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齐,张 朔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体育事业百废待兴,国家推出“举国体制”计划,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力量,集中全国财力、人力、物力为竞技体育发展保驾护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国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取得了金牌数第一、奖牌数第二的历史最好成绩,并打造了乒乓球、跳水、游泳、体操、羽毛球等多个优势项目,培养了许多优秀运动员。从基础薄弱到体育大国,“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原有“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要求,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即是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为提升成绩,运动员长期处于高强度训练中,缺乏再社会化必要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在高校扩招、就业门槛提高等社会背景下,人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运动员在训时的优秀成绩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许多运动员发出“退役即失业”的感叹。Veerle De Bosscher等人在研究中提到“国家对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支持是体育事业成功和青少年训练成功的关键因素。”[1]我国正处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做好退役优秀运动员再就业安置工作意义重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自主创业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选择,帮助有意愿、有能力创业的运动员开展创业活动,实现社会角色转变,成为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的新目标。
“退役”指运动员因身体、年龄等原因终止其所从事的体育事业。“优秀”指某一特征突出,表示好的意思,例如成绩好、品行好。在我国,优秀运动员一般指获得国家认定发放的一级以上等级证书的在编运动员[2]。据以上概念,本文将研究对象“退役优秀运动员”界定为曾经从事但现在已经终止体育事业的、在训时成绩优异且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成绩是竞技实力的最直观表现,美好的品质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内在条件,退役优秀运动员不仅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上进的拼搏精神。
2.2.1 “组织安置”和“入学深造”机会少
在市场主导的就业安置模式下,我国仍然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提供组织安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组织安置即政府部门直接为退役运动员安排工作岗位,主要是体育教师、教练员等与体育行业相关的职业。“入学深造”即运动员依据国家政策进入各级高校进行再教育活动。这类安置方式对运动员要求极高,选拔规则严格,主要适用于顶尖运动员。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我国大约有2/3退役运动员仍属于自主择业。
2.2.2 就业率低,就业口径窄,就业层次低
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2012-2014年三年间,选择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大部分处于打零工和闲置在家的状态,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2.2%[3]。黑龙江省2004-2014年十年间,退役田径运动员仅2005年、2009年、2013年没有待业运动员[4]。山东省退役运动员再就业时,教练员推荐工作占比最大,达32.3%,还有近20%运动员依赖父母和朋友安排工作,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就业意向为中小学教师、事业单位及健康场所管理等与体育行业相关的职业,仅有0.7%的运动员选择其他行业[5]。同样地,在对艺术体操类退役运动员进行职业选择调查时发现,42%的人选择教育科研行业,8%的人选择政府机关,还有一部分从事餐饮等技能要求低的行业[6]。总体来说,我国待业退役运动员数量多,运动员就业率低,就业思想闭塞,涉足领域少,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2.2.3 冷门项目运动员就业更困难
运动员在役时所从事项目会对其再就业产生影响,运动项目的普及度高、社会接受度高,运动员更易再就业,偏门项目运动员就业则更为困难[7]。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已经辐射我国各个年龄段人群的体育项目,专业指导人员需求旺盛,运动员退役后就有更多就业机会,而像举重、标枪、冰壶、蹦床等冷门项目,赛场之外基本没有市场,就业机会就明显减少。
要解决退役优秀运动员再就业问题,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再就业困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及报告进行整理,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突出因素。
2.3.1 运动员培养机制与人力资源市场脱轨
运动员进入专业运动队后属于封闭式管理,基本脱离了学校的系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环境和非体育圈同龄群体,导致了运动员的“孤岛期”[8]。在这一期间,运动员为提升竞技实力,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训练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相应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也比较缺乏,退役后再社会化过程充满挑战。另外,训练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运动员对于国家依赖性强,就业意识淡薄。史瑞应在调查山东省教练员及运动员对就业安置政策的了解情况时发现,对就业法规“很了解”的教练员比例仅有4.3%,运动员则仅有3.5%[5]。对于再就业问题的忽视导致运动员退役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节奏及要求,加剧了就业难题。
2.3.2 社会保障措施不完善
基于职业特征,运动员较普通民众具有特殊性,除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外,还需要涵盖就业安置、伤残医疗、退役补助金等问题的运动员特殊保障制度。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除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外,还有非常发达的体育保险业务,为不同项目和运动员推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保险险种,加之严格的政府监督,形成一套完整的退役运动员保障机制。在这些保障制度的维持下,运动员一时找不到工作也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平,有效地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再就业负担。为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我国在2002-2010年间共颁布了七项政策性指导文件,但是文件细节操作并不明确,监管制度也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3.3 运动员个人制约
除文化水平、人际关系及社会技能的限制,运动员还存在身心的双重阻碍。一方面,运动员职业生涯短,成为顶尖运动员压力大,持续地高强度训练容易使身体出现难以逆转的伤病。加之恢复时间长,治疗费用高,运动员再就业更加艰难。另一方面,运动员长期与社会分离,在训时深受教练员、领导和社会大众重视,自我满足感强烈,自然对退役后的就业岗位抱有较高期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遇挫后容易自怨自艾甚至一蹶不振。
