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庆燕
(山东省泰安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山东 泰安 271000)
急性乳腺炎为多发于哺乳期女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局部红、肿、痛等全身性中毒体征,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脓肿形成[1]。常规治疗以抗感染为主,但对于部分患者疗效不佳[2]。我院用针刺结合瓜蒌连翘汤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2例,均为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患者,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86±1.54)岁;病程1~4天,平均(1.98±0.35)天;初产妇35例,经产妇11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9.81±1.55)岁;病程1~5天,平均(2.04±0.31)天;初产妇34例,经产妇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实用妇产科学》[3]中相关诊断标准。①哺乳期女性,且以未满月的初产妇居多;②排乳不畅,乳房内存在疼痛性肿块;③全身多有发热、恶寒、头痛、白细胞计数增加等症状;④患侧腋下伴有淋巴结头痛及肿大现象。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诊断标准。即乳房肿胀疼痛、乳汁不畅、皮肤微红、伴有胸闷、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弦数。
纳入标准:①超声检查显示未形成乳腺脓肿;②前1周内未接受过任何相关治疗;③无意识障碍且可配合完成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严重不全;②伴有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③过敏体质;④伴有高血压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对照组:头孢硫脒注射液(山西振东泰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434)2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日2次;同时给予500g/L的硫酸镁外敷,日3次。
观察组:①瓜蒌连翘汤。药用连翘30g,全瓜蒌、荷叶、浙贝母、赤药、皂角刺、丝瓜络各15g,漏芦、桔梗各10g,牛蒡子9g,通草、甘草各6g。乳汁不通加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g,热重加生石膏20g,气虚明显加黄芪15g,恶露较多加益母草20g、当归尾5g,血虚加鹿角霜1g。日1剂,水煎至300mL,早晚各服1次。②针刺。取膻中、乳根、肩井为主穴,膻中针尖向患侧乳房平刺0.5~1寸(1.5~3cm),肩井向下直刺0.5~0.8寸(1.5~2.5cm,不可深刺),乳根向上刺入乳房底部,均予平补平泻法。肝气郁结证佐以双侧期门及行间穴,施以泻法;胃热壅盛证佐以双侧足三里和内庭穴,施以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日1次。
两组疗程均为1周。
采用分级法对48h内泌乳量进行判定,乳汁可正常排泄为多,乳汁排泄欠畅通但能够满足婴幼儿需要为中,乳汁排泄不畅而无法满足婴幼儿需求且需使用其他替代产品为少,乳汁无法排泄或瘀积结块为无。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痊愈:体温正常,局部无红肿热痛等临床症状,且无压痛,患侧乳房肿块消散,能正常排乳。显效:体温正常,局部无红肿热等临床症状,肿块不时有轻微痛感,患侧乳房肿块缩小75%以上,排乳基本通畅。有效:体温基本正常,局部微红,无热肿症状,偶有痛感,且有压痛,患侧乳房肿块缩小30%~75%,排乳不畅。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两组48h内泌乳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48h内泌乳量比较 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急性乳腺炎属于乳腺管内及周围结缔组织炎症,多发于初产妇。病因与分娩后机体免疫力下降、乳房内乳汁淤积等有关。
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多由风邪外袭,乳络阻滞,乳汁淤积,郁而化热所致。治疗应以疏肝解郁,清热解毒,通乳消肿为原则。瓜蒌连翘汤方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全瓜蒌清热、散结、宽胸,通草、荷叶、赤药、丝瓜络、漏芦清热解毒、疏通经络,浙贝母、皂角刺清热散结、排脓通乳,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散郁结、祛乳积、通乳络及清虚热之效[6]。针刺膻中穴到活血通络、宽胸理气,促进乳腺气血运行,使保乳腺畅通;针刺乳根可理气活血、通经下乳,达到消痈催乳的目的;针刺肩井穴可活血利气、通络止痛。
针刺结合瓜蒌连翘汤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效果较好。