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兵
对传统物理教学来说,学生只懂得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而对于物理学思维的建立,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习题强化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对于知识以外的东西相知甚少,今后进入社会更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发展与创造,这显然是物理教学的不足之处。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指在物理知识授受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极大地肯定了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作为今后要从事物理教学的教育者,更应深入研究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探究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将初中物理课程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作用。
1.重视练习,轻视讲解 虽然国家一直在削弱应试教育的地位,但是由于学校要考虑升学率,教师要关注成绩考核,这些数字驱使着大部分学校和老师还是将分数摆在最高的位置。这一问题大多反映于年轻教师,新入职的教师没有实际教学的经验,会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案的准备大多以网络上或者教师前辈的优秀教案为主,体会不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存在备课不充分的弊端,将重点过多的放在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后应该会做哪些类型的题上,甚至采取“不会的练会”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导致部分同学不会举一反三,遇到新的题目还是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处下手,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也常常是云里雾里,这个题看似会,又好像不会,能做对答案,但不知为什么。对较为简单的初中物理考点来说,学生能够通过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得到较高分数,但是忽视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采用题海战术,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物理观念与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难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尤其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容易失去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2.教学方式的选择过于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多次听课,并与同事进行交流,发现他们在意识中也认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的效果优化到最大。但是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考虑到课堂时间、学生的配合以及对课堂的把控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最终影响考试成绩,所以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敢推陈出新,大多采用固定模式,如“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的方法进行授课。我们普遍认为,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得当决定着一节课的质量。初中物理作为一门探索自然科学的学科,内容不深,大多以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为主,很多内容都可以从实际现象出发进行讲解,教学的方式灵活多变,学生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选择的过于单一,过于死板,使得学生适应了这一教学过程,逐渐觉得物理枯燥乏味,上课时昏昏沉沉,毫无生机。
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重视物理核心概念 物理观念不同于物理知识,却来源于物理知识。初中生形成物理观念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物理核心概念以及具体知识的学习,逐步在头脑中升华。有了核心概念的支撑,物理观念的形成才不会变成空中楼阁,可以说,学生的物理观念就是在学习并掌握了物理核心概念以及具体知识之后所提炼出来的产物。
物理核心概念是指物理学科的中心内容,是物理学体系的根基。由核心概念衍生出来的具体的物理原理、规律以及定律等,包含大量的逻辑,并以此为基础对物理原理、规律和定律进行预测与解释。2011年,西南大学的张坤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了我国18个初中物理的核心概念,其中包括密度、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变化;力,重力,摩擦力,压强,速度,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能量的转化,功,电流,电阻,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等。
与此同时,物理观念是学生在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内化在头脑之中的意识,准确来说是学生不再进行系统的物理学习之后,仍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角度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创造的意识观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以下现象,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在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仍然把课堂上的所学内容抛之脑后,对问题的解决一筹莫展,甚至还会出现错误认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化教育。创设生活情境,多举例生活现象,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仍然以摩擦力为例,在学习了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之后,针对“在结冰的路面上骑自行车,你会如何做,防止打滑?”在进行客观题练习之前,先进行主观题的问答,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通过生活实际将物理观念与具体知识联系起来,增大了知识的应用空间。
2.运用多样化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扩大课堂容量,很少关注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对结论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思维呆滞,遇到考点只会套公式,套题型,缺乏具体化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在教学中,如何将重点从知识的接受转化成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是物理教学不断关注的问题。
以启发性原则为主,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被物理课堂广泛应用。所谓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将教材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结合,创设情境,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问题的形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准确的表述给学生,根据难度的等级,这种问题有的是可以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或者是对生活经验的直观认识来轻松的解决,也有的是需要学生通过努力的探究进行解决。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授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之下,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保持着浓厚的好奇心,不断挑战自我,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促进着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的发展,对于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与此同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的指挥者,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懒于动脑,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容易产生依赖性,若脱离了教师和其他同伴的帮助与引导,往往显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初中阶段的学生是一个矛盾体,他们渴望独立,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物理课堂中,我们何不抓住这一关键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技能,使其加强自我约束、管理与评价,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案导学法”不失为一种较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都是学生在毫无准备之下进行学习,课堂上被动的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案导学能够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或简单的内容教师不教只补充,让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走在教师教的前面,充分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有效性。
结语: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引入环节的设计,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产生;善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渗透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提倡自主学习模式,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充分利用习题教学,巩固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