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瑜琳
教学改革的春风,使很多老师形成了“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学观念。然而由于长期形成的教学习惯,课堂中教课文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本以“导入——自读课文——字词检查——文脉梳理”展开,字词教学缺乏设计,有时同一个词语甚至出现在不同年级的课堂上;文脉梳理几乎都是以“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三步走。
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再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才会有效。第一教时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觉得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下面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教时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实践。
原先教案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检查预习,交流《史记》和司马迁资料。”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三年段的目标“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来审视这一教学设计,交流资料的环节易成为简单的散点的汇报,学生成为网络或者书籍的搬运工。如何“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所以我修改了这一环节教学内容,把它变成了这样三个部分:
(1)你知道《史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吗?学生交流收集资料。
(2)出示老师整理资料,默读,思考老师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史记》?
(3)预习课文,快速浏览,找出课文中介绍史记的段落。看看课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史记》的?
在交流资料环节中对学生收集的资料从寻找的角度进行点评,再出示老师整理后的《史记》资料,这样就为学生的收集信息提供了范例,达到“根据需要”进行信息收集的目的。接着又回到文本,了解文本介绍《史记》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对《史记》的了解变得立体丰满,为第二教时的学习做了铺垫。
第三年段的目标还提到要“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而本篇教材的四个自然段暗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用作小标题概括训练比较合适。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小标题串联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指导。
在出示相关字词检查初读效果部分,我起初设计了渗透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换词理解“修史”“游历”“专心致志”“克制”;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借助文章《汉字的变迁》理解“隶字”。而对于五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修史”“游历”“专心致志”“克制”这些词语不存在理解难度,字词检查应放在更有教学价值的词语上。“飞来横祸”“酷刑”的理解与文章主旨关系密切,需要反馈,为第二教时的学习铺垫。“隶字”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词语教学可作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内容改成:
(1)正音:重点指导“横”,第四声。横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2)释意:酷刑——理解“酷”的意思。
隶字——学生交流。出示字贴,通过猜一猜小结隶字的特点。
1.以前笔者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过小标题概括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在用词的准确性上还有待提升。而这篇课文写法上有一大特色:通过数字和精准的描写表现人物特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确妥帖本就是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环节:
(1)指名四位同学分小节来朗读课文。
①学生评读。②在发下的纸上写出你概括的小标题。
(2)展示台交流比较。
(3)学习用小标题串联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试上过程中,笔者根据同学的发言,教给了“摘录关键词,提炼关键词”的概括策略,并及时在其他的小标题概括中进行实践,将方法进一步转化成学生的能力。
但同样是这一环节,比较小标题差异时,不可避免地辨析了“嘱咐”与“嘱托”,“游历”与“游览”的不同,这与下一环节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形成了交叉,造成了教学环节的重复。
2.面对课堂教学中新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反思,觉得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精确妥帖与小标题概括时炼字的要求有一致性,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整合。于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三次修改,将前两个小标题的概括与段落教学结合起来:
(1)分小节来朗读课文。
①学生评读。②在发下的纸上写出概括的小标题。
(2)展示台交流比较。交流第一个小标题。
(3)相机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自读第一小节。交流(a家乡环境的影响。B英雄故事的影响。C父亲的影响)
②提炼关键词——能提炼一个小标题将三个方面的影响都概括其中吗?老师提供词语——自幼熏陶。
③归纳方法——在概括文章小标题时,有的可以直接从课文里摘录,像这样涉及到几个方面内容时,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提炼一下。
(4)根据刚才探讨的方法,评价下面三组小标题。小组讨论一下。交流第二个小标题辨析——“嘱托”与“嘱咐”。
(5)相机学习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明确父亲嘱托内容。
②场景设计,反复引读父亲的嘱托,感受“嘱托”的准确。
其实,无论是第一教时还是第二教时,我们都应该从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角度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都应该做这样的思考:课程标准规定这个年段的学生应具备哪些阅读能力?这篇课文适合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阅读能力?我怎样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只有不断地追问,我们才能根据课程标准、文本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对阅读教学内容作出合适的选择,在阅读教学中凸现阅读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