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成
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让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学生获得的成绩,而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这时高中数学教师就需要走上不断创新的教学之路。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创新的产物,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让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更具效率。
1.学生主体性原则。从本质上来讲,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知识的构建过程。他们只有以其自身的经验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进而对其进行应用。这就是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2.教师主导性原则。在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教师主导性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由于初次接触新知识,他们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教师置之不理,学生的探究效率肯定无法得到提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探究。
3.教学开放性原则。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遵循教学开放性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正确与否,这种创新的思维才是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收获的最宝贵财富,能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进行科学分组,构建探究模式。《学记》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尤其是高中数学这个抽象复杂的学科,学生独自进行探究最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白白浪费时间。因而在探究式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进而构建起探究模式。什么才称得上是科学的分组呢?教师需要将学习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组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小组探究活动的正常运转。例如:笔者在进行《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之前就会组织学生进行该节知识的预习,然后再结合习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笔者会按照检测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和及格三个层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会按照一个优秀、一个良好和两个及格的标准让学生自由选择分组。这种在一定限度内给学生自主权利的分组方式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更加浓厚。接下来笔者就会按照分组的数量准备抽签的纸条,抽到同一数字的两个小组保持竞争的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呈现出跃跃欲试的状态,笔者就可以在此时进行接下来的教学。
2.进行情境创设,呈现探究任务。当教师组建起探究小组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呈现探究任务。这个步骤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如果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呈现,学生的探究兴趣难免会大打折扣。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生动情境的创设,让他们从中寻求探究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开始了竞争,教师可以对成功猜测出探究任务的小组进行奖励。例如:在《变化率与导数》这一节探究任务的呈现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如下两组生活情境:(1)对同一件商品进行经营,甲挣到10 万元,乙挣到2 万元。(2)对同一件商品进行经营,甲用5年挣到10万元,乙用5 个月挣到2 万元。接下来笔者就让学生针对这两组生活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猜测此次的探究任务。这时学生就会议论纷纷,有的说:“老师,这是让我们对这两种情况进行对比吗?”有的说:“老师,这是让我们选择一个人进行投资吗?”等,他们的探究欲望也在这一过程中变得愈加浓厚。最后笔者给出明确的探究任务:探究导数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3.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探究效率。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因为对于知识的生疏而走上错误的探究道路。这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他们精心设计问题,进而为其点明探究的方向,提高他们探究的效率。除此之外,问题是点燃学生思考的导火索,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思考。教师所展现的问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生进行“双曲线标准方程”这一知识点的探究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现有的椭圆知识基础,为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回忆椭圆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2)你们认为双曲线与椭圆之间存在着哪些异同点;(3)双曲线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会与椭圆一样吗?进而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指向类比。当学生找准方向之后,他们就能够有效提高自己的探究效率。在此过程中,笔者同样采取了竞争手段,在有限的探究时间内,最接近正确答案的那一组获得胜利。这样一来,好胜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地在笔者规定的探究时间内对笔者设计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沿着这一方向展开探究。
学无止境,高中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未来在数学上有更好的发展,就不能只注重于知识的传输,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而高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将之贯彻落实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