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瓯
励志教育是班主任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在具体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高中励志教育的常态化、有序化、差异化(简称“三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将结合笔者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对励志教育的“三化”进行初步探究。
“立德树人”是教师的重要工作,更是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坚持励志教育的常态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让班级文化成为励志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的文化布置,作为一种无形的教育载体,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古文名句或“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等励志金句,都可以时刻提醒学生“无奋斗,不青春”。此外,在教室墙上悬挂伟人画像、粘贴优秀学生照片、书写好人好事和光荣榜等做法也都是励志教育常态化的体现。
2.让班会课成为励志教育常态化的重要载体。班会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班主任和学生面对面沟通的重要途径。很多主题班会都包含或渗透了励志教育的理念,比如梦想教育,好习惯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规划人生,发掘学生亮点、表扬先进,观看励志电影等,都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重要契机。
3.让社会实践成为励志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载体。组织学生节假日开展志愿者活动、参观开发区工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既可磨炼学生的意志、又可培养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组织高三学生进行七都环岛远足就起到了很好的激励效果。
励志教育的有序化即三年一盘棋,要对励志教育进行排序整理和科学规划,以便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1.高一,让梦想起航。面对一群对高中生活满怀憧憬的新生,高一励志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播下梦想的种子后,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用良好的习惯作为梦想的“土壤”,用积极向上的心态作为梦想的“阳光”,用具体行动作为梦想的“养分”。笔者曾在班会课上给学生分享《周迅:想想十年后的自己》的故事,给学生带来了“立志”的思考和启示。
在高一阶段适时开展诸如“梦想漂流瓶”“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人生清单”等一系列具有人生规划性质的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这些活动要设计得别出心裁,实践的时候要有隆重的仪式感,才能事半功倍。可以说,在高一时如果能够点燃学生的梦想,励志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
2.高二,为梦想护航。高二往往被贴上“分水岭”和“过渡期”等标签,这一年里学生常常经历失败和挫折,因此“挫折教育”可以成为高二励志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挫折教育”为主线,我们可以串起“如何进行抗压减压”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的规划意识教育、“如何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指导以及“面对挫折、坚持不懈”的逆商教育等等。尽可能让高二这一“分水岭”成为学生的“突破期和提升期”。
此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为学生的梦想护航。笔者就曾和心理辅导公益组织“爱加倍”合作,借助专业团队的辅导,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避开青春期“情感暗礁”,为学生的梦想保驾护航。
3.高三,为梦想冲刺。高三是学生为梦想冲刺的关键一年。大部分学生都十八岁了,励志教育可以围绕“责任”两字展开,具体有“感恩”“责任意识”“自立自强”等话题。为高三学生举办隆重的“成人礼”仪式,鼓励他们利用假期走访自己心仪的高校等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为梦想冲刺的昂扬斗志。
此外,经常给学生一些慷慨激昂的口头激励,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励志效果。笔者经常会引用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一段话:“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可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我们要在高中三年这流金岁月,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学习,通过书籍,与人类历史上的精神大师对话,因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
不论是智育还是德育,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做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励志教育。
1.关注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化。在励志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进行分层教育。比如,班主任很少会鼓励后进生去考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但是鼓励优生考取名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跳一跳,摘取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子”。这里的鼓励既可以是日常口头交流,也可以是诸如学期评语等书面表达。
2.关注学生个体爱好差异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励志教育中关注学生个体爱好的差异化,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以课外阅读为例,对于喜欢篮球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读《曼巴精神:科比自传》,对于喜欢电影的学生,可以推荐《肖申克的救赎》和《阿甘正传》等青春励志书籍,努力把励志教育的力精确用到不同的个体上。
总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更要把励志教育做到常态化、有序化和差异化,这不仅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艺术。只有努力做到励志教育“三化”,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唤醒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