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元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体性”即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创建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了能够维持课堂秩序,通常都会实施师生授受的教学手段,也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独自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认真听讲即可。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帮助教师维持课堂进度,但是却无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质量。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活跃性,倘若教师对其实施传统的教学手段,就会使其产生厌烦心理,甚至会抵触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优化自身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活跃课堂氛围。此外,部分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故意树立威严形象,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教师应该优化这种情况,与学生建立“课上师生、课下朋友”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2.以人为本、一视同仁、分层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一碗水”端平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切忌因为其学习差或者调皮捣蛋而产生嫌弃心理。教师应该时刻坚守一视同仁的职业素养进行教学。
其次,对于中学生而言,自主学习语文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层层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语文基础进行分层,可以将学生分成三层,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教师在备课、授课或布置作业时,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和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还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此外,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在实施小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将自己放在辅助位置,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应引导其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正确答案,真正地将课堂交给学生。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以及空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都会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学方法,只顾自己传授知识,而不在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知识,也不在乎学生的想法以及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优化此类情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校园文学社团,然后每天在文学社团中提出一个与语文知识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解答,在第二天进行讲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扩大学习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时,无论对错,教师应先对其进行表扬,以此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俗话说,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努力的前提。所以,若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单靠教师一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学生自身也应该进行一定的努力。比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当达到目标后就对自己实施奖励,以此激发自己进行语文学习。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自身在制定目标时,切忌使得目标过大,进而因为难以完成而失去信心。而是应该将大目标细化,进而提高自身积极性。
2.善于调节学习的主动性 此类方法是指,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应为自己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并严格要求自己按照计划记性学习。俗话说,闲时无计划,忙时多费力。所以,计划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学生在制定计划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3.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 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是有目的的。目的可以推动一个人发展。所以,当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应明确学习的目的。比如,学生刚接触语文时,可以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能够熟读课文;当这个目的达到后,学生可以设立新的目的,以此类推,最终达到熟练掌握语文,并能熟练运用的目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这是钱梦龙老师的成功经验。综上所述,我们得到,“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教,与学生的活动——学,构成了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这是现代教学主体实质性的体现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