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4-07 14:02刘明山周小妹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认同感理性法治

◎刘明山 周小妹

良好的核心素养的养成是能够确保学生能够良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的基本保障,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们去进行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生们的政治认同感、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能力等几个方面。在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如何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们打造有效的课堂,促进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还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以下我便提出几点相关的方法。

一、政治认同感的培养

在高中政治学科当中,政治认同感是其众多核心素养当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对于学生们个人发展来说,政治认同感可以帮助学生们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进行正确的选择,对学生们的人生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另外良好的政治认同感的培养也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推动学生们更加快速的与时代接轨,与政治接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授“死知识”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创新,寻找适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方法。

比如在《政府的权利》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授完基本的知识点之后,为学生们组织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成农民、政府官员等不同的角色,然后让学生们去根据土地问题进行一个深刻的讨论,学生们在角色扮演当中可以根据所学内容以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行自由的发挥,充分的去表达所扮演角色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们深刻的理解“土地是人民的命根子”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互换角色,分别体验不同的人物。通过这样的训练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

二、理性精神的培养

政治核心素养当中提到的理性精神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思、理智的思维特征与行为表现。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理性精神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进行正确的判断,能够更好的促进他们明辨是非的良好品质的形成。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理性精神,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一些辩论活动引入到高中政治课堂当中,让学生们通过自主讨论,逐渐的学会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其理性精神。

比如说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辩题:目前,贷款买车买房的行为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一个选择,那么这种消费到底是属于“适度消费”呢?还是属于“超前消费”呢?这样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们的思维互相的产生碰撞,各自发表着自己不同的意见。逐渐的通过互相交流、探讨,理性精神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提高。

三、法治意识的培养

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法治意识主要是指人们对于法律的理解与认识,也包括对于法治知识的态度和行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制观念可以说是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当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就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现状来看,法治意识的培养似乎并没有被专门的被提炼出来,所以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善于解析教材,挖掘政治教材当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对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法治观念的培养。

比如说在“权利的行使”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以及生活当中的实际例子,为学生们扩展一些因为贪污而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案例,同时结合例子恰当的进行提问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利还有政府权利用不用被监督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例与问题的结合更好的理解法治知识,促进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的进一步提升。

四、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

公共参与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人们当家做主的一种责任意识,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当中,要想良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公共参与的能力,那么就要从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始培养。对于即将要步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们必须要掌握的一个内容,良好的公共参与能力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与集体当中。促进学生们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懂得公共参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意识。

比如在“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向大家强调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一定的主人翁意识,要学会使用法律赋予人民的权利,并且要承担法律赋予人民的义务。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去让学生们了解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公共参与意识以后,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从而良好的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

猜你喜欢
认同感理性法治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理性的回归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