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斌 杨 芳
(弥勒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红河 652399)
2016 年6 月,弥勒市提出要全面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森林弥勒”建设,推动全市国土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确保到2019 年年底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
由于东西方差异,对荒野定义有不同的理解与表述。有学者认为荒野广义上是指生态规律起主导作用,没有人迹,或虽有人到过、干预过,但没有制约或影响自然规律起主导作用的非人工的陆地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迹地等。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荒野是未受人为干扰和较少人工改造的自然本底;荒野一词有野生物种不受人类管制和约束的含义;荒野是一种充满多样性、原生性、开放性、和谐性、偶然性、异质性、自愈性、趣味性的野趣横生的自然系统。我国将荒野划分为原始荒野、人化荒野、人为荒野[1]。首先,原始荒野并不能完全做到没有人类干预,只是人类干预较少;其次,人化荒野代表的是人工干预较多,但从审美价值等方面仍然可以称为荒野,例如草场、林场、牧场;最后人为荒野则是因为人类活动破坏而诞生的,或是被人遗弃的荒地,例如人为的砍伐导致土地沙漠化,人类活动导致废弃用地,例如废弃工厂、村庄等。由于地球上并不存在绝对不能进入的、未被干扰的区域,因此荒野区域及其基本属性是相对的。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连续带谱中,荒野处于带谱中最自然的一端,其自然程度较高而人类影响较小。
森林城市建设就是保护与恢复荒野价值的重要过程,通过提高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建立森林生态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等,让荒野的经济、生态、精神、文化等价值得到恢复与保护[2]。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就是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森林城市建设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在建设中从注重视觉效果向视觉与生态功能兼顾转变,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荒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土地状态与景观类型,其地理空间格局分析对森林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弥勒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区域差异很大,区位条件和区域间相互关系极其复杂,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也不同,因此森林城市建设非常需要“因地制宜、统筹协调”。通过荒野空间格局分析,了解不同区域荒野地的质量等级、空间分布、面积大小,以及受保护情况;有利于城市建设合理布局,针对特定区域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如对高质量荒野区的保护、荒野退化区的恢复等。
根据荒野概念及内涵,并参照其他学者的荒野制图研究,结合弥勒市的社会历史背景,应用经典方法进行弥勒市的荒野制图。选取的数据包括弥勒市村级驻点分布数据、弥勒市路网分布数据、弥勒市乡镇(街道)人口数据、弥勒市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等,进而计算距聚居点的遥远度、距可达道路的遥远度、人口分布密度、生物物理自然度(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予不同权重值)4 个指标,随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加权重叠与分析,得到弥勒市荒野质量指数。根据指数值按四分位法分为4 个等级,如图1 所示。
图1 弥勒市荒野空间格局
从范围分析,荒野区域排除了已开发土地,位于未开发土地范围。荒野质量随着距聚居点的遥远度、距可达道路的遥远度、生物物理自然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人口分布核密度减小而增加,一些面积较小的,受一定程度干扰的自然区域可以被认为具有较低级别的荒野质量;而面积较大的,完整的自然区域可以被认为具有较高级别的荒野质量。由图1 可知,弥勒由西北部、东北至西南的中间带区域的荒野面积相对较小、荒野质量相对较低,荒野地在空间上也呈现出“孤岛化”、“碎片化”的形态;而北端、西部于东南部的荒野面积相对较大、荒野质量相对较高。
通过计算不同等级荒野地在各镇域的分布面积(见表1),可以分析不同等级荒野集中分布的行政区域。结果表明,已开发用地主要分布在弥阳镇、新哨镇、朋普镇,占其总面积的50.77%;1级荒野主要分布在弥阳镇、新哨镇、朋普镇、竹园镇与红溪镇,占其总面积的72.99%;2 级荒野在西二镇较多,占20.65%,其余各乡镇分布较均衡;3 级荒野在巡检司镇、西一镇、五山乡和弥阳镇相对较多,均超过10%,在其他乡镇则分布较均衡;而五山乡、巡检司镇、东山镇、江边乡、西一镇和西三镇高质量荒野面积较多,4 级荒野地占其总面积的72.18%。
表1 弥勒市不同等级荒野地在各镇域占比
生态公益林覆盖范围广,包括各类保护地林地,是荒野保护覆盖面最广的区域。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公益林空间分布,分析弥勒市荒野保护空间格局。对比图1、图2,弥勒荒野保护地分布与3级、4 级荒野地空间分布相近,反映了大部分公益林地基本位于质量较高的荒野地;经统计,位于质量较高荒野地(即3 和4 级荒野地,以下同)的生态公益林地占其总面积的94.60%。对弥勒各等级荒野地受保护面积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划为生态生益林地的1 级荒野地面积占比为0.29%,2 级荒野地面积占比为5.11%,3 级荒野地面积占比为48.58%,4 级荒野地面积占比为46.01%。表明了较高质量的3 级与4 级荒野地是林业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且有近半的荒野面积通过划为生态公益林地的方式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同时还有近半的高质量荒野地需要加强认识、合理规划、保护及管理。
图2 弥勒荒野与生态公益林地
本文对弥勒荒野的分析主要基于地理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角度,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荒野的价值,如建立保护区与生态修复,发展森林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等。另外,还应从审美、历史、文化象征、塑造性格、宗教等方面多角度挖掘荒野的价值,尤其是城市荒野的价值,对塑造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