨敌临郊社稷危。 万里朔云沙漠漠, 六宫禁御草离离。 金舆玉辂无消息, 肠断西风白雁飞。

独上高城望远郊, 雁飞黄叶下萧萧。 天旋西极馀残照, 江涌狂波作暮潮。 尘世百年双鬓改, 乡关万里一身遥。 何由从猎滦河曲, 霜冷弓强铁马骄。[24] 361

朱彝尊认为沙可学仅存第一首诗, 谓“盖忆庚申君北狩而作, 首句指贾鲁挑河而言”[27]123。 庚申君指元顺帝。 整体来看, 二诗均为元亡后所作, 诗中充满了怀念旧朝、 繁华不再的哀感。

8 张雄飞诗集

张翔, 字雄飞, 河西唐兀人。 科举首科延祐二年(1315年)右榜进士。 任西台御史, 巡按巴蜀、 越嶲, 足迹遍及西南。 后至元元年(1335年), 移任南台御史, 巡行岭海, 穷极幽险。 次年, 进南台都事。 至元三年(1338年), 迁浙东肃政廉访司佥事。 后至元末, 又改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 《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四、 《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 375页有论及。

张翔有诗集, 《永乐大典》收录张翔诗标引出自《张雄飞诗》。 张翔赴任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时, 路过琅瓈山, 请居住于此的同年许有壬为其诗集作序, 时间在后至元五年冬到六年二月。[注]琅瓈山, 在今长沙县榔梨镇。 许有壬《先公祠祝文》:“维至元五年, 岁次己卯十二月乙酉朔, 越二十一 日乙巳, 孝子具位有壬敢昭告于显考具位府君: ……江夏家庙, 奉守有严, 惟是瓈江, 实我先公庐墓之地。 ……是以由鄂泝湘, 肃恭来省。” 《送马明初教授南归诗并序》中云:“后至元戊寅, 予得请归江夏别业。 明年冬, 游长沙。 明年(庚辰1340年)二月, 安仁马君明初来见于琅瓈山。 ……同游南岳, 更倡迭和, 遂同归江夏。 甫七日, 复参知政事命下, 以小儿累之, 又同北焉。” 分别见《全元文》第38册第508页、 《全元诗》第34册第313页。 又《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后至元六年)三月, 诏赐……中书参知政事许有壬上尊、 束帛。” 则张翔拜访许有壬只能是在后至元五年末至六年二月之间。许有壬序其诗集云:“唐兀氏张君雄飞, 首科右榜有闻者也。 不以一得为足, 益砺其学, 尤工于诗, 往往脍炙人口, 佳章奇句, 不可悉举。” “雄飞既砺其学, 而诗又其尤长者乎!移佥湖南, 过余琅瓈山中, 出其稿, 古律诗共若干首, 属序其端, 愚因得以悉其多也。” 并赞扬张翔“作邑而有惠, 佐台而有闻, 司宪而有为, 砺学又不已。 不独资以为诗, 将泽于道德仁义, 致其远者大者, 其可尚也哉”[15] 115!许有壬有诗《同年张雄飞佥事见访醉后作诗赠之》, 亦应作于此时。 诗中有句云:“四海同年几人在, 三湘春水片帆迟。”[28] 365此时距二人延祐二年(1315年)中举已过去二十多年, 时光荏苒, 故友难逢, 所以许有壬有此感慨。

张翔相继出任西台、 南台御史、 湖南道佥事, 足迹所到, 或险峻幽僻, 或蓊郁秀丽, “举在心目, 得江山之助”[15] 115, 故其诗多以山川古迹为题。 《华山二首》《洛阳怀古四首》数诗, 是诗人赴任西台御史时所作。 《碧鸡山》一首, 为巡行至云南所作。 《岳阳楼》《题杜子美坟》《耒阳怀古》《七星岩》诸诗, 是诗人赴岭南任上所作。 惜诗集已不存, 现仅存诗16首。 其中不乏题壁诗, 如备受杨慎激赏的《岳阳楼》, 是题于岳阳楼壁上。 还有诗题于宝鸡驿站墙壁上, 王沂《宝鸡县壁见张雄飞杜德常二御史诗》, 为后人留下了这一信息。 《洛阳怀古四首》诗末有小注:“元统三年岁次乙亥孟秋朔, 备员御史张翔雄飞留题。”[29] 253可认定亦是题壁诗。 因题于驿壁、 山石而不致湮没, 不能不说是诗人之幸。 《岳阳楼》一诗因杨慎标举而最为流传, 诗云:

楼上元龙气不除, 湖中范蠡意何如。 西风万里一黄鹄, 秋水半江双白鱼。 鼓瑟至今悲二女, 沉沙何处吊三闾。 朗吟仙子无人识, 骑鹤吹箫上碧虚。[29] 252

登楼题诗, 缅怀古人, 诗写得雄浑大气。 杨慎评云:“雄飞在元不著诗名, 然此诗实可传。 同时虞伯生、 范德机皆有岳阳楼诗, 远不及也, 故特表出之。”[30]743。 与张翔有诗歌来往的还有同年王沂和王弁, 张翔曾任监试官, 王沂有《试院中闻帘官张雄飞赋诗甚多分题得春草赋送孟功郎中使淮南》。 张翔任西台御史时, 曾与王弁(字君冕)唱和, 多年后诗寄王沂, 王沂有《次张雄飞王君冕倡和诗韵二首》和之。 任南台都事后, 王沂又有诗《寄南台张雄飞》, 首云“不见张都事, 诗名到处传”。 并夸赞他是“凤台天上客, 乌府幕中仙”[29] 104, 可知张翔早已诗名远播。

上述八位西域诗人均生活于元代中后期, 世事沧桑, 陵谷变迁, 他们的诗集未能留存下来。 但我们通过爬梳文献, 仍能寻觅到有关其诗集的宝贵信息和他们诗歌交往活动的点滴印迹。 结撰此文, 希望能对元人著述成就的认识与定位和元诗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不当之处, 敬希教正。

猜你喜欢
诗集诗人
诗集精选
最帅的诗人
诗集精选
“诗人”老爸
诗集精选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