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丽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河南 济源 459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为上肢及颈肩部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1]。本研究用艾灸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6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45~68岁,平均(58.3±4.6)岁;病程1~5年,平均(3.1±1.0)年。观察组男18例,女25例;年龄47-69岁,平均(58.7±4.4)岁;病程1~6年,平均(3.2±1.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缓慢发病,有颈部劳损失或创伤史者也可急性发作,病情长、反复发作,且时轻时重;②存在典型神经根性症状(颈部、上肢放射痛,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感觉减弱,出现肌萎缩、腱反射异常、肌力减退等),疼痛范围与颈神经支配区域基本一致;③多发于中老年人,有外伤史、劳损失的青壮年也可发病;④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或颈压试验结果为阳性;⑤颈椎X线明显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小。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3]。①存在典型根性症状,如手臂麻木、疼痛等;②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或颈压试验结果为阳性;③MRI或CT检查见椎体后赘生物和神经根管出现变窄;④X线检查见明显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增生,椎间隙椎间孔变小。
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②签署同意书;③前7天内无其他药物或方法治疗史。
排除标准:①合并结核病,骨髓肿瘤,骨髓炎;②存在可疑柱损伤伴脊髓损伤;③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④脑、肾、肝、心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及血液系统疾病;⑤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损伤;⑥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⑦颈椎畸形及发育性椎管狭窄。
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治疗。取臂臑、曲池、颈夹脊、外关、中渚、肩贞,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5mm×40mm毫针行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间隔2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观察组用艾灸联合苍龟探穴针刺治疗。先行苍龟探穴针刺,取穴天宗、中渚、颈夹脊、外关、曲池、肩贞,常规消毒天宗穴,用0.35mm×40mm毫针行针刺,得气后将毫针从深层皮下退至浅层皮下,然后由上到下、由左到右实施斜刺行针,过程中需更换行针方向,分3个节段从浅层至深层缓慢行针,如感受到新的针感则退出至浅层皮下,重复施针,每个方向行针时针刺后不可留针。其他穴位针刺方法同常规针刺组,行针得气后均留针30min。行针结束后取天宗、曲池、臂臑、颈夹脊,用艾柱进行施灸,施灸过程中不时旋转筒体,调整艾柱热力,每次30min,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进行第2个疗程。
症状评分[4]:对颈部活动障碍、椎间孔挤压、手臂麻木感、颈肩部疼痛等症状进行评分,每项分别赋分0、1、2、3分,得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用SPSS22.0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治愈:颈部、肩胛部、上肢等症状及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功能,疗效指数90%及以上。显效:颈部、肩胛部、上肢等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上肢及颈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但疲劳后出现不适,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疗效指数70%~89%。好转:颈部、肩胛部等疼痛明显减轻,对工作及学习稍有影响,疗效指数30%~69%。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以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3 11.5±3.7 4.2±1.5*对照组 43 11.1±3.5 6.7±3.0*t 0.515 4.888 P 0.608 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与机械压迫、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化学性神经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5-6]。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肝肾不足,筋骨气血虚衰,风寒湿邪侵袭所致[7]。治疗应补中益气,补虚固脱,祛寒止痛。
苍龟探穴针刺疗法是探穴过程中引导经气传感,从而让肩背部、上肢、颈部等病变部位感受到酸麻胀,使经气抵达受损筋脉,排出邪气并补充经脉亏虚。取天宗、曲池、臂臑、颈夹脊等进行艾灸可温经散寒,补中益气,通络止痛。研究表明[8],艾灸燃烧时可发出远红外线,能够深入机体深层皮下,进行温热刺激,促进全身及局部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同时,艾灸还能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血管舒缩功能及机体免疫力,促进康复。
艾灸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