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文素材积累之三境

2019-04-07 14:28:39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书笔记境界作文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高中生在写作时素材匮乏,畏写作如虎。如何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呢?笔者认为,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由浅入深,曲径探幽,渐次把握素材积累之真要,才能在考场上一展笔墨功夫。

一、素材积累境界第一重——“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故第一阶段重点在于读和看,要博览——只要肯读书,材料定不会少。

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书籍“晨昏相亲”,多阅读,日积月累,必有所得。应广泛涉猎,除课本经典,还可读一些经典小说、精品散文、名家美文、报纸杂志等;可以是小说巨著,也可以是唐诗宋词;可以是中外名人传记,也可以是世界各地故事;可以是科普知识,也可以是地理趣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感受不同的题材、文风、写作态度、文化知识,从中撷取精彩片段,体会其意蕴情趣,融之于精神血液之中。惟其如此,阅读面才会越来越宽,写作素材才会越发丰富。

读的同时也须进行必要的背诵。不能仅仅流连于作品中文字的温柔繁华,开卷似有所悟,闭卷则相忘于封面。毕竟好书不厌百回读,经典作品,可以采用背诵的方式,使之融入脑海,并反复回味。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做到熟练背诵。鼓励学生通过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多记多背,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当然,读背之余,还需有目的地摘录。读得多,摘录多,名人名言、作文知识、好词佳句、古诗谚语、有价值的事例数据等。有所摘录,有所记忆,这些在写作过程中也必有所用。

二、素材积累境界第二重——“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原始积累”,就要努力要进入第二重境界——目有所睹,心有所思,然后细析题目,消化材料,两相融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进能变通运用”,从而“巧舌如簧,有一得”呢?首先,就是要深入思考,《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积累了上千材料,然后进行整理归纳,纳入腹中,做到厚积薄发。作为高考首科,语文试题题量大,考生时间紧,加之情绪紧张,很多学生到写作时难以及时调出日常积累的素材,这是导致写作失利的因素之一。教师平时可引导学生采用一些方法对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其方法很多,诸如按情感志趣、人生感悟、道德修养、成长奋斗、处世为人等分类,或按各类重点话题分类,或按人物古今国别分类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思考素材的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有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相得益彰。每有所经历,皆成人之性情。看起来不经意的人生积累,在关键处可能会成大用。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自身的生活中积累素材,就是以自己为对象、核心,积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及感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特别提倡,作文要重视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曾说:“谁想当作家,谁就应当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因此,在积累作文素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重视这一点。

三、素材积累境界第三重——“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素材积累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掉书袋之用,而是要形成作者自己的独特理解,从而融入血脉,独抒机杼,“成一家之言”。正如老子“道法自然”之说。积累到了最高层次,就要做到深入浅出,知行合一。要尽量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挥,重在“说”和“写”。

首先,这里所说的“说”,是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讲出来”。要为学生创设“说”之舞台,让他们一展身手。如课前三分钟演讲、阅读课心得体会交流、语文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教师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多积累生活中的文化:精彩的广告词、独特的店名、精绝的对联及特别的宣传标语等,都是可以在写作中运用的有效素材。新闻调查、网络热点、国家大事、社区生活乃至校园琐事,无不触动着学生的神经。要想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教师必先成为有心之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表达自我。

其次,会“说”更要会“写”。要把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供他人阅读参详。那么,可以让学生写些什么呢?1.可写随笔。所谓随笔,随兴所至,随想而写,但凡家国、历史、山水、生活、邻里等,皆可入题。所写实则眼观而后内思,形成自我之独到看法,然后成文。2.可写读书笔记,此法亦为阅读积累之佳法。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过程的一种延伸和升华,是读者和作者心灵共鸣的最佳途径。当然,读书笔记形式不拘一格。可为读后感,可为提纲罗列,也可简单地摘录。读无定法,记无定数,但一定要有思考,再结合实际运用,从而达到书与心的融合。读而后思,再赋以文字之形,则会让思想更为深邃久远,传播更广,影响更甚。

以说辞表深意,以文字达内心,凡所记诵,若有所思,皆浸润骨髓,融于气息,情动于衷,发乎其外,久而久之,延至考场,何愁素材不足,语言不及,思想不深?故而,笔者所见,要达素材积累之第三种境界,以“说”“写”积累,则可超越素材,回归语文之本源,达到自由运用之境,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

总之,素材积累,途径虽多,方法虽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狠下功夫,先“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再“深思而慎取之”,最后“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达到运用材料随心所欲的境界。

猜你喜欢
读书笔记境界作文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19:30
爱读书与读书笔记
My Own Official Account 我自己的公众号
品“境界”
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 03:46:20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钱锺书的读书笔记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