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配角。学本课堂的价值就在于准确定位课堂舞台的角色地位,倡导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导”,成就学生的“学”。从教学形式上呈现出教师关注学生“交流课堂”“互动课堂”“合作课堂”“生态课堂”等学习过程,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的融合下,时间、空间、机会等都归属于学生,在教师的诱导、引导、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觉、自主学习,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学本课堂中对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是如何精心地“讲”、巧妙地“教”,而是在于教师是否能结合教学内容大胆地引导、放手让学生充分“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操作、猜想等自学探究的机会和体验过程。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教师仅仅是引导者、领航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建立学习型小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自学活动,并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学水平,每组的成员是教师精心安排的。根据学生整体素质的差异,将班级内所有学生划分为整体素质基本均等的若干小组,每组有6名学生(因为我们这里都是大班额班级),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参与者、管理者,其中负责学习的组长主要职责就是引导本组学生开展自学、讨论等,安排组内成员轮流交流等。在平时学习中,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应掌握的知识,还要关心和帮助其他组内成员获得成功,这样既便于教师管理,又便于学生自我管理,并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内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小组之间要有竞争,组内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师生共同制定的班级纪律,人人要遵守,人人要做到。每天小组得分情况都有记录,一周一总结,一评比,评出周冠军。每个月一评比,评出月冠军。学期末还要评比,评出学期冠军。每种级别的冠军都有不同的奖励。小组内的评比是你的号假如排在后面,可以通过努力,为自己争取到前面的号码。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使每位学生都能进入良性的循环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开展前置性学习,首先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充分利用课本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一编写特点,提前将学习内容告诉学生,设计回顾旧知识的习题和预习新知的习题,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出多层次的练习,供学生有选择性的习作,将每天的复习性作业变为预习性作业。前置性学习时,不仅要求学生弄懂课本知识“是什么”,更主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是这样”的道理,尤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讨论的目的是通过相互交流、合作、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全面地学到新知,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讨论时,应充分发挥组长的权力,主持讨论工作。(1)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2)不同的意见进行再次讨论,如若不能得出结果,可暂停讨论,由组长汇报给教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共同研究。(3)小组成员也可自己讨论出结果,达成共识,由组长或其他成员轮流汇报。最后,全班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能力与知识的提高。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学习的主要条件。试想,一个人在不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会学到什么呢?而这种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因此,首先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氛围,教师自身的魅力要充分施展,语言可幽默风趣,语调可抑扬顿挫,让学生消除紧张,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与气氛是高质量学习的有力保证,它对学生的学习有深刻的影响。教师要对所有孩子的见解感兴趣,尽管有的学生不能用准确或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想法,教师也应用表情、眼神、语言等来鼓励学生。
在讨论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做好引导。汇报时,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到焦点问题,并随时加以引导,使问题明朗,使讨论深入。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做好总结,全面评价各组的讨论情况。如:是否会倾听,是否会合作,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必要时还可以引用学生的典型语言,也可说说教师本人所受到的启发,教师所没有想到之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有所收获,讨论才有所价值,实现教学相长。
探究学习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进行自学,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学生的学习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由于学本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在学习中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倾听同学的发言,有疑问敢于在小组内乃至全班提出,乐于与学生、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