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姿,容锦凤,吴志平
(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广东 惠州 516000)
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其主要特征为鼓室积液、听力下降。受儿童咽鼓管比成人短直、腺体样发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病在儿童群体中的发病率高于成人[1]。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常反复发作,30%~40%的患儿病情持续时间甚至可达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疾病的反复发作影响患儿智力及语言正常发育。本院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70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4~13岁,平均(8.6±1.4)岁;病程26天~5.5年,平均(0.8±0.5)年;左耳13例,右耳12例,双耳1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14岁,平均(8.4±1.5)岁;病程25天~6年,平均(0.9±0.6)年;左耳14例,右耳11例,双耳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耳鼻喉科学》中关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标准[2];②病情常反复发作(大于等于2次);③年龄<14岁;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禁忌;⑤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②患癫痫及哭闹配合度差。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欧龙马滴剂(比奥罗历加欧洲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20160013)口服,体质量15~25kg的患儿每天用15滴,分早中晚3次服用;体质量超过25kg的患儿每天用25滴,分3次服用。
研究组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党参10g,白术10g,干姜3g,炙甘草6g,桂枝5g,砂仁6g,石菖蒲5g,黑枣10g。气虚加黄芪15g,积液黏稠加白芷5g。日1剂,加300mL水煎至100mL。体质量15~25kg的患儿每日50mL,分早晚2次温服;体质量超过25kg的患儿每日100mL口服,分2次温服。
两组服药期间均忌食辛辣、油腻及生冷的食物,加强对耳道的护理。14天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耳痛、耳内闭塞及听力下降的症状积分作为观察指标。轻为1分,严重为2分,非常严重为3分。
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制定疗效标准[3]。显效:听力恢复正常,鼓膜恢复正常,使用鼓室导抗图诊断结果为A型。有效:临床症状改善,听阈较治疗前提高10dBHL以上,鼓室导抗图结果为C型。无效: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或症状加重,鼓室导抗图检查同治疗前无差异。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耳痛 耳内闭塞 听力下降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5 2.15±0.47 1.29±0.27 2.21±0.43 1.35±0.24 2.13±0.49 1.33±0.25对照组 35 2.08±0.45 1.62±0.32 2.18±0.41 1.71±0.27 2.09±0.51 1.64±0.28 t 0.636 4.663 0.299 5.896 0.335 4.886 P 0.527 0.000 0.766 0.000 0.739 0.000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耳道瘙痒2例、耳持续疼痛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研究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242,P<0.05)。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儿科常见疾病。多数患儿的发病常与感冒、鼻炎有关[4]。受儿童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较低等因素的影响,常使病情反复发作。常规西医治疗方式倾向于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此类药物对疾病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需长期用药,且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较多。
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闭”范畴。病机主要为风邪袭耳、气机不畅、脉络不通。故中医主张祛风散邪、利水通窍、补肺健脾[5]。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炙甘草补脾和胃、镇咳平喘,桂枝解表散寒、温经通络,砂仁和胃醒脾,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黑枣润肠通便。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邪、补脾健肺之功。
综上所述,理中汤加味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