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飞
初次接触“议题式教学”的概念,感觉与印象中的“一例到底”式的情境教学无异。但在深入学习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看过专家的解读之后发现二者还是有实质性的区别。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学习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化知识的记忆为能力的培养,在互动思辨中探究、在公共参与中实践,促使其主动关心、深入思考、辩证对待、合理有序地解决议题。
设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下的实践活动搜集国际关系的相关资料,自觉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领悟到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是国家利益,通过课堂设计的议题及辩论交流激发起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谈到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学生了解较多的就是中美和中日之间的关系。考虑到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背景材料过于宽泛,学生课下的调查难度会加大,所以就将问题缩小到一个具体案例,课下搜集资料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确定了通过中美在南海海域的相关冲突折射中美两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表现出的国家利益之上的行为。中美在南海问题的冲突主要就是围绕美国军舰屡次在中国南海相关海域巡航和中国强烈反对美国的巡航行为,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都在坚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这两种主张是否都正确?我们又该如何评价中美在冲突中所表现出的利益至上行为呢?
经过推敲,发现这个疑问完全可以贯穿课堂始终,一方面回答了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材料表达出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主张和举措。所以确定了这节课的中心议题:如何理解中美双方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的利益至上行为。要解决这个议题的任务,必须对背景材料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在这里就设计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资料搜集——借助多种工具,搜集中美双方在南海问题上的行为和主张,对于感兴趣的事例,进一步了解它的前因后果。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考虑到中心议题具有非常大的涵盖性,学生解决起来可能有困难,所以需要将中心议题,具体分成一个个子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构建起知识的内在逻辑。
子议题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情境材料的内在逻辑性,还要直面教材的重难点知识,做到为知识服务。子课题的设计要尽量具有活动性、思辨性,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欲望。在中心议题的引领下,第一个子议题就围绕国家利益至上的行为是否有对错之分展开。因为发现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会有疑问,他们的疑问恰好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所以不妨直接拿到课堂上来解决。
有了足够的准备工作,学生的辩论也异常精彩。通过辩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双方都站在自己国家立场上看问题、解决问题,都在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正因为南海问题上利益的对立,导致双方的冲突与矛盾,但不同的是,美国的巡航行为没有履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义务,也侵犯了我国的独立权、管辖权等权利,所以美国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引入社会真实议题,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引领学生直面争议,为解决问题进行全面且理性的思考及分析,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自主理解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核心素养也逐渐形成。
在辩论中认识到我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了损害,下一步学生的直接反应就是要坚决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为此又选了一段极具挑衅性的新闻摘要:美国近日又在南海耀武扬威,并理直气壮地表示这仅仅是个开始。作为下一个子议题的情景材料,材料与前一子议题相承接,整节课的背景资料浑然一体,合乎逻辑。解决这一子议题任务的活动依然要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模拟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作为各国媒体记者或者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美国的嚣张行为,各方记者可能关心什么问题,外交部发言人该如何应答。问题的复杂性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可能还会涉及其他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课前的实践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交换各自的观点,在交流中充实自己。而外交部发言人的最终表现更集中反映出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兴趣,这种在思辨中探究,参与中实践的方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总之,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探究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知识记忆为能力培养,让学生向真实社会学习,在互动思辨中探究、在公共参与中实践,促使其主动关心、深入思考、辩证对待、合理有序地解决议题,变认知为认同,提高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