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运动员自身再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其他从业人员就业,实现更高创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经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升级,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创业必将成为稳定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9]。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一大批退役优秀运动员加入到创业的行列。“吊环王子”陈一冰开发“型动体育”APP,提供在线体育教学与培训;伦敦奥运会男子双人10米跳台冠军张雁全成立“腾耀奥创”孵化中心,运用“科技+体育+金融”的思维打造针对运动员的产品,并利用孵化基地吸引其他运动员创业者;女排队长惠若琪创办女排发展基金,继续用体育服务社会。不难看出,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创业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辐射互联网、金融、慈善等多个领域,但他们大都以体育为依托,结合市场与自身优势进行延伸,体育行业仍然是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转型的第一选择。
2017年11月21日,冠军基金和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运动员创业现状与创业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线上调查了314名运动员,覆盖田径、自行车、击剑、举重、花样游泳等52个运动项目。调查对象中既有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级的运动员,也有在省级或者大学生比赛中取得过名次的运动员,覆盖范围较广。部分数据整理如下。
表1 调查对象学历状况
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总体较高,大多为本科及硕士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运动员占比仅2%。这反映了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普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摆脱了以往只有体育技巧的状况,知识积累有所提升。
表2 退役运动员创业现状
由表2可知,被调查者中部分为在训运动员,但退役运动员居多。针对已退役运动员,待业人数占比最大,选择创业的人数已超过岗位工作者,创业热情高涨。
表3 退役运动员目前正在创业的项目
由表3可知,运动员创业主要围绕体育产业,比例近75%,且传统体育产业占比大。在运动员未来期待的创业项目,体育培训与教育及健身休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新兴产业所占比例大幅提升。
此外,在运动员创业动机的调查中,提升自我价值和高收入是最主要因素,分别占81.21%和40.45%。在创业阻碍中,超过70%运动员表示受到专业知识、资金、社会关系的限制,有60%以上运动员表示受到政策限制。
总体而言,退役优秀运动员普遍存在较高的创业热情,创业目标感和荣誉感强,但个人、政策及社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意愿强烈是大力推进“以创业解决就业”策略的坚定基础,但创业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运动员需要从零开始,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本文在总结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从多角度对退役优秀运动员向体育行业创业转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创业过程中运动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与威胁,为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4.1.1 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坚强的精神品质
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对体育行业尤其是自己的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人脉,这是非体育专业创业者所不具备的条件。运动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相关的创业尝试,充分突出优势,迎合市场需求,寻求商机。创业是一个高风险投资,随时可能会出现棘手的问题,甚至创业失败。艰苦的训练生涯锻炼了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信念,当遇到困难时他们能勇敢面对,遇到风险时能坦然接受,在巨大的挑战中坚持下去。
4.1.2 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近年来媒体的广泛报道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多优秀运动员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这就为运动员积累了许多无形资产。一方面,优异的成绩和奋发向上的品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众起到激励作用,当运动员自主创业时,“明星效应”会作为一个正反馈影响运动员事业,人们对运动员个人的了解和欣赏会直接建立起对运动员所从事事业的信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看重运动员的社会号召力,会积极与他们合作,这就为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带来实力雄厚的合作伙伴。
4.2.1 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我国运动员入队年龄小,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长期的“体教分离”状态导致了运动员文化素质的欠缺。一项针对30位退役体操运动员的就业状况调查显示,阻碍运动员再就业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文化水平[10]。近年来,在运动员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退役优秀运动员开始呈现出高学历化,然而训练与学习难以兼顾,而且学校对于运动员成绩要求普遍较低,运动员“有学历,没能力”仍是普遍现象。创业过程繁琐复杂,运动员的知识水平可能会成为创业成功的限制条件。
4.2.2 社会技能缺乏
在长期的“举国体制”管理模式和“局部赶超、争光为先”的竞技体育发展思路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出现了“金牌至上”的问题。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管理者和教练员过度重视成绩,忽略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首先,隔行如隔山,运动员不熟悉商业运作,商业嗅觉不够灵敏,而且缺乏投资和团队管理经验,创业时容易判断失误。其次,运动员在训期间的相处对象主要是队友和教练,与陌生人接触机会少,逐渐形成较为被动的性格,在创业中遇到问题时难以主动去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
4.3.1 体育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稳步加快,国民健康、娱乐、休闲、体育需求快速提升,我国体育发展进入新时代。
2016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大力推进群众体育。我国人口多需求大,随着各类运动项目的普及,无论是健身培训、体育产品制造等传统行业,还是体育旅游、互联网体育等新兴领域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2%,至2020年达到3万亿元。未来8年,中国体育市场将全面进入竞技商业双创新的“新增长周期”,体育产业在2025年的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
4.3.2 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制度,极大地简化了企业注册登记手续。另外,国家正积极拓宽创业融资渠道。一方面,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针对不同情况还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另一方面,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赋予各级银行的信贷业务权限,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11]。针对退役运动员创业,国家体育总局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设立“中国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鼓励和资助退役运动员创业。此外,国家正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基地,退役优秀运动员可以借助创业孵化基地的场馆、市场、资本等资源,进行充分的学习和实践。
4.4.1 创业市场竞争激烈
