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重点由单一的知识理论学习,正逐渐向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倾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必须随之改变,这就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适当的激励机制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当前我们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介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有效的激励方法,并对班级管理的方式进行适当的创新,希望能对我们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更好的促进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人们个性的良好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都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从目前的管理经验来看,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适当的激励能够在班级管理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对推动班级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班级管理工作中依然还存在许多问题,给我们激励机制的有效发挥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小学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其在性格、情商、智力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班主任在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加以区分,而采用统一的激励手段,那么在有的学生看来,激励可能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行为,而可能在有些学生看来就难以接受。例如,教师经常为了表示对某个学生的赞许,可能会用手去摸学生的头来表示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这个比较温柔的动作,往往随和、温顺的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而对于个性较强的学生可能就不太能接受,会对这个动作有较大的反感,使得同样的激励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所以,如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没有从学生个性及心理的角度出发采用合适的激励手段,而以班主任自己惯用的手段去激励的话,就会让我们的激励手段失去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
班主任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对那些听话、守规矩、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过于关注,而对于那些不听话、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够耐心,甚至用厌恶的语气和眼神来审视这些学生;班主任的这种好恶就会通过情绪传递给学生,很可能会对部分学生造成心理暗示,让学生投其所好被动地满足班主任的管理。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虽然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个性有所不同,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亮点和潜力,不能凭借自身的喜好而对学生作出片面的评价,更不能刻意表扬那些优势明显的学生,而冷落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让学生没有机会去表达和发挥。所以,我们的激励机制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鼓励,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提升。
我们的教学经常强调“因材施教”,而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不过这个“材”指的是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具体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首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个性激励,并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挖掘和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学生在不同激励措施下的情感变化,从而掌握哪一种方式更适合学生,做到激励有的放矢。最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方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并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从而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得到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激励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在班级激励机制中,我们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首先,班主任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事件的实际情况,不能够单看表面现象,从而造成表扬了不该表扬的学生,而批评了不该批评的学生。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行为作出评判时,首先要肯定行为的正确性,然后再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批评,这样就会扼杀学生的正义感,给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最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自我情绪的控制,要一视同仁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学生,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区分学生。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想让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上工作日程。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才能发挥激励应有的效用,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