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审视与思考

2019-04-07 03:50何万丽马宝成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高职学校新时代

何万丽 马宝成

摘要:在高职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文章对公共基础课程面临的新形势、教学运行现状和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功能、目标做了重新认识和反思,从更新理念、构建体系、政策保障等方面对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做了重新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72-04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这个“新”,“新”在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起来、武装起来的时代新人;“新”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擁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这一思想和论断为新时代高职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根本方向。2019年以来,伴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为高职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办学方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抓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前,高职学校仍存在着“重专业课程、轻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在理念、认识、政策、经费、举措、研究等方面未得以充分重视和发展,致使公共基础课程自身发展及育人功能日益弱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应该起到什么作用,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认识;应当设置哪些、不设置哪些,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认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编排上相脱节;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沿袭学科思维和模式,缺乏自身的教学大纲指导,课程标准建设脱离实际和人才成长需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学习成长的平台和机会有限,激励机制缺失;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不强,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薄弱,学习、教学和研究的动力不足。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要“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体设计教学活动”,“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该意见的颁布,对规范和加强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明确了方向。课程育人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亟待加强和持续改进的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地带”。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举步维艰、现状堪忧,成为高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短板”和“弱项”。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向何处去?如何发展?如何体现出其在新时代立德树人使命中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及其功能与优势?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新时代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审视

高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承载着不同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育人功能,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在塑造、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品格养成和人性提升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强化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发展,能够加快提高青年学生的合作能力、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定位、功能和目标等问题的重新审视,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专业课、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和效应,在“拔节孕穗期”[3]的重要人生阶段,引领青年学生更加成熟、更快成长、更好成才成人。

(一)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定位问题

公共基础课程的定位,其实质在于解决“建什么样的公共基础课程、怎样建好公共基础课程”的问题。高职学校课程建设及课程体系构建与其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学校是一种跨界的类型教育层次,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质,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这就决定了高职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别性”和“特异性”。公共基础课程定位也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摸清生源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顺势而为,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尤其在“课程思政”的新要求下,要找准内容构建上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将自身知识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叉渗透、融合,进行一体化建设,推行一体化教学,这是新时代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这样的课程内容才具时代感,才是鲜活的,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功能问题

每门公共基础课程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功能,如何更好挖掘和发挥其功能,回馈于学生德能发展和能力提升,是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公共基础课程的功能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即基础功能、工具功能、文化功能、立德功能、育人功能和铸魂功能。前三项功能旨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和基础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新时代,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功能要聚焦立德、育人和铸魂。立德为先、育人为本、铸魂为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的根本在于铸魂,三者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的,是高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的重要指引。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骨子和血液、精神和魂魄里应当也必须流淌着新思想、主流意识和优秀文化的新鲜基因。如此,才能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目标问题

公共基础课程在建设和发展中应将大目标和小目标相结合,大目标在于立德树人,服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核心指向是育心、育智、育魂。小目标是打造高度契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适应青年学生成才成长需求的“金课”。按照“课程思政”的总要求,以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养目标”这三个维度,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思想论、方法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课程设计、课堂组织的全过程各环节。课程教学的立足点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5];切入点是研究授课对象、持续把握学情,不断反思教情,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放在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6]上,使爱党爱国、齐家为民、敬业爱岗、向善求新、崇德求真、清廉正派、笃实担当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人生底色,使其人生画色充满正精神、正能量、正风气。

三、新时代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发展的思考

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要立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之需,注重将“所需”“所盼”“所能”三者结合起来,注重将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政治觉悟、人格境界、思想品质以及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统筹协调起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落地,形成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强大合力。建好、用好新时代公共基础课程,重点要在观念转变、体系构建、政策支持三个方面用力,特别要在“做实”上想法子、见行动、出实效。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共识

一门课程、一类课程的改革与建設,首要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只要跳出旧的藩篱,打破定势,破除陈规,立足新起点,重新审视和看待,方可摸索出新的出路。

1.学校层面,应改变“重技能培养、轻素养培育”“重专业课程、轻公共基础课程”“重专业教师、轻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发展观念和工作思路,提高认识,树立课程改革与建设“一盘棋”思想,将专业课、思政课、公共基础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和发展的平台、空间。

