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模式,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语出曾经的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的确,语文学科是最能产生课堂生成的学科,在阅读中产生的智慧火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涵养,也有利于学生德育情操的熏陶。教师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现在,笔者就将课堂教学实践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几点粗浅做法呈现如下:续写、猜读、追溯、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之。”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也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阅读和写作是互动式的过程。阅读是基础,是吸收;写作是实践,是运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即阐明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这句话点明了读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和皈依,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人甚至提出“阅读作文”的教学理念,其深意就是说在阅读中启迪思维,让学生能有感而发,从而使阅读与写作达到和谐的“水乳交融”的境界。
所以,一堂精彩的阅读课应该是读写结合,可以用精彩的续写作为点睛之笔,可以对文中某个重要情节做补充性的扩写;也可以创造性地对文本做意味深长的结尾;也可以有别于作者创作本意,大胆改写情节,对情节有合情合理的设置,重塑文章情节结构;也可以对文中留有想象之空白做文字的填充。正因为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对人物有更关切的探究,所以才产生一篇篇精彩的阅读作文。此写法放置课堂实践后,产生了很多精彩的阅读作文,如《范进中举之范进再次落第后话》《孔乙己之梦碎桃花源》《于勒叔叔之兄弟相认》《变色龙之警官后话》。笔者在此摘录学生精彩文字如下。
在经过对前面文本阅读的铺垫后,学生开始飞扬自己的猜思。如《孔乙己之梦碎桃花源》。
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遭到别人的嘲笑,竟跳河而死……
断腿后的孔乙己日子越过越艰难,竟被活活饿死……
断腿后的孔乙己日子生活艰辛,缺少御寒冬衣被冻死在冬天……
断腿后的孔乙己,破长衫已磨得千疮百孔,于是,晚上爬着去偷范进的长衫,好不容易破门而入,不料被范进的打手捉住,竟活活打死……
这些精彩的续写,正是在对文本深入了解后,对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推测和演绎。这样的文字短小精悍,妙趣横生,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堂课也因为这些生花妙笔而熠熠生辉。
著名哲学家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是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猜读阅读法就体现了这种理念。《惠子相梁》是一篇情节简单,但意蕴深长的文言文,非常适合运用猜读法。平时上《惠子相梁》时,习惯做法就是先预习,然后开始字词句的翻译释疑,然后开始文章情节内容的分析,最后是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的剖析。这种中规中矩的单一的阅读模式学生已然烂熟于胸,毫无新意。其实,对这篇相对在字词句上比较浅显的文章来说,字词句翻译不需要花很大精力,完全可以将字词句落实和内容分析合二为一。
有一次跨年级开课,笔者用“猜读法”来教学这篇文章。笔者知道本文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奇”和“趣”,为了重点突出这两个亮点,课前笔者没有让学生预习文章,学生完全是带着无知和好奇去接触这篇文章的。交代完“惠子和庄子”的朋友关系后,笔者开始设问:“‘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既然惠子贵为国相,新官上任,春风得意,好友来访,请问惠子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回答:“好友相访,自然很高兴,可以炫耀,可以切磋,可以叙说别情……”但绝对没有一个学生如文本所说的是“搜于国中三日三夜”。随着情节的发展,惠子出兵大肆搜捕庄子,那么庄子按常理该逃离,就在学生揣摩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万万没想到,庄子居然大大方方主动“羊入虎口”,这就更让人不解了。当笔者问学生:“庄子见惠子,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大多都说:“庄子会破口大骂;庄子会极为委屈;庄子会义正辞严的解释……”但文本却绕个弯子,庄子居然先讲故事,这本是极为牛头不对马嘴之事,却更见作者构思之奇巧和趣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常理的猜测,发现文章的情节完全背离了习惯思维。通过分析,才明白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奇”和“趣”,也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庄子的睿智大度和惠子的狠毒狭隘。通过猜读,阅读本文就极有趣味,一张一弛,松紧有度,学生在惊愕之余顿悟明朗,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一位语文教师最大的悲哀就是根据教参照本宣科,一节课堂最大的悲剧就是整堂课僵化死板。如果教师硬将编者的意图强加给学生,就会生生地割裂学生个性审美与文本作家的交流。所以,一位语文教师要善于突破教学参考书的隐性桎梏,突破文字情节的拘囿,能够有效地将文本的生成延续到生活的外延,延伸到学生的内心。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假设,去追溯作家创作的本意和初衷。
作家莫怀戚写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其审读可以多角度。其主旨可以从传统美德角度演绎孝道;可以从人生的高度诠释中年一代应承担的责任。而教学参考书则是从“尊老爱幼”这个角度定位的。这个角度既贴近了学生惯有的思维模式和有限的阅读水平,也较好地起到了语文德化教育的目的。但如果深入探究作者创作的本意,你就会发现作者莫怀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散步》是为了发一种“生命的感慨”,“散步”就是一种“生命的依托”。
《散步》一文从情节上来看,就是通过一家三代人的散步这件小事,以小见大揭示了一个“尊老爱幼”的传统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就秉承作者的创作初衷,做如下设计:上课时力图突破“尊老爱幼”这种较常规的解读,而从“生命”的高度去解读,这样就赋予了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内涵。笔者选择课文情节中一个典型细节,结合现实,进行情节的假设处理。
假设散步时间不是在初春,而是在冬天或者秋天,好吗?
