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庆
在对高中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总结当前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本文从注重自主探究、注重课后自主练习、注重课前预习、注重实验教学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要做好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其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过于枯燥,其课堂气氛也过于严肃,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也不利于课堂创新氛围的构建,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不足。其次,学生普遍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给创新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再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不到启发。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注重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提升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它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思考。目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还是以“导学法”为主,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而侧重于“引导”。而过多的引导让教师变成课堂的“主体”,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是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主要时间,也是学生掌握和学习知识的主要时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地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并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指导,让学生通过创新既能够掌握具体的知识,又能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化学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生化学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课后对相关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很难做到对知识的强化练习,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外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进行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练习消化和吸收已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实效性,促进化学学习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进行详细的讲授,并在讲授的过程中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文中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学习重点。然后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同时要求学生把不懂的部分记录下来,并及时向教师询问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自主练习。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学生查阅书籍或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实现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在课前可以进行一些演示性的实验,向学生展示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些直观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课程的趣味性,以及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例如: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对教材中所讲的化学现象,以及这个现象产生的原理、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化学现象归纳了哪些化学概念和规律,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同时要求学生通过预习了解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归纳出自己不懂或不能理解的问题,并把这些不懂的问题进行记录,便于学生上课时向教师提问。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首先,通过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随时都可以利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这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带领,虽然这种方式保证了一定的实验效果和设备的安全,但是却因为受到实验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实验,而传统的实验却不能给学生提供这样良好的平台,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的阻力。例如,取一支试管并在其中放入几颗锌粒,倒入几毫升的稀硫酸,让学生观察现象。这时教师再拿出一个螺旋状的铜丝,伸入到稀硫酸中并与锌粒接触,让学生观察现象。我们发现,当学生把铜丝插入稀硫酸中之后,铜丝上就会有气泡产生,这一实验现象与学生原有的知识产生了矛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学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