2.教学管理层面,作为教学制度建设和教学管理的“桥梁纽带”,其工作思路和方式要下沉,要有全局导向和统筹谋划,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当前,青年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思想水平、人文素养、职业精神的转型期和培育期,也是打磨和形成的关键期。教学管理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中,要有规划性和前瞻性,合理设计,优化编排,强化督导。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层面,首先具体负责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单位,要有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危机感,找准问题,摒弃“等靠”“观望”“犹疑”“畏难”乃至“不作为”的思想,勇做课程改革的搏击者和推动者,带领教师团队改变现状,使公共基础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多想想、多发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应该怎么做?”“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要树立自信,要自我革新,要跟上大势,拥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人生境界,学习新时代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建设新时代公共基础“精品”课程,使青年学生获得更大认同和受益,使教师自身切实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和力量。

(二)构建体系,拓展空间,建优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资源

课程改革和建设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类型化”“职业性”的特质,树立“大课程观”,建强建优各类课程教学资源,延伸课程教学空间,为青年学生“处处学、时时学”“能学、好学”提供平台和空间。

1.构建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课程体系。如,以人文素养课程为例,可以“人文素养基础课+人文素养核心课+人文素养提升课”的路径建设,以突出实践和应用为导向,基于职业活动过程或社会活动过程重构教学内容,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方式来设置课程。可将写作类、口才类、交际类课程作为人文素养基础课开设,《大学语文》《文学欣赏》作为人文素养核心课程开设,人文素养提升课可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

2.打造公共基础课程“大课堂”,拓展和延伸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空间,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校内+校外+网络”协同育人模式。第一课堂指传统课堂,重在改进教学角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内容,突出一个“学”字,让学生感觉学的东西有用。第二课堂指校园活动课堂,设立“国学讲堂”或“文化论坛”或“朗读者”等专门场所,定期举办演讲、朗诵、书法、征文、专题讲座等活动,突出一个“动”字,让学生动起来。第三课堂指社会实践活动课堂,带动学生进社区,访敬老院等,传递和增强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突出一个“走”字,让学生走出去。第四课堂指网络课堂。重视和加强新时代网络课程、网络课堂建设,运用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载体和资源,突出一个“活”字,把学生从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中“抢救”出来,把学生从海量的网络小说、影视剧中“解脱”出来,将美丽青春奋斗在学习充电和自我修身上。

(三)优化机制,倾斜支持,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新路

但凡改革和建设,都离不开机制保障、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和项目带动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同样如此。

1.优化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下放办学自主权。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为提高管理效能和办学效益,推行“扁平化管理”,转设“校、院二级管理模式”,将原来的专业系逐步升格为二级学院,下移管理重心、下放办学自主权。随着“双高计划”的实施,应适时考虑将高职院校负责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单位向二级学院转变。在保持自身发展规律和特质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一流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成立“通识教育学院”,整合现有公共基础课程资源,建立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从事通识课程教育的专门机构。

2.强化制度建设,优化制度安排,为通识教育发展保驾护航。研究制定《关于发展通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系列制度,明确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向通识教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优质发展的指导思想、组织机构、建设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

3.加大经费投入,注重项目拉动,使通识教育跟上整体发展步伐。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课程未形成体系化,发展不充分是其显著特征。新时代,发展通识教育,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革新,需上升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协同推进。通识教育创新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和项目带动。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内培外引、信息技术、项目安排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推动通识课及教师更加紧密、更加深度地融入学校总体发展方略,真正肩负起“课程思政”背景下铸魂育人新使命。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唯有通过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和“学”为过程,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全面而有效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切实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育人功能,使公共基础课教师“动”起来,使青年学生“学”起来,使课堂有活力有生机,走出新时代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发展新路,助推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2017-10-27/2019-04-15.

[2][6]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08/2019-4-15.

责任编辑:王新国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t is urgent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orient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operation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re-recognizes and rethinks the orientation, function and goals of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and re-examines and reconsiders the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from the aspects of renewing the concepts, building the system and setting up policy guarantees.

Key words: new era;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ublic basic courses

猜你喜欢
高职学校新时代
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职校数学课堂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钢琴二重奏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式探究
高职学校班主任管理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