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凤玲
1.偏离阅读教学方向 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新课程改革教学,全面改革了传统教学的观念与方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偏离阅读教学的方式,过于注重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营造,过于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另一部分教师有着新课改的理念,但教学方式未改变,教师角色未转变,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导致学生对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有所偏差,教学有效性不高。
2.错误理解“阅读”,阅读延展不足 一些教师单纯将阅读教学归类为阅读内容理解,而不注重阅读内容中词句欣赏以及阅读内容所表达的含义等。因此在教学中仅仅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而没有注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即注重了阅读的数量,而没有注重阅读的质量,从而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影响了阅读的有效性。另一些教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讲解课本,而不注重阅读内容的延伸,仅局限于课本的表面内容,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扩展以及阅读的深入探讨。同时没有引导学生拓宽阅读面以及阅读量,也没有指导学生阅读的意义以及阅读的目的。
3.阅读教学方式单一 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选用课本内容,并按照课本阅读的要求逐步进行教学。如教学平铺直叙时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背景、写作技巧等。周而复始,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心情,出现应付式的消极学习,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不少教师对新课改的内容与教学理念有所了解,但需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贯彻新课改教学观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领悟文章情感的主旨能力、阅读的延展能力等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差异化与个性化,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思维,并注重学生差异化阅读方式、表达内容、理解内容,不采取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持开放性评价,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时,在询问学生的文章表达主旨时,对学生的关于中秋节、热爱生活、离别惆怅方面的表达,都可以给予肯定与鼓励。
2.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前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寻找学习的重点、难点,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便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学习,利于学生的专注、高效地开展学习。但目前较多教师没有重视阅读教学的课前预习,导致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环节。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可指导学生的预习方向,预习了解文本大致内容,并在教学前通过交流方式、提问方式、互动方式等进行检查。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提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上课时根据《济南的冬天》内容进行简略提问以及引出后期的教学目的。如通过互动让学生对比济南的冬天与当地的冬天的区别、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等,不仅可达到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的目的,还可以引起学生共鸣,开拓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表达自己所认识的冬天与济南冬天的区别。
3.在文本阅读当中应有效的进行延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后期,可以根据阅读教学的思想内容、表达主旨、良好的表达方式等进行延展,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学习等进行延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时,在学习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延展性思考,让学生结合阅读教学内容与自身情况以及当下环境进行延展,让学生表达自己如何选择所需,或让学生表达现实中的正义以及优秀中华传统道德修养内容,鼓励学生的学习优秀品德,以身作则。
4.创设多样化学习模式 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主动性交于学生。借助多媒体设备等创设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合适、熟悉的场景中,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将自身融于阅读教学内容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表达主旨,或创设有效的合作竞争学习模式,让学生合理、高效地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找到自身存在感以及学习的兴趣。如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分成几个小组,各自根据文章提出问题,其他小组寻找答案,通过合作与竞争的形式,让学生多样化、多方面理解文章,并了解不同思维的不同答案,促进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探寻到阅读教学的现状,了解影响阅读教学有效性因素,并针对性地改善,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文中对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提出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开展延展教学、创设多样化阅读教学模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以全面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