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观察

2019-04-06 08:02张旭烨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脑瘫康复训练肢体

张旭烨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儿三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阶段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因其神经功能受损,往往会出现认知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患儿的体格及智力发育十分不利[1]。本研究用康复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00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6岁,平均(4.17±0.92)岁;病程1~4年,平均(2.67±1.37)年;脑瘫类型分别为痉挛型脑瘫35例,共济失调型脑瘫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3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6岁,平均(4.29±0.86)岁;病程1~5年,平均(3.05±1.49)年;脑瘫类型分别为痉挛型脑瘫36例,共济失调型脑瘫3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4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小于等于6岁;②临床综合检查,确诊为脑性瘫痪;③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无法配合研究;②合并其他器质性病变;③先天脑部发育异常。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实施康复训练,根据患儿年龄实施不同的康复训练。①年龄小于1.5岁患儿实施Vojta疗法,包括拉起反射(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头部保持正中位置,由医生将双手拇指经掌侧伸入掌中,其余四指轻握住腕部,将患儿缓慢拉起,使其躯干与床面呈45°)、立位悬垂反射(医生双手扶持于患儿腋下,垂直提起)、斜位悬垂反射(将患儿摆放为俯卧位,医生双手握住胸腹部,将其水平上提,再迅速向一侧倾斜)、俯卧位悬垂反射(将患儿摆放为俯卧位,医生双手扶持于腋下,将其呈水平状提起)、倒位悬垂反射(小于5个月采取仰卧位,大于等于5个月采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儿足部方向,双手分别握住双侧大腿,迅速将患儿提起,使其呈垂直倒立姿势)、Collis水平反射(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或侧卧位,医生站于患儿身后或一侧,双手分别握住上臂、同侧大腿根部,将患儿水平状提起)、Collis垂直反射(将患儿摆放为仰卧位,医生站于患儿头部方向,双手握住一侧大腿,待肌肉自然紧张后,迅速将患儿提起,使其呈垂直倒立姿势),每次持续30min左右,每天2次。②年龄大于等于1.5岁患儿采取Botath疗法,即对患儿异常姿势和运动反射进行抑制,先对患儿头部、躯干、四肢等关键部位姿势和运动反射进行控制,再指导进行肘支撑卧位、手膝位、跪立位、坐立位、立位等平衡训练,循序渐进。

观察加用针刺治疗。针刺取穴根据病情决定,上肢瘫痪取肩髃、曲池、合谷、后溪、八邪、少海、劳宫、支沟、支正,下肢瘫痪取伏兔、髀关、风市、阴市、绝骨、太冲、解溪、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语言障碍及智力低下取穴风池、风府、翳明、哑门、天容、人中、廉泉、承浆,对头部皮肤和穴位皮肤进行消毒后,选择30号1寸毫针刺入穴位,施针手法为平补平泻法,先将拇指向前捻转3次,进针深度为0.5寸,不留针,快速出针后按压针孔,再选择30号1.5寸毫针刺入穴位,拇指向后捻转6次,不留针,快速出针后,采用消毒棉球轻轻擦拭针孔,每天1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脑血流指标(包括大脑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2]:评估工具为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该量表的信度、效度分别为0.87、0.90,分为卧位与翻身能区(0~51分)、坐位能区(0~60分)、爬与跪能区(0~42分)、站立能区(0~39分)、行走与跑跳能区(0~72分),总分值为264分,最终得分为各项分值总和/总分值×100%,即最终得分的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用SPSS19.0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价表(ADL)、尼莫地平积分法[疗效指数=(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进行评价[3]。临床治愈:评分达到100分,临床症状消失,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无异常姿势和反射,运动协调能力、关节活动度、肌力、原始反射等跟同龄儿童接近。显效:评分提高20分以上,发育顺序趋于正常,姿势异常、肌张力显著改善,肢体功能、智力与语言等功能显著提高,可独立跛行。有效:评分提高5~20分,发育顺序、临床症状、运动协调能力、关节活动度、肌力、原始反射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无效:评分无增加或下降,发育顺序、肌张力及其他机体功能无显著变化,语言功能无改变,未达到“有效”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大脑动脉搏动指数及血流阻力指数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大脑动脉搏动指数及血流阻力指数比较 ( ±s)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大脑动脉搏动指数及血流阻力指数比较 (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能评分(分)大脑动脉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对照组 50 治疗前 54.05±6.90 1.18±0.21 0.24±0.08治疗后 63.71±7.82* 0.97±0.19* 0.17±0.05*观察组 50 治疗前 54.36±6.74 1.16±0.24 0.23±0.09治疗后 72.56±8.21*△ 0.79±0.16*△ 0.12±0.04*△组别 例 时间 肢体运动功

6 讨 论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为“小儿脑瘫”,主要是指出生后1个月患儿脑组织受损而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其发病率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多而出现增高趋势。当前,临床上关于小儿脑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脑瘫患儿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部分患儿还会存在发育迟缓问题,对其生长发育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4]。现阶段,小儿脑性瘫痪尚未发现特异性治疗药物,其治疗手段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指导进行Vojta训练、Botath训练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肌肉挛缩和痉挛,促进其肌力平衡重建,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脑瘫的发生与血瘀阻络有关,故治疗主张活血化瘀[5]。针刺主要是通过运用特殊的施针手法,采用毫针对病变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起到良好的活血化瘀、舒经通络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针刺可有效调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视黄酸受体β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干增殖分化,有利于促进神经修复,增强肌肉收缩反馈感觉冲动[6]。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脑瘫康复训练肢体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