假设母亲不肯出来散步,而“我”也没有勉强母亲;如分歧产生后,“我”想当然得依从了儿子,这样会有什么后果?
假设“我”任由母亲独自行走在小路上,置若罔闻,这样好吗?
笔者从这三个假设与课文情节印证中推论出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态度,从而完成对本文主旨的解剖,让学生逐步研读出文本字眼隐含着“生命可贵”“责任”“承接”“延续”等道理。
可见,通过大胆追溯作者的创作本意,可以更贴近作家的创作初衷,深入探究作者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痛和最柔软的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深化,能够衍生出更丰富独到的生成。
新课程考纲上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有如下说明。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此,笔者想对第2点做一下自己的解读。第2点应该指的就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所谓“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这对初中学生仅有的阅读水平和人生阅历来说有点难度,但恰恰又最能体现语文人文的特点。笔者认为相对这点,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通过解读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上鲁迅的《风筝》一文的做法:在上鲁迅先生的《风筝》一文时,笔者一直十分纠结本文主题的切入:是传达兄弟亲情,还是演绎旧社会封建教育的扼杀人性,还是剖析人性的弱点。在通过反复研读,笔者发现了两个词语“春天”和“冬天”,而这两个词语在文中首尾都曾出现,应该是鲁迅笔下饱含深意的词语。所以,笔者就以这两个词语为切入的主线,以“春冬错位”为线索开始教学设计。下面,笔者截取了教学设计的一部分内容。
……文中的我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于是残忍得剥夺了弟弟游戏的权利。弟弟被我伤害后,不反抗,因为他也认为自己是玩物丧志,是错误的,所以兄弟两个人都深受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
教师:所以作者身处于北京的初春,却感受不到春意。作者定然会喟叹:
幻灯片展示:“弟弟的春天难寻,哥哥的春天难觅,谁剥夺了他们的春天?”
幻灯片展示:“黑暗的社会、封建教育思想”
幻灯片展示:“春光时节竟无春,春光季节竟是冬,太多的错位,怎么不令人悲哀?”
太多的错位发生在哥哥和弟弟身上。我们把这些错位一一呈现如下。
错位的悲哀:
遗忘本可保护自我———却严于苛责
被虐杀者该铭记伤痛———却已遗忘
童心纯真——却受封建教育思想蒙蔽
弟弟的春天该有风筝出现——可被我残忍地破坏!
眼下的北国,已是初春,也有一二风筝浮动,——但地上满是积雪,又哪有半点春意!
教师:这么多的错位,这不单是鲁迅的悲哀,同时也是人民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所以,该是春天的时候心中却无春,是什么东西让文中的我心目只是荒芜一片?所以这不仅是哥哥和弟弟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民的悲哀。
这样的主旨的演绎探究了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心理,这是原先常规的“亲情”主旨所没有的,这使文本解读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记得小时候有首儿歌,叫《青竹马》,歌词是这样的:“一支青竹竿,截成三尺三。两小无猜结玩伴,屋前屋后跑得欢。”笔者喜欢这首儿歌的清澈明净,也喜欢这首儿歌的自由不羁,更喜欢这首儿歌以“竹”为马的胆魄和创新。的确,语文课堂也需要清澈明净,更需要自由不羁和胆魄创新,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拘囿于方寸之间的。语文阅读应该是大开大阖,张弛有度。所以,“续写、猜读、追溯、探究”让笔者再次体验了一把驰骋纵横的快感,得到了许多宝贵的阅读生成。全国著名语文特教教师窦桂梅也曾说过:“语文要给学生一座田园和一座花园。”笔者深信,无论是工具性的田园还是人文性的花园,只有扬鞭“青竹马”,才能快乐地游弋于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