2017年9月,《2016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发布,我国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创新25强的中高收入经济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全国近九成在校大学生具有创业意向,“海归”创业热潮持续高涨,返乡下乡创业也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一大批中央企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12]。创业热潮愈演愈烈,市场格局越来越复杂,创业项目越来越多元,传统创业思维模式受到冲击,如何把握时代脉搏,紧随市场需求战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赢得市场,是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的重要挑战。
4.4.2 创业资金短缺
一个成功的创业项目,从策划到启动,从维护到实现盈利,期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总体来说,我国创业资金来源已经比较丰富,但目前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积蓄和亲朋好友的投资,银行贷款和创业基金的使用比例很小。一方面,运动员对于社会创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参与到创业中来,国家必须持续发力,提供更多创业资金。
通过上文对退役优秀运动员向体育行业创业转型可行性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运动员自身优势与劣势并存,外部机遇与威胁同在。创业不是创业者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各方力量共同配合的结果,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协助。
5.1.1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以创业解决就业”策略不只是针对当前面临就业难题的运动员,而是面向退役优秀运动员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要想实现良性循环,必须保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现下退役优秀运动员滞留期不断延长,已经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新陈代谢”。因此,“以创业解决就业”策略的实施必须要以健康长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支撑,打造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新思路。
首先,科学选材。政府部门要提前做好选材培训工作,避免出现运动员训练项目安置不合理的情况。其次,注重运动员文化教育,积极搭建“训练馆学校”。运动员长期在训练馆训练,没有时间到学校接受教育,相关部门就应该转变思想,聘任高校教师来馆授课,让教育走进训练场。根据实际情况,为运动员制定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培训方案,将教育落实到运动员生活的每一天。再次,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教练员是运动员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指路人,应该承担起科学培养运动员的责任。政府部门应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将运动员的文化成绩、竞技成绩等内容纳入教练员考核项,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最后,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制度。一方面,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基础上搭建退役优秀运动员特殊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开展各类体育保险业务。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将就业指导融入到运动员的日常学习中,提高运动员就业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确保退役后能够尽快完成再社会化。
5.1.2 积极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完善法律监察制度,确保创业政策的落实
在社会创业中,孵化基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吸取成功经验,积极打造针对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创业孵化基地。第一,要加大创业教育培训力度。呼吁各地体育管理部门在孵化基地内设置咨询中心,聘请专业人员定期举办创业培训会,为退役运动员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分析等服务。同时可以通过举办“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大赛”等活动验收创业成果,大力宣传成功案例,发挥典型带头作用,激励更多运动员参与创业。第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投资促进型孵化基地的作用。运动员的创业资金来源少,主要是因为对于各项政策和融资流程不熟悉,创业基地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资金管理部门,负责引入并管理社会资金和运动员创业专项基金,运动员可直接通过该部门申请资金,由部门专业人员完成各方的协调工作,这样就避免了运动员自己东奔西走,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办事流程。
严格的监督是各项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政府部门要完善法律监察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实。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用户量大,相关部门可以组织搭建运动员线上创业交流平台,将政府、企业和运动员等组织联系起来,并融入政策咨询、资金引入和运动员反馈等综合性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工作的良性互动。
5.1.3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推动体育行业全面发展
基于竞技项目之间的差别,运动员自主创业机会也存在较大差距,政府机构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提供针对性方案,尤其要注重推广“冷门项目”,拉动市场需求。例如,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事业,制造冰雪专业运动员创业机遇。
首先,退役优秀运动员在创业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长期的训练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市场观察力。尼尔森发布的《2015年中国体育人群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体育人群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特征,他们生活品质要求高,消费能力也明显强于普通消费者。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民众消费思想有了较大变动,由早期的“低价”转为“高、精、尖”消费,运动员创业时应该把握好这样的市场趋势,结合自身特色,打造质量好、服务水平高的体育品牌。另外,退役优秀运动员应该提高自身主动性,要多关注创业新资讯,积极参与国家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多与专家学者交流,认真学习优秀的创业案例,汲取其他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自身的社会号召力,拓宽创业资金来源,吸引更多的投资。
社会力量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有各类体育组织、企业、媒体和专家学者。各类专家学者长期从事自己所处领域的研究,对于相关问题已经有非常透彻的理解,他们是退役运动员创业指导的权威力量,可以为运动员提供市场咨询、经验交流以及项目规划等帮助。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对退役优秀运动员的关注,大力支持好的创业项目,将雄厚的企业实力与运动员的专业能力相结合,实现双赢。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监督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创业政策,传播创业信息,积极开展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系列报道,提高社会曝光度。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的报道创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承担起媒体监督与反馈的责任。各类体育组织是社会力量的核心,应该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作用,积极引导建立并完善创业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起退役优秀运动员创业的